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妙因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妙因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建築詳情
建立者雲丹扎木蘇
開山時間1755年

妙因寺,位於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3]

歷史[編輯]

妙因寺位於查干湖畔。建成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郭爾羅斯前旗「沙卜隆」雲丹扎木蘇活佛為慶賀乾隆帝壽辰而建。當時報清朝理藩院,獲賞賜滿文、蒙古文、藏文、漢文四種文字「妙因寺」匾額一塊。[1]

後來該寺幾經修建,到清朝末年福興寺因為年久失修遷來後,此處形成了由佛堂、經堂、活佛齋院、北倉、東倉、西倉等建築組成,共計五百餘間房屋的大型建築群。佛堂、經堂均為81間大殿,共三層。一為平頂,藏式建築,為妙因寺喇嘛使用;一為大屋頂,漢藏結合式建築,為福興寺喇嘛使用。兩殿各為一院,有院牆相隔,院外圍以高牆。[1]

寺前為山門殿,門前有紅、黃二匹泥塑的馬,殿內供奉關帝伽藍護法,左側關平,右側周倉。活佛齋院位於佛堂、經堂的後院,為二層平頂小樓,內有小佛堂以及活佛起居室,二樓藏經。北倉為總管喇嘛主持,負責活佛齋院及全寺的經濟管理,收地租及布施,管理寺院下屬的佃戶、車馬、畜群及兩寺的支出等等。西倉、東倉由兩寺的「扎甫」大喇嘛主持,分別負責妙因寺、福興寺的宗教活動、法會、喇嘛管理等事。[1]

清朝宣統年間編的《郭爾羅斯前旗報告書》載,「妙因寺內住紮甫喇嘛一人,度牒喇嘛二十四人,小喇嘛二十七人,廟地六百零五垧,由公爺府歲給香資錢一百吊。附近的福興寺,因廟宇倒塌,無力重建,所有喇嘛移於妙因寺。並有扎甫喇嘛一人,度牒喇嘛十四人,小喇嘛十六人,廟地三百三十垧,由公爺府歲給香資錢一百吊。」兩寺合共有喇嘛近百人,廟地近千垧。[1]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哲里木盟盟長兼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齊默特色木丕勒報給理藩院關於「京外各呼圖克圖諾們罕綽爾濟班第」報告中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一等台吉阿拉布坦(乾隆二十年襲扎薩克,乾隆六十年卒),將呼圖克圖的徒弟「沙布隆」雲丹扎木蘇請到該旗,為慶祝乾隆帝壽辰而化緣興建妙因寺,建成後住寺,成為郭爾羅斯前旗活佛。同時期,報經理藩院,「被納入(京師)六十呼圖克圖值班」,「參加洞禮經值班」。洞禮經班是定期參加京城清朝朝廷舉行的蒙古60位活佛分期值班誦經。據《大清會典事例》載,雲丹扎木蘇被排為洞禮經第三班。雲丹扎木蘇圓寂後,經理藩院批准,允其轉世。按藏傳佛教儀軌,需請高僧測算尋訪,用金奔巴瓶掣籤,確認後方可住寺。雲丹扎木蘇圓寂後,其轉世洛布桑普日來丹津被尋訪到,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上奏大部(理藩院),請住妙因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洛布桑普日來丹津因病圓寂之後,其轉世洛布桑丹巴拉布傑被尋訪到,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上奏大部,請住原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洛布桑丹巴拉布傑因病圓寂後,其轉世瑪尼扎布被尋訪到,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上奏大部,用金奔巴瓶掣籤確認,請住原寺。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賜予「沙布隆」轉世瑪尼扎布綠幔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瑪尼扎布因病圓寂後,其轉世耶希索德巴被尋訪到,於咸豐十一年(1861)上奏大部,用金奔巴瓶掣籤確認,請住原寺。光緒十二年(1886年)賜予「沙布隆」轉世耶希索德巴綠幔車。光緒十三年(1887年)耶希索德巴因病圓寂後,其轉世寶因達賴被尋訪到,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上奏大部,用金奔巴瓶掣籤確認,請住原寺。到了寶音達賴這一代,共計已有六世轉世活佛。前五代均曾朝拜清朝皇帝,加入洞禮經值班。寶音達賴當年22歲,屬牛,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欲赴巴仁召(拉薩大召寺)學經深造,隨即向大部申請告假六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接到起程通知,前往巴仁召學經深造。因學經未歸,故未參加朝拜清朝皇帝、洞禮經值班。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寶音達賴才學成返回妙因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圓寂,享年51歲。寶音達賴便是人們常說的妙因寺大佛爺。寶因達賴活佛圓寂之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未能確認轉世靈童,後來因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始終未能確認新的轉世活佛。21世紀初,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有關部門正在向上級申請恢復妙因寺活佛轉世。[2]

