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寧鄉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鄉歷史發源於以洞庭湖為中心的荊楚文化,從商朝四羊方尊至今,大約4000年的歷史。古代寧鄉發展有明顯的地域性,西部山區受到湘中湘西少數民族的影響,大部分地區刀耕火種。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牛耕、鐵農具的使用,促進了寧鄉文明的進程。近代,隨着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朱劍凡何叔衡姜夢周王凌波謝覺哉等教育家的影響,寧鄉掃除了封建積習,保守、野蠻、愚昧的裹腳貞操枷鎖、守節均被清除,產業技術法律政治經濟生活方式飲食宗教哲學及價值觀都尾隨現代工業文明的進程。[1]

商朝

[編輯]

寧鄉地域是荊楚文化的輻射地域,屬於較早開發地域。寧鄉出土了眾多的商朝青銅器文物,品種多,檔次高,世所罕見,因為寧鄉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之鄉」。如:1938年在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山發掘了商朝青銅器四羊方尊。1958年再次在原地發現商朝青銅器人面紋方鼎。後來陸續在黃材鎮、橫市鎮老糧倉鎮青山橋鎮等地發現商朝青銅器。據此充分說明寧鄉歷史在商朝已經進入高度開發的文明地域。[1]

春秋戰國

[編輯]

春秋時期楚國不斷南擴,到戰國時期,寧鄉屬於楚國轄區。[1]

[編輯]

秦朝實行郡縣制,寧鄉屬於長沙郡管轄。[1]

漢朝

[編輯]

漢朝,寧鄉分屬於益陽縣湘陰縣[1]

三國

[編輯]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奪取荊州,兼併長沙,寧鄉屬於吳國管轄範圍。吳會籍王太平二年(257年),曾在寧鄉設立新陽縣,治所位於長橋(今橫市鎮)。[1]

晉朝

[編輯]

晉朝時,寧鄉屬於新康縣,重新被長沙郡管轄。[1]

唐朝

[編輯]

唐朝老糧倉鎮建立了屯糧的官倉。806年,宰相裴休奏請皇帝建立密印寺,成為溈仰宗祖庭。裴休和其夫人終老於此。裴休之子裴文德曾考取狀元,後為皇子祈福,出家於密印寺,號「法海」,即《白蛇傳》中法海大師的原型。唐朝詩僧齊己誕生於寧鄉,在密印寺出家。唐朝誕生了寧鄉第一個進士劉蛻,也叫破天荒進士。[1]

五代

[編輯]

五代時期,寧鄉分屬馬楚長沙府所轄的益陽、長沙、湘鄉三縣。五代已經建立玉潭鎮,當時玉潭有潭如玉,故而命名玉潭鎮,改新康驛為玉潭鎮。[1]

宋朝

[編輯]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將原來分屬於益陽、長沙、湘鄉三縣的寧鄉獨立劃出,設立寧鄉縣,取「鄉土安寧」之意,隸屬於潭州長沙郡,縣治所位於玉潭鎮。縣名和縣治所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宋朝寧鄉誕生了第一個文狀元易祓,被封為寧鄉開國男。[1]

元朝

[編輯]

元朝初期,寧鄉隸屬於潭州路,後來改為天臨路[1]

明朝

[編輯]

明朝寧鄉隸屬於長沙府。[1]

清朝

[編輯]

清朝寧鄉隸屬於長沙府。清朝末年,太平天國攻克湖南,寧鄉石潭鄉朱衣點率領百餘人占據羅仙寨,效仿梁山泊劫富濟貧,打擊湘軍團練。橫市鎮、灘山鋪、飛幅侖、陽華大屋、罘罳峰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太平軍南下湘潭時期,朱衣點在朱石橋投入太平軍,跟隨翼王石達開轉戰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屢立奇功,被洪秀全封為「扶朝天軍」和「孝天義王」。[1]

中華民國

[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寧鄉縣隸屬於不同的行政轄區,1922年屬於湖南省。[1]

