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托·克林伯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托·克林伯格
出生1899年11月2日 編輯維基數據
魁北克市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92年3月6日 編輯維基數據 (92歲)
就讀學校
職業心理學家、大學教員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獎項古根海姆獎、APA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ment of Psychology、Kurt Lewin Award 編輯維基數據

奧托·克林伯格(Otto Klineberg;1899年11月2日—1992年3月6日)是一個加拿大出生的心理學家,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巴黎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他在1930年代進行美國白人和黑人學生智力的研究工作,在1954年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他在特拉華州作為專家證人作證,最終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學校中的種族隔離非法。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地方的工作,幫助在國際上推廣心理學。

生平[編輯]

奧托·克林伯格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市,在蒙特利爾長大。他於1919年獲得麥吉爾大學學士學位,1920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25年獲得麥吉爾醫學學位,1927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他留在哥倫比亞,擔任新成立的社會心理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受到了德國人類學家弗朗茨·博厄斯的影響,後者在哥倫比亞大學創建了文化人類學博士課程[1]

1929年,他開始研究非洲裔美國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心理差異,雖然在當時存在爭議,但這有助於糾正以前對種族自卑的看法。[1] 克林伯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族問題、少數民族、移民、國籍、和其他與文化和個性相關的主題上。[1] 1931年,他認為種族優越論沒有科學依據的觀點引起爭議[2]

1933年,他與塞爾瑪·金茨勒結婚,育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克林伯格操多種語言,除了主要的羅曼語族語種外,還講英語、德語、漢語。[1]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克林伯格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會科學的高級職務。他幫助建立了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和國際心理科學聯盟,在執行委員會任職(1951-1969年),擔任秘書長(1955-1960年)和主席(1960-1963年)。

1961年至1982年,他任教於巴黎大學,並領導國際集團間關係中心。1963年,克林伯格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第17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擔任主席。他還是世界精神衛生聯合會、美洲心理學會、美國東部心理學會和社會問題心理研究學會會長。

1982年退休後,他住在曼哈頓,在紐約市立大學兼職,直到1990年。他在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1992年在貝塞斯達 (馬里蘭州)去世。

參考[編輯]

  1. ^ 1.0 1.1 1.2 1.3 Rich, Grant. Pathfinders in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2015: 121–129. ISBN 9781681231433. 
  2. ^ Lambert, Bruce. Otto Klineberg, Who Helped Win '54 Desegregation Case, Dies at 92. New York Times. March 10, 1992 [26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