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已開發國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Developed country」的各地常用名稱
圖中藍色部分代表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紅色代表最低度開發國家,橘色代表其餘的開發中國家。(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聯合國之分類)
中國大陸發達國家
臺灣已開發國家、先進國
港澳已發展國家
星馬先進國家
日本、韓國先進國
先進国 senshinkoku ?
선진국先進國 seonjinguk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開發經濟體[1]
世界銀行高所得經濟體[2]
World map
人類發展指數世界分布圖按類型(根據2021年數據,發布於2022年)世界分佈圖
  •   極高
  •   高
  •   中
  •   低
  •   沒有數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下屬發展援助委員會(DAC)的會員國
已開發國家人口成長

已開發國家(英語:Developed country,又稱先進國已發展國家工業化國家高所得國家[3][4]),指相對於其他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而言,具有較高生活水準發達經濟和先進技術基礎設施的主權國家。最常見的評價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人均GDP人均收入工業化水平、廣泛的基礎設施數量與一般生活水平。[5]

發達國家通常擁有更先進的後工業經濟,亦即服務業(第三產業)比工業(第二產業)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該點與發展中國家形成對比,後者通常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甚至是前工業化或仍然是農業化的國家,其中一些國家可能被定義為最不發達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截至2015年,發達經濟體占全球名義GDP的60.8%,若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為42.9%。[6]

定義與標準

[編輯]

目前國際上對發達國家的定義依然存在爭議,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人均名義GDP(以2021年為例)達20,000美元可做為一個最基礎的門檻——與美國於1960年代的發展水平類似。[7]

其他對於發達國家的定義中,經濟標準佔主導地位,當中又包含兩個次標準:一為人均收入,即發達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通常較高;二為工業化:即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通常是其境內的主導產業。

同時,近年來亦越發流行使用人類發展指數作為衡量標準,該指數主要結合一國的人均收入、預期壽命及受教育水平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賦分。按照該標準,發達國家即人類發展指數達「極高」的國家。然而,該指數仍然有不足之處,如人均淨財富英語List of countries by wealth per adult及貨品相對質量沒有被納為賦分項。正因如此,部分發達國家(如七國集團)的人類發展指數國際排名可能會偏低。[8][9]

根據聯合國統計司英語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的說法。

在聯合國系統內,沒有指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既定公約。[10]

而且它也指出:

指定「發達」和「發展中」是為了統計上的方便,不一定表示對某一國家或地區在發展進程中所達到的階段的判斷。[10]

相似詞彙

[編輯]

與發達國家概念相關的術語包括 「先進國家」、「工業化國家」、「較發達國家」(MDC)、「經濟較發達的國家」(MEDC)、「全球北方國家」、「第一世界國家」和 「後工業化國家」。工業化國家這個詞可能有些含糊,因為工業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很難定義。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英國,其次是比利時。後來它進一步擴散到德國美國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然而,根據一些經濟學家,如傑弗里·薩克斯的觀點,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鴻溝主要是20世紀的現象。[11]

馬瑟斯·瓦克爾納格爾英語Mathis Wackernagel將國家的二元標籤稱為「既不是描述性的,也不是解釋性的。它只是對GDP迷信的一種不經意和具有破壞性的認可。在現實中,不存在兩種類型的國家,而是有200多個不同的國家,它們都面臨着相同的自然法則,但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特點」。[12]

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國家名單

[編輯]

名單

[編輯]

綜合世界銀行[2][1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美國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發布的資料來看,已開發國家/地區有以下這些[14]

成為已開發經濟體年份 成為高收入經濟體年份 國家/地區 區域 人口[15] 面積(km²)[16] 人口密度
2001年 1988-  賽普勒斯 亞洲-西亞 1,244,100 9,251 134
1997年 1987-  香港 亞洲-東亞 7,291,600 1,106 6,593
1997年 1987-  以色列 亞洲-西亞 9,681,900 20,770 466
1990年以前 1987-  日本 亞洲-東亞 124,840,000 377,972 330
1997年 1995-1997、2001-  南韓 亞洲-東亞 51,844,800 100,210 517
2016年[註 1] 1994-  澳門 亞洲-東亞 682,300 30.4 22,444
1997年 1987-  新加坡 亞洲-東南亞 5,637,000 728 7,743
1997年 1987- 臺灣 亞洲-東亞 23,894,300 36,197 660
2021年[註 1] 1990-  安道爾 歐洲-南歐 72,500 468 155
1990年以前 1987-  奧地利 歐洲-中歐 8,654,200 83,858 103
1990年以前 1987-  比利時 歐洲-西歐 11,568,000 30,528 379
2009年 2006-  捷克 歐洲-中歐 10,572,000 78,866 134
1990年以前 1987-  丹麥 歐洲-北歐 5,843,347 43,094 136
2011年 2006-  愛沙尼亞 歐洲-東歐 1,296,300 45,100 28.7
1990年以前 1987-  芬蘭 歐洲-北歐 5,601,900 338,145 16.6
1990年以前 1987-  法國 歐洲-西歐 65,569,000 551,500 119
1990年以前 1987-  德國 歐洲-中歐 81,427,000 357,022 228
1990年以前 1996-  希臘 歐洲-東南歐 10,800,000 131,957 81.8
1990年以前 1987-  冰島 歐洲-北歐 337,700 103,000 3.3
1990年以前 1987-  愛爾蘭 歐洲-西歐 4,739,300 70,273 67.4
1990年以前 1987-  義大利 歐洲-南歐 59,984,000 301,318 199
2014年 2009、2012-  拉脫維亞 歐洲-東歐 1,887,800 64,600 29.2
不適用[註 2] 1994-  列支敦斯登 歐洲-中歐 37,623 160 235
2015年 2012-  立陶宛 歐洲-東歐 2,713,300 65,300 41.6
1990年以前 1987-  盧森堡 歐洲-西歐 613,000 2,586 237
2008年 1989、1998、2000、2002-  馬爾他 歐洲-南歐 423,500 316 1340
不適用[註 2] 1994-  摩納哥 歐洲-西歐 37,400 2.02 18515
1990年以前 1987-  挪威 歐洲-北歐 5,446,700 385,054 14.1
1990年以前 1987-  荷蘭 歐洲-西歐 17,291,000 41,528 416
1990年以前 1994-  葡萄牙 歐洲-南歐 10,189,000 91,982 111
2012年[註 1] 1991-1993、2000-  聖馬力諾 歐洲-南歐 32,572 61 534
2009年 2007-  斯洛伐克 歐洲-中歐 5,439,900 49,033 111
2007年 1997-  斯洛維尼亞 歐洲-東南歐 2,078,800 20,256 103
1990年以前 1987-  西班牙 歐洲-南歐 45,806,000 505,992 90.6
1990年以前 1987-  瑞典 歐洲-北歐 10,071,000 449,964 22.4
1990年以前 1987-  瑞士 歐洲-中歐 8,645,100 41,284 210
1990年以前 1987-  英國 歐洲-西歐 66,366,000 243,610 273
不適用[註 2] 1987-  百慕大 美洲-北美 66,364 54 1220
1990年以前 1987-  加拿大 美洲-北美 37,281,000 9,984,670 3.73
2016年[註 1] 1989、2002-  波多黎各 美洲-北美 3,474,182 9,104 382
1990年以前 1987-  美國 美洲-北美 329,100,000 9,629,091 34.2
1990年以前 1987-  澳大利亞 大洋洲 25,321,000 7,692,024 3.29
1990年以前 1987-  新西蘭 大洋洲 4,642,800 270,534 17.2

