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吉姆·艾略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吉姆·艾略特
Jim Elliot
出生(1927-10-08)1927年10月8日
俄勒岡州波特蘭
逝世1956年1月8日(1956歲—01—08)(28歲)
厄瓜多爾庫拉雷河
國籍美國
教育程度本森理工中學
(1941–45)
惠頓學院
(1945–49)
職業傳教士
信仰基督教普利茅斯弟兄會[1]
配偶伊麗莎白·艾略特(本姓霍華德)
兒女Valerie Elliot Shepard (1955)
父母弗雷德·艾略特
克拉拉·艾略特

吉姆·艾略特(Philip James Elliot,1927年10月8日—1956年1月8日)是一個福音派基督徒,是在參加試圖向厄瓜多爾的瓦歐達尼族傳福音的奧卡行動(Operation Auca)時被殺害的五位傳教士之一。

早年[編輯]

吉姆·艾略特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父母是弗雷德和克拉拉。弗雷德為蘇格蘭後裔,他的祖父母輩開始移居北美。克拉拉的父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瑞士移居華盛頓州東部,在那裡他們經營一個大牧場。他們在波特蘭相遇,克拉拉學習成為脊椎治療師,弗雷德獻身於基督教事工,是一個浸會小教會的旅行傳道人。經過兩年的通信,他們於1918年結婚。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羅伯特出生於1921年,那時他們住在西雅圖,而後面的三個孩子,赫伯特,吉姆和簡,都出生在搬到波特蘭之後。[2] 艾略特的父母有堅定的基督教信仰,定期帶他們去教堂和閱讀聖經。艾略特自稱在6歲時信仰耶穌,在服從和誠實的家庭中長大。艾略特的父母鼓勵孩子的冒險精神,並鼓勵他們「為基督而活」。[3]

1941年,艾略特進入本森理工中學,學習建築繪圖。在那裡,他參加了許多活動,包括校報,橄欖球隊,學校戲劇和公共演講俱樂部。他的表演能力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認為他可追求以此作為職業,他的口才同樣得到了稱讚—他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死後僅數小時,準備並發表了一片紀念演講, 得到一位老師的稱讚[4]

艾略特經常用自己的語言能力。一位同學回憶說,艾略特援引聖經,向學生會會長解釋他拒絕參加學校的舞會。另一次,艾略特冒着被驅逐出公共演講俱樂部的風險,拒絕發表政治演講,認為基督徒不應參與政治。他是一名和平主義者,拒絕使用武力來消滅非洲奴隸制的想法,並準備作為一名良心拒服兵役者,拒絕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5]

大學時代[編輯]

1945年,吉姆·艾略特進入伊利諾伊州的一所私立基督教大學惠頓學院。他相信鍛煉身體和紀律的價值,在大一參加了摔跤隊。接下來的一年,他拒絕了學院內一個工作人員的崗位,這會使他免除一年學費,但是要花費相當的時間,他也認為這是很愚蠢的責任。他甚至沒有完全確信他的學習的價值,認為哲學,政治學和人類學這些學科會使一個試圖跟隨上帝的人分心。一學年結束後,他寫信給他的父母,表示研究聖經更為重要[6]

在惠頓期間,艾略特的傳教興趣固定下來。他很快追隨其他「信仰差會」的模式:不尋求通過募捐獲得贊助[7]。艾略特和他的室友大衛·霍華德都是校園組織學生海外傳教團契的成員,艾略特對一個大學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小組關於聖靈在傳教中的作用發表演講。在1947年夏天,他大學二年級後,他和他的朋友羅恩·哈里斯在墨西哥做宣教工作。他在那裡呆了六個星期,與一個當地的傳教士家庭一同工作,並向其學習。[8] 在次年年底,他參加了大學基督徒團契贊助的 國際學生宣教大會。在那裡,他遇到了一位前往巴西的傳教士,這次遭遇使他更加堅信他的傳教使命是在中美洲部落工作[9]

艾略特在惠頓的第三年開始時,他決定主修希臘語,他相信這有助於他個人研讀聖經以及使得將聖經翻譯為傳教士尚未前往的民族的語言變得容易。雖然艾略特相信浪漫的關係常常打擾人追求神的旨意,他還是對他的一個同學伊麗莎白·霍華德產生了興趣。他利用機會更好地了解她和她的家人。他們同意他們相互吸引,但不確定是否上帝的引領,因此他們並沒有立即確定戀愛關係[10]

厄瓜多爾[編輯]

艾略特在威克里夫訓練營時,與一位曾經向克丘亞人 傳教的傳教士一起,第一次練習寫下語言的必要技能。這位傳教士告訴他瓦歐達尼族的事 –也被稱為「奧卡」,克丘亞語意為野蠻 –一群厄瓜多爾土著人,外界認為他們非常暴力和危險。直到7月,艾略特仍然不確定是否去厄瓜多爾或印度。他的父母和朋友認為他如果留在美國從事青少年事工會更有果效,但考慮到國內教會「吃得過飽」,他認為,應國際宣教放在優先地位[11]

