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國之精華》上刊登的吳作棻照片

吳作棻(1880年—1924年)諱文芳,字南屏貴州省遵義縣人,清末民初教育家、政治人物。[1]

生平[編輯]

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吳作棻生於遵義縣團溪鎮汪家寨吳氏老宅。其母範氏先嫁給穆姓,後嫁給挖煤工吳四爺,即吳作棻的父親。吳作棻尚在襁褓之中時,其父便病故,其母靠當傭人生活。吳作棻自幼被母親送入私塾讀書。在老師、秀才武可亨舉人羅壽之教導下,吳作棻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1]

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廢除科舉,吳作棻乃赴貴州省城貴陽,在貴州師範學堂和法官養成所學習。畢業後,吳作棻回到遵義,歷任遵義勸學、團溪國立兩等小學校長。在團溪任國立兩等小學校長期間,吳作棻請胡啟詹沈茂林李世先等人當教員,倡導語體文即白話文教學,並自編《鄉土地理》教材。後來,吳作棻回到貴陽,任貴陽商業養成所、時敏學堂、樂群學堂、廣益學堂等校教員。[1]

吳作棻撰文呼籲開通烏江航運,修建馬路公路)等。因受《猛回頭》等書影響,吳作棻、沈茂林盤縣張光煒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貴州同盟會激烈派要人(貴州同盟會分為和平派、激烈派)。[1]

1909年,貴州諮議局成立,吳作棻當選議員。1911年12月,貴州的憲政會職員改選,吳作棻當選為憲政會職員,並成為貴州憲政派要人,任貴州憲政預備會機關刊物《貴州公報》主編。[1]

1911年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內閣成立,馮國璋奉命進攻武漢,武昌告急,鄂軍都督府都督黎元洪通電號召獨立各省援鄂北伐。貴州的自治黨領導了貴州獨立。貴州都督楊藎城於農曆十月二十二日率軍東進。楊藎城入湖南後,南北議和,清帝遜位,黎元洪來電勸告黔軍暫駐湖南常德。當時,貴州的憲政黨招來滇軍,已推翻了貴州辛亥革命後成立了三個多月的政權。憲政黨劉顯世同滇軍唐繼堯合作掌握了貴州政權。自治黨的主要領導人有的遭到殺害,有的流亡。楊藎誠的北伐軍奉孫中山之命返回貴州,遭唐繼堯阻擋,戰爭一觸即發。湖北都督及湖南都督出面調停,於1912年6月在湖南洪江召開了鄂湘黔三省會議於,史稱「洪江會議」。與會者有黎元洪的代表趙均騰,湖南都督譚延闓的代表危道豐陳書田,北伐黔軍代表劉興傑王錚蕭健之,貴州唐繼堯的代表牟琳、吳作棻、胡為一張紹鑾何器之。三方最終達成「滇軍回滇,黔軍回黔」的會議紀要。但唐繼堯不承認牟琳、吳作棻的全權代表資格,並稱協議乃湖北、湖南代表單方提出,故不承認,「洪江會議」協議落空。[1]

1912年,章太炎宋教仁等人在上海成立統一黨。1912年4月,在貴州省城貴陽成立了統一黨貴州支部,吳作棻、劉顯世周沆華之鴻等人為該支部的主要發起人及主要成員。[1]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成立,吳作棻任參議院議員。同年11月13日,第一屆國會被迫中止。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1915年,袁世凱稱帝,吳作棻在貴陽主編《鐸報》,批判袁世凱。吳作棻還歷任貴州護國軍東路司令部秘書長兼諮議官、關嶺縣知事。[1]

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下令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續行召集國會,國會於8月1日復會,吳作棻繼續擔任參議院議員。1917年6月12日,國會被黎元洪解散。此後,國會議員紛紛南下護法,於8月25日在廣州復會,稱「護法國會」,吳作棻任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1]

1920年,吳作棻的穆姓隔山兄長霸占唐興元的墳山、田產,吳作棻遂返回家鄉,賠禮並退回。1921年,團溪街發生火災,吳作棻在省城貴陽募捐5000銀元賑災。後來,吳作棻還為建設團溪建新民學校以及女子學校出資並出力。[1]

1922年8月1日,第一屆國會再次復會,10月11日在北京舉行第三期常會,吳作棻繼續任參議院議員。1923年10月5日,曹錕賄選大總統。後來,吳作棻言不被任用,在家患病。[1]

1924年,吳作棻在北京病逝,享年44歲。1925年,吳作棻的靈柩歸葬遵義縣團溪鎮汪家寨。[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