參考指標

[編輯]

下表列出若干發達國家之參考指標,不同指標的可靠性程度不一,部分指標僅包含國家,另外部分指標以經濟體為單位。經濟標準中的人均GDP指標並未納入下表,其排名請參見該條目。

縮寫解釋
HIE OECD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高收入會員國[17] DAC 發展援助委員會英語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DAC)會員國[18]
CIA AE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經濟體[19] IMF A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達經濟體[1]
WB HIE 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2] HDI VH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極高(>0.8)的國家[20]
QoL 30 經濟學人信息社生活水平指數前30名國家[21] CDI 全球發展中心英語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GD)發展職責指數英語Commitment to Development Index(CDI)國家[22]
NBC 30 新聞週刊世界最好國家前30名國家[23] LPI 30 列格坦英語Legatum全球繁榮指數前30名國家[24]
G7 七國集團成員[25]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被認定為發達經濟體之前沒有數據,即「不適用」。
  2. ^ 2.0 2.1 2.2 因為沒有數據,所以是「不適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IMF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发展中经济体名单(2018年10月期《世界经济展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32–135頁.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語). 
  2. ^ 2.0 2.1 2.2 World Bank Country and Lending Groups. World Bank.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1) (英語). 
  3. ^ FIsCAl PolICy AnD InClusIve Growth In ADvAnCeD CountrIes: theIr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AsIA (PDF).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26) (英語). 
  4. ^ Monica, 1776 Main Street Santa. Advanced Countries Will Benefit Most from Progress in Technology, with Lesser Benefits to Other Nations. www.rand.org.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英語). 
  5. ^ 存档副本.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6. ^ World Bank. Constant GDP per capi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FRE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1960-01-01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7. ^ Developed Economy. Investopedia.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英語). 
  8. ^ The Courier.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994 [20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rch 2020) (英語). 
  9.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Economics Help. [2018-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December 2020) (英國英語). 
  10. ^ 10.0 10.1 Millennium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and regional groupings.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ote b. 2003 [13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05). 
  11. ^ 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M49): Developed Regions.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13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uly 2017). 
  12. ^ Wackernagel, Mathis; Beyers, Bert. Ecological Footprint: Managing Our Biocapacity Budget. Gabriola Island, BC,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19: 132 [20 January 2021]. ISBN 978-0865719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December 2019). 
  13. ^ How does the World Bank classify countries?. World Bank. [2015-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2). 
  14. ^ World Economic Outloo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2008, p. 236, first complete paragraph, line 14.
  15. ^ 美國中情局 世界各國人口數據.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16. ^ 美國中情局 世界各國面積數據.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7. ^ Doing Business 2019 Fact Sheet: OECD High-Income (PDF). 世界銀行.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6) (英語). 
  18. ^ Peer Reviews of DAC Members. OECD. [201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7) (英語). 
  19. ^ CIA发达经济体名单(《世界概况》). 美國中央情報局.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英語). 
  20. ^ 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 and Indicators: 2018 statistical update (PDF).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2–25頁.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3-22) (英語). 
  21. ^ The world in 2005: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quality-of-life index (PDF). The Economist. [2016-08-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8-02) (英語). 
  22. ^ The Commitment to Development Index.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201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0) (英語). 
  23. ^ Find out world's best countries to live in. 中國網(來源:Newsweek). 2010-08-18 [2016-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英語). 
  24. ^ The 2021 Legatum Prosperity Index. Legatum Institute. [202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英語). 
  25. ^ 八大工業國組織如何形成. 大紀元.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2) (中文). 
  26. ^ 人類發展指數(HDI).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8-10-30 [2018-12-26]. (原始內容 (Excel)存檔於2017-08-11) (中文(臺灣)). 
  27. ^ Macau in Figures, 2018.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2018-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