在寧鄉實際上發生過兩次戰役:第一次是1944年6月的縣城保衛戰,第二次是1944年7月的杜家山防禦戰。

縣城保衛戰

[編輯]

1944年6月,國民黨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一七三團、一七四團一個營和師迫擊炮營一個連,共3000多人,負責阻擊縣城及其以東地區來犯日軍,一七三團團部設在南門福音堂,由團長何瀾指揮守城部隊作戰。

6月11日,日軍第四十師團先遣部隊2000多人,從望城喬口、靖港登陸進攻雙江口。14日下午3時許,在雙江口高峰橋地段,衝破一七三團警戒部隊防線,沿檀樹灣、蔸子潭、麻幗石向城郊陣地發動猛烈攻擊。其後續部隊從朱良橋、菁華鋪搶占縣城東郊、西郊,炮火猛擊縣城,鳳形山、木魚嶺、月形山、倉嶺上等作戰工事全毀。 日軍侵入縣城,守城官兵奮起抵抗,白刃肉搏,雙方傷亡慘重。當晚,一股日軍700多人攻擊神仙洞、獅子山等地;另一股日軍500多人襲擊南門橋截斷了守軍後路。守城官兵被日軍包圍,但仍反擊,多次打退日軍衝鋒,使日軍受到重創。

15日拂曉,日軍增加兵力,攻入縣城,守城官兵與日軍展開巷戰,終因敵眾我寡,傷亡慘重,縣城大部分落入日軍之手。16日上午8時,日軍炮火猛烈轟擊杜家山守軍陣地。團長何瀾命令中校團副蔡亞鍔(寧鄉大成橋人)率領特務排增援杜家山。蔡雙腿中彈,被救護至福音堂地下室包紮,杜家山陣地失守。 日軍占領杜家山高地後,一七三團團部所在地福音堂便在日軍火力控制下,形勢岌岌可危,而駐南門對河的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師長張靈甫尚未派部隊增援,團長何瀾即率數十名官兵撤離陣地,部隊秩序頓時大亂。

正在福音堂地下室包紮的蔡亞鍔見此情形,大聲高呼:「各位弟兄,我們突圍逃生,白白去送死,不如堅守待援,才有希望存一條活路!」惶恐的官兵們,見蔡扶傷忍痛,戰鬥情緒重新振作起來,一致要求蔡任指揮,決心與陣地共存亡。

蔡即派兵加固福音堂工事,把尚存戰鬥力的140餘名官兵編成一個連。指定少尉任重遠為連長,並對全連官兵曉以大義道:「把死字頂在頭上,成功把握在手裡」,「與其生而辱,不如死而榮」。他又將團部福音堂內所存糧食、彈藥、醫藥、飲水存量情況,公開告知大家,堅定了大家堅守殲敵的信心。

在蔡亞鍔的鼓動組織下,士兵情緒激昂,奮然而起,繼續堅持守城作戰。當晚,他們在印台山上與日軍酣戰,視死如歸,多次擊退日軍進攻。

17日,城南對河援軍向日軍發起攻擊,縣城守軍減輕壓力,進攻印台山的日軍久攻不下,向福音堂陣地施放毒氣,守城官兵用濕毛巾蒙鼻奮力還擊,固守陣地。堅持至19日,援軍與守城軍對日軍里外夾擊,日軍遭受重創,撤圍西竄,寧鄉縣城巋然不動。

20日,師長張靈甫派一個連與衛生擔架隊進縣城協助守軍打掃戰場,掩埋官兵屍首。之後,將守衛縣城任務移交給第一百軍所屬的一個營。

這次保衛縣城戰役,軍民堅持五晝夜,陣亡400多人,受傷700多人。國民黨授予蔡亞鍔「雲麾勳章」、「勝利勳章」各一枚。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司令部於1946年4月27日派員來縣,請寧鄉縣負責修建第五十八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1947年2月,紀念塔在縣城南門橋旁邊的杜家山落成,塔上石碑除鐫刻烈士名錄外,尚刻有國民主席蔣中正題詞「浩氣長存」和國民黨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題詞「氣壯山河」。