郭爾羅斯前旗歷史上有六座藏傳佛教寺廟,從清末到中華民國時期,由於列強入侵,土匪橫行,國弱民貧,這些寺廟漸遭破壞,到解放初期基本毀壞。受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等極左思潮影響,這些寺廟都未能延續下來。[2]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恢復重建妙因寺,於2000年7月10日獲得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2001年4月,請來北京雍和宮拉西仁欽法師為重建妙因寺選址,法師到查干湖畔選址時,遠眺敖包山如長龍橫臥在查干湖畔,山上繚繞着藍色仙氣,遂認定此地乃「前有照,後有靠,聚財有餘,吉祥安康」之寶地,確定該地為重建妙因寺新址。新址距離該寺原址1公里(妙因寺原址位於今妙因寺村,妙因寺在解放初期遭破壞,原址後來成為較大的村落妙因寺村)。[2]

2001年5月30日(農曆四月初八),拉西仁欽法師為妙因寺新址開光。同年6月9日,妙因寺重建奠基。開掘基礎挖土之時,在地下6米處出土了猛獁象牙化石和連理古樹化石。妙因寺建成後,猛獁象牙化石供奉於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前,古樹化石立在平安白塔前。2002年4月初,請來塔爾寺藝僧曲吉昂秀等20位藝人製作佛像,同年6月下旬完成了一期工程中的大雄寶殿的屋頂、牆壁彩繪,佛堂廟宇的裝飾。2002年7月初,一期工程竣工,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僧房、院牆、平安白塔、一期綠化、彩繪、佛像等工程。2002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二日),舉辦恢復重建妙因寺開光慶典儀式。青海塔爾寺扎西活佛、北京雍和宮拉西仁欽法師、山西五台山羅睺寺滿達法師,以及來自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葛根廟通遼吉祥密乘大樂林寺遼寧阜新瑞應寺等處的藏傳佛教的色樂扎布大師、哈日忽大師、郭福君等高僧,還有松原龍華寺方丈釋明澈等人,都參加了開光法會。妙因寺住持格桑隆多致歡迎辭。[2]

2002年7月一期工程完工開光之後,2004年3月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千佛殿、東西兩側偏殿、長壽塔、綠化;大雄寶殿、寶輪、佛像、法幢貼金。 2005年6月二期工程完工。2005年8月三期工程開工,建設二層僧房樓、龍王廟、齋堂、綠化、萬佛殿(擴建千佛殿,建設9千佛龕)等,2006年6月三期工程完工。妙因寺自此成為科爾沁草原上最大的寺廟建築群。[2]

妙因寺每年舉辦的大型法會有:四月初八至十一日,瑪尼大法會(瑪尼法會),法會期間製作瑪尼丸,瑪尼會結束時分發給信眾;六月初六,吉祥頌大法會;六月十五日,祈願法會;七月十五日,祈願法會;十月二十五日,千燈法會(燃燈節)。妙因寺還舉辦灌頂法會,不定期開展查瑪舞會。[2]

建築[編輯]

恢復重建後的妙因寺,內、外兩院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寺院周邊綠化面積60萬平方米,寺廟建築總面積13000平方米。妙因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蒙漢藏結合式建築風格。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左右喇嘛醫房和香火商鋪房、左右鐘樓鼓樓、天王殿、左右僧房、居士住宿齋堂、大雄寶殿、左右長壽平安白塔、古樹化石供台、萬佛殿、左右兩偏殿。外院有一龍王廟。原來規劃的五百羅漢殿、六世活佛靈塔等建築待建。[2]

