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淵 (南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淵(1190年—1257年),字道父,號退庵,祖籍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父親叫吳柔勝,在溧水(今屬江蘇)定居,吳淵則在德清(今屬浙江湖州)定居。中國南宋政治人物,宋理宗時擔任參知政事。吳柔勝第三子。吳潛之兄。

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考中進士,[1]之後出任建德縣主簿。後來又出任樞密院編修官兼刑部郎官。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出任秘書丞,[2]1231年出任提點浙西刑獄。鎮壓衢州嚴州人民暴動,後來出任樞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檢正。當時有人想要乘金朝滅亡收復河南,吳淵認為國力衰落,反對出兵。因此與丞相鄭清之不和,吳淵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府。後來出任江、淮、荊、浙、福建、廣東都大提點坑冶,沒收人民財產數百萬。端平元年(1234年),被人劾貪污以及將富人家的數百萬財產據為己有。於是吳淵被罷免。[3]後來又出任工部侍郎太府少卿以及太平州知州兼江東轉運使,當時40餘萬兩淮流民湧入太平州境內,吳淵救濟流民,還要求他們不要與本地人衝突。後來又出任戶部侍郎。嘉熙二年(1238年),出任華文閣學士、隆興府知府、江西安撫使兼轉運副使、江州知州、[4]龍圖閣學士,鎮江府知府、淮東總領。吳淵當時團結販鹽武裝隊伍一同抗擊元軍。後來又出任端明殿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兼建康府知府,淳祐十二年(1252年),出任資政殿大學士,封金陵公。後來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5]寶祐五年(1257年)出任觀文殿學士、正奉大夫、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去世後朝廷給他的諡號叫做「莊敏」。[6]他的著作有《周易解》,但是並未流傳下來。他的著作還有《退庵文集》以及《退庵詞》一卷,目前他的6首詞流傳下來。晚年他遊歷采石之戰遺址時寫下的《念奴嬌·我來牛渚》。

注釋[編輯]

  1. ^ 光緒《宣城縣誌•人物》載:「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學。五歲喪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嘉定七年舉進士。」
  2. ^ 《南宋館閣續錄》卷七
  3. ^ 《宋史·理宗本紀一》: 「臣僚言: 「江淮、荊襄諸路都大提點坑治吳淵,恃才貪虐,籍人家以數百萬計,掩為己有,其弟潛違道干譽,任用非類。'吳淵落右文殿修撰,吳潛落秘閣修撰,並放罷。」
  4. ^ 《宋史·理宗紀》二: 「癸卯,以吳淵權工部尚書、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
  5. ^ 《建康志》載: 「二十二日,端明殿學士、大中大夫、沿江制置使吳知府事。十二年正月,淵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
  6. ^ 《宋稗類鈔》載:外間童謠中華名吳潛拜相,其兄淵多所攀附。有逸於理宗者曰: 「外間童謠云:大螟蚣、小蜈蚣,儘是人間業毒蟲。黃緣攀附有百足,若使飛天能食龍。」另見《古謠諺》卷八十八引《宋季三朝政要》卷三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