杜家山防禦戰

[編輯]

1944年6月18日,長沙失守後,國民黨第七十三軍奉令在洞庭湖南岸抗擊日偽軍。

7月3日,第七十三軍十五師四十三團二營300多人,從洋泉移駐縣城,接替第一百軍某營的守城使命。該營營長周羽(寧鄉人)指揮全營官兵,在寧鄉民眾的配合下,僅用20天時間就恢復和加固了縣城周圍防禦工事,作好了一切防禦日軍再次攻城的準備。

7月27日,日軍六四○聯隊五四大隊800多人和1000多名偽軍,從朱良橋出發,由溈水南岸再次進犯縣城。周羽率領全營官兵還擊,城廂鎮游擊隊隊副王干筠也帶領10多人協同周羽作戰,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扼守在杜家山、印台山高地上,以猛烈火力還擊日軍,誓與陣地共存亡,日軍雖多次發動強攻,均未成功。

周營堅持到29日早晨,印台山陣地失守,守軍傷亡慘重。上午8時許,日軍以少數兵力牽制周營,以主力從麻幗石以下過溈江,繞道梅家田,包圍周營,從東、西、北三面猛攻杜家山守軍陣地。周營140多名官兵全部陣亡,周羽因身負重傷,由游擊隊隊員背出陣地倖免於難,王干鈞等8名國軍也在這次戰鬥中陣亡。

杜家山之戰失敗了,寧鄉淪陷。

黃唐起義

[編輯]

1949年2月9日,姜亞勛、李石鍬領導了黃材鎮和橫市鎮的起義運動。歷史稱為「黃唐起義」。起義隊伍迅速成立指揮機構,陳仲怡任司令員,姜亞勛任副司令員,部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軍區第三縱隊」,發表了《告湘中人民書》和《致程潛的公開信》。[1]

1949年8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9軍146師436團團長崔榮泰和政委王僑在李石鍬的配合下攻下寧鄉縣城。8月25日,中共南下工作團158名幹部進駐寧鄉。27日,中國共產黨寧鄉縣委員會、寧鄉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1949年,寧鄉隸屬於益陽專區。1952年到1962年11月屬於湘潭專區。1962年底到1983年6月屬於益陽專區。1983年7月,寧鄉縣屬於長沙市。[1]

2017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2]

修建黃材水庫

[編輯]

1952年,水利專家查勘黃材鎮準備修建黃材水庫,1957年設計1958年5月開工,到1965年5月竣工。全部鋤頭、草鞋、扁擔、簸箕等人力搬運,搬運土石達到1492萬立方米,勞動工日2250萬個。工程造價5383.3萬元人民幣。勞動條件異常艱苦,左傾嚴重,使得民工傷亡慘重。[1]

劉少奇回鄉調查

[編輯]

1961年4月到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對湖南農村進行了44天的調查,對寧鄉縣調查了16天。劉少奇親自走訪東湖塘公社、雙鳧鋪公社、黃材水庫等地,深入田間、林山、食堂、豬場、醫院、部隊以及社員家庭。劉少奇回鄉調查,解散了公共食堂,糾正了部分左傾錯誤。歷史稱為「救命之行」,但是劉少奇因此也被毛澤東林彪羅織罪名「黨內最大的走資派」而打倒,並且迫害致死,公社不久被再次被復建。[1]

改革開放

[編輯]

1979年春天,草沖人民公社將水田、旱田包產到戶。1980年春天,全縣所有公社紛紛效仿。1984年,全縣山林、茶園、水塘等全部承包到戶。1990年代,寧鄉民營企業打造出「忘不了」、「聖得西」、「加加醬油」、「安泰家私」、「寧鄉豬」等品牌。[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黃海潮; 江宏照. 《宁乡史地》. 海南省: 南方出版社. 2002: 56–73. ISBN 7-80660-538-X. 
  2. ^ 国务院批准宁乡撤县改市,由湖南省直辖长沙市代管. 澎湃新聞. 2017-04-12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