艾略特完成語言學習後,申請護照,並開始制定計劃,與他的朋友比爾·卡特斯前往厄瓜多爾。然而,兩個月後,卡特斯告訴他說,他打算結婚,不能如他們所計劃的陪艾略特前去[12]。這個冬天和1951年春天,艾略特與他的朋友埃德·麥卡利在伊利諾伊州切斯特度過,主持電台節目,在監獄中講道,舉行布道集會,並教導主日學[13]

那年夏天,麥卡利結婚,迫使艾略特到其他地方尋找一個未婚男人與他在厄瓜多爾開始工作。這名男子就是皮特·弗萊明,畢業於華盛頓大學,擁有哲學學位。他經常打電話給艾略特,在9月,他確信了前往厄瓜多爾的呼召[14]。在此期間,艾略特到東海岸造訪朋友,包括伊麗莎白。在他的日記中,他表示希望,他們將會結婚,但同時認為,前往厄瓜多爾的呼召不包括她在內。艾略特在11月返回波特蘭,並開始準備離開這個國家[15]

1952年2月21日,艾略特和弗萊明抵達厄瓜多爾,目的是向厄瓜多爾的瓦歐達尼印第安人傳福音。他們先住在基多,然後轉移到叢林中。他們居住在Shandia傳教站。1953年10月8日,他娶了惠頓校友和傳教士伊麗莎白·霍華德。婚禮是一個簡單的民事儀式,在基多舉行。麥卡利為見證人。這對夫妻在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過了一個短暫的蜜月,然後返回厄瓜多爾。他們唯一的孩子,Valerie,生於1955年2月27日。艾略特在蓋丘亞語的印第安人中傳教期間,又開始準備到瓦歐達尼。

艾略特和其他傳教士 - 埃德·麥卡利、羅傑·友德里安,皮特·弗萊明,和他們的飛行員,耐特-聖特,從他們的飛機,使用揚聲器聯繫瓦歐達尼人,又投下一籃禮物。幾個月後,他們決定在距離印第安村落很近的地方,沿庫拉雷河建立一個基地。他們與一小群瓦歐達尼族進行了接觸,一名瓦歐達尼人Naenkiwi(他們稱為「喬治」)甚至乘坐了他們的飛機。他們受到這些友好接觸的鼓勵,開始計劃訪問瓦歐達尼。但是他們不知道 Naenkiwi 對其他人撒了謊,說那些傳教士試圖殺死他們[1]。大約十名瓦歐達尼勇士在1956年1月8日殺害了艾略特和他的四個同伴。艾略特等人的屍體被發現一起順流而下,只有埃德·麥卡利的屍體在更下游的地方被發現。

遺產[編輯]

惠頓學院紀念艾略特和埃德·麥卡利的紀念牌

生活雜誌》上發表了10頁的文章,描述艾略特和他的朋友們的宣教和死亡。伊麗莎白·艾略特在丈夫去世後,和其他傳教士開始工作 among 奧卡印第安人, where 他們繼續福音事工。後來她出版了兩本書,《全能神翅膀蔭下:吉姆·艾略特的生活和遺囑》(Shadow of the Almighty: The Life and Testament of Jim Elliot)和《通過光輝之門》(Through Gates of Splendor),描述了她丈夫的生命和死亡。1991年,吉姆·艾略特基督教學校在科羅拉多州丹佛成立。1997年,吉姆·艾略特基督教中學在加利福尼亞州Lodi成立。[16]

2002年,根據他們的故事改編的紀錄片《飛躍光輝之門》(Beyond the Gates of Splendor)上映。2003年,一部根據吉姆·艾略特和伊麗莎白的故事改編成的音樂劇《愛高於一切》(Love Above All)由迦密山聖經長老會教堂在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會堂上演。2007年,這部音樂劇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第二次上演。2006年,電影《長矛的尖端》(End of the Spear)上映。

參考[編輯]

  1. ^ 1.0 1.1 Papers of Philip James Elliot – Collection 277. Billy Graham Center Archives.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2). 
  2. ^ Elliot (1989), 23–25
  3. ^ Elliot (1989), 25–26
  4. ^ Elliot (1989), 28
  5. ^ Elliot (1989), 31–33
  6. ^ Elliot (1989), 37–43
  7. ^ Tucker (1983), 336
  8. ^ Elliot (1989), 43–46
  9. ^ Elliot (1989), 87–88
  10. ^ Elliot (1989), 47–51, 56–57, 88–89
  11. ^ Elliot (1989), 128–32
  12. ^ Elliot (1989) 134–36
  13. ^ Elliot (1989), 140–145, 147
  14. ^ Elliot (2005), 20–23
  15. ^ Elliot (1989), 149, 151–152, 154
  16. ^ Jim Elliot Christian High School.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