南蘇丹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蘇丹歷史包括現今南蘇丹領土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民的歷史。

早期歷史[編輯]

尼羅河泛濫[編輯]

考古證據顯示,一些畜牧牛群的人們從公元前3000年至今一直存在,並且尼羅河文化一直延續至今。考古和圓形房屋證明當地人為努比亞前以及整個第25王朝的統治和財富作出巨大貢獻。自14世紀起,尼羅河開始泛濫。這和基督教的努比亞王國崩潰,以及阿拉伯人的進入吻合。

實魯克人[編輯]

16世紀,在尼羅河語族中最為強大的是實魯克人。在Nyikang的領導下,他們從東部進入白尼羅河河岸。Nyikang在約公元1490年至1517年間統治實魯克人。[1]

阿贊德人[編輯]

非尼羅河語族的阿贊德人於16世紀進入南蘇丹。阿贊德人是南蘇丹第三大民族。

19世紀[編輯]

默罕默德·阿里王朝埃及的統治[編輯]

1821年,由於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入侵,塞納爾蘇丹滅亡。在鞏固了北方之後,埃及部隊開始進入南方。埃及嘗試着建立一些據點,但是疾病和叛逃使得他們選擇放棄。

祖拜爾的貿易帝國[編輯]

在19世紀50年代,由於缺乏正式的權威統治,一些強大的商業家開始填補這些區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控制着加扎勒河和其他一些南蘇丹地區的祖拜爾·拉赫馬·曼蘇爾。他一個從喀土穆而來的富商。他僱傭了私人軍隊而向南來到南蘇丹。

赤道省[編輯]

埃及伊斯瑪帕廈非常關注祖拜爾勢力的增長。他建立了赤道省,並且開始殖民這裡。1869年他開始僱傭英國探險家貝克管理這塊區域,但是沒有成功。1873年,伊斯瑪任命祖拜爾擔任總督。伊斯瑪仍然受到祖拜爾的權力威脅。1874年,英國人戈登被任命為總督。1877年,祖拜爾前往開羅要求擔任達爾富爾總督,但是遭到逮捕。戈登擊敗了祖拜爾之子,結束了商人統治這片區域。之後馬赫迪起義並沒有蔓延到南部非穆斯林區域。1889年,赤道省終結。英國和埃及共同統治蘇丹南方。由於種族、宗教、文化等差異,英國原本希望統合蘇丹南方和烏干達,但是1947年的朱巴會議決定統合蘇丹南、北方。

蘇丹共和國[編輯]

自從蘇丹獨立之後,南蘇丹地區受到蘇丹二次內戰的影響。

第一次蘇丹內戰[編輯]

1955年蘇丹南、北方衝突,第一次蘇丹內戰爆發。1972年在阿迪斯阿貝巴簽署的《阿迪斯阿貝巴協定》給予南方有限度的自治權,內戰一時終結。

第二次蘇丹內戰[編輯]

1983年蘇丹總統尼梅瑞(Jaafar Nimeiry)宣佈在全國實施伊斯蘭律法(Sharia),引起南蘇丹地區人民的不滿,南方反抗軍「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開始對抗蘇丹政府,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2005年1月9日,南北雙方簽署《全面和平協定》(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結束長達二十一年的內戰。協定賦予南蘇丹地區的自治權,成立過渡性質的南蘇丹自治區和自治政府,蘇丹北部實施的伊斯蘭律法在南方地區不適用,並同意簽署了於2011年1月9日舉行決定南蘇丹地區是否獨立的公民投票。

獨立[編輯]

南蘇丹共和國的獨立當天

2011年舉行南蘇丹獨立公民投票。2011年1月30日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98.83%參加公投的人支持獨立。同年7月9日蘇丹總統宣布正式承認南蘇丹共和國,南蘇丹正式成為非洲的第54個國家。2011年7月14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紐約當地時間7月14日以鼓掌方式一致通過決議,正式接納南蘇丹共和國為聯合國第193個會員國。 獨立以後所採用的南蘇丹國徽,中央為一隻非洲魚鷹,飾帶以英文書有「南蘇丹共和國」和國家格言「正義,自由,繁榮」。

2013年內戰[編輯]

2013年12月14日,南蘇丹蘇丹人民解放軍一個派別試圖發動政變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總統次日宣布已鎮壓政變成功,但戰鬥在12月16日恢復,且內戰至今。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tricia Mercer. "Shilluk Trade and Politics from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o 1861." 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1971. Page 410 of 407-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