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叶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叶音(也寫為「協音」)又稱為「叶韻」(協韻)[1],指以改讀字音的方式,來讀《詩經》、《楚辭》、唐詩韻文

「叶音」此稱呼出自於南宋朱熹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唸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抄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最有名的是唐玄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發音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叶音說提出之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康熙字典》中的字就注有叶音的義項

叶音舉例

[編輯]

例如朱熹在《詩經召南‧行露》二章與三章是這樣改變發音的:

第二章

誰謂雀無(覺韻古岳葉盧谷反)

何以穿我(屋韻烏谷切)

誰謂女無(麻韻古牙切,叶音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燭韻魚欲切)

室家不(燭韻即玉切)

朱熹認為這篇詩應該每個字都押韻,但是他用自己的發音唸,「」和「」不押韻,所以他改變了這兩字的發音。

第三章

誰謂鼠無(麻韻五加切,葉五紅反)

何以穿我(鍾韻餘封切)

誰謂女無(麻韻古牙切,葉各空反)

何以速我(用韻似用切,葉祥容反)

雖速我訟

亦女不(鍾韻疾容切)

相同道理,朱熹又改變了「」、「」、「」三字的發音,卻造成了「」在此兩章的發音不同。相同句子中的字,卻有不同發音,這是相互矛盾的。

叶音的本質

[編輯]

從本質上來說,叶音是因為古人沒有意識到語音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今時不押韻的字用彼時寫作時的音來讀其實是押韻的。中古漢語離今較近,語音變化較小,但仍有部份韻部與今日普通話國語不同導致不押韻,所以今日念唐詩仍有部份人使用叶音方法來保證押韻。而上古漢語去今已遠,不押韻的情況更甚。從明代陳第研究開始批判叶音,自此對上古音韻逐步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漢語中可以押韻。

民間讀古詩常見叶音

[編輯]
  • 遠上寒山石徑(xiá/ㄒㄧㄚˊ)
  • 天似穹廬,籠蓋四(yǎ/ㄧㄚˇ)
  • 焜黃華葉(cuī/ㄘㄨㄟ)
  • 鄉音無改鬢毛(cuī/ㄘㄨ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協韻. [2021-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