  • 山門:懸掛由蒙古文滿文藏文漢文四種文字刻成的「妙因寺」斗匾,山門兩側立有掛着經幡的嘛呢杆,山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尊石獅。山門西側立一石碑,記述妙因寺歷史及重建經過。山門內,中央立一大型轉經筒,兩側牆上掛着介紹妙因寺建寺年代、活佛轉世、寺院歷史等的文字說明。[2]
  • 天王殿:天王殿前有十六級台階,階前立有一大香爐,殿上橫匾書「法輪常轉」,後書拉希仁欽大師贈言:「聚財有餘、吉祥安康」。殿內供奉大肚彌勒佛,兩側四大天王韋陀護法橫杵立在彌勒佛背後,面朝北。[2]
    • 喇嘛醫所:山門內東側為喇嘛醫所,是藏醫蒙醫治病之所,有祖傳藏藥及蒙藥。
    • 香火商鋪房:山門內西側有一出售香火以及佛事用品的商店。
    • 鐘樓:天王殿左為鐘樓。
    • 鼓樓:天王殿右為鼓樓。[2]
  • 大雄寶殿:妙因寺的中心建築,中央二層頂上立有貼金的二鹿聽經,四周有蘇魯錠。殿前立一香塔,由長春居士捐獻,此外還立有燒香火室及長爐。白色的花崗岩台基上有三層大殿,總高度19.99米。大殿前十九級台階,象徵「長久永恆」。殿下為寬敞的地下室。大雄寶殿主供三世佛金身,即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前有阿難迦葉二尊者,旁邊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兩側為十八羅漢。佛前供有重建妙因寺時出土的猛獁象牙化石以及一支清朝乾隆年間的印度香(北京雍和宮將收藏200多年僅有的四支中的一支贈送於此)。大殿中央設兩排喇嘛誦經坐案,殿頂懸掛居士親手製作的十條長筒式經幡。大殿一層四周牆壁繪有許多佛教壁畫,包括藏傳佛教密宗八大護法、八大菩薩白度母綠度母,由青海塔爾寺藝僧繪製。大殿二層,西側供奉居士喜愛的一尊文殊菩薩,一尊阿彌陀佛;西北側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東北側供奉藥師佛黃財神。大殿三層供奉宗喀巴大師。殿內供奉的佛像全部貼金。[2]
    • 東、西僧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僧房,3520平方米,用於寺管會辦公室、住持佛室、起居室、喇嘛住房、誦經室,齋堂等。
    • 東、西廂房:東、西正面廂房均為一層建築,局部有地下室。東側內正房是二層樓,東側外廂房是二層大小齋堂灶房,東側內北正房是一層平房。另外還設有獨立的鍋爐房。[2]
  • 萬佛殿:最後一進大殿,也是該寺最高大的大殿。萬佛殿是妙因寺恢復重建二期工程項目,殿內佛龕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千佛殿,包括室內矗立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背面的一千尊佛龕;二期規劃建設九千尊佛龕,到2006年5月完工。萬佛殿為藏漢結合式建築,下面是平頂藏式大殿,前為6根紅色明柱,上面為二層歇山式大屋頂重檐建築,共三層,高24米,殿下是寬敞的地下室。大殿設兩層白色台基,周圍有白色仿漢白玉欄杆,轉經道上有108個轉經筒。大殿有27級台階,通過一條甬道與大雄寶殿相連接。大殿採用白牆、、紅窗綠瓦,邊瑪牆為棕色,四周牆壁上嵌有39面銅鏡。大殿面闊11間,進深11間,用36根紅色方柱支撐。殿內三層一通至頂,殿內中央供奉貼金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寬14米、高18.99米,建成時是中國東北殿內最高的立佛,也是中國三大殿內最高立佛之一。大殿內懸有兩條20米長的筒式經幡,由多位居士用二年時間手工製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後面為一千尊觀音菩薩佛龕,為一期工程建設。二期工程建設的九千尊佛龕,分布在大殿其他三面,2006年5月完工後,同年6月從尼泊爾一次性請入九千尊觀音菩薩像,陸續由信徒請入這些佛龕。二期工程開光後,該殿成為中國最大的萬佛殿。[2]
    • 密宗殿、護法殿:位於萬佛殿西側。一層為密宗殿,2006年布置完畢;二層的護法殿也布置完畢。後來兩殿開光。
    • 妙因寺圖書館、講經堂:位於萬佛殿東側。一層規劃為圖書館,起初布置了三尊佛像,後來又搜集布置了文物和圖書;二層為講經堂,是為信眾講經之所。[2]
  • 平安白塔:位於妙因寺西側,是經青海塔爾寺本巴活佛建議,為紀念妙因寺恢復重建而興建。塔基為須彌座,為上下三層的疊澀層級;塔身由三層內收的層級及覆缽式塔瓶組成,前面有一個蓮瓣形銅飾佛龕;塔剎為十三層,上面有銅質傘蓋、日月明珠,外面掛有銅吊鐘。塔基四周鋪有一圈甬道,供僧人、信徒轉經用。[2]
    • 硅化木:在平安白塔之前,立有寺院奠基時出土的一億三千萬年前的古樹化石,稱「硅化木」或稱「天長地久石」。
  • 伯彥敖包、額爾德尼敖包:前院有伯彥敖包,後院有額爾德尼敖包。妙因寺喇嘛在伯彥敖包上增加了不少刻有六字箴言嘛呢石,所以又稱瑪尼堆。喇嘛們常在此敬獻哈達及經幡,每年還舉辦敖包祭祀活動。[2]
  • 長壽白塔:又稱「尊勝佛母塔」,位於妙因寺東側,是經北京雍和宮拉西仁欽法師提議而興建。塔身全部以花崗岩製作,塔身雕有獅子、心咒、金剛杵、蓮花瓣等圖案,內裝一套大藏經,塔瓶內供奉長壽佛像。塔基周圍也鋪有一圈甬道。平安白塔、長壽白塔融合了蒙、藏、漢風格,是典型的喇嘛寺塔。[2]
  • 龍王廟:位於該寺東南隅,2007年6月10日開光。龍王廟主要根據當地民俗而興建。殿內中央供奉龍王,左邊為關公,右邊為財神爺。龍王廟是漢式大屋檐迴廊式建築,面闊三間,外面以漢白玉柱相圍,廊柱上共雕有紋龍118條。殿前台階中間有一塊寬2.5米、長2米的雲龍浮雕。山門上以二龍戲珠圖案為主,兩側為松鶴延年,彩繪生動。大殿內的財神爺是當年公明殿內供奉的,妙因寺重建時,公明殿被拆除,龍王廟建成後,財神爺便被遷至這裡供奉。[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