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清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俊(1841年—1900年),傑三,男,漢族,甘肅固原人,祖籍山西[1]清朝甘軍將領。武監生出身。[2][3]

生平[編輯]

張俊是甘肅固原州毛居士井人,祖籍山西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陝甘回變爆發,張俊與固原州同鄉董福祥李雙良等倡集團練起事反清。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回軍攻陷固原城,「城內官民男婦共死者二十餘萬人」。

同治二年(1863年)中,為解決部眾糧餉,張俊與董福祥受環縣縣令翁健之邀,駐防環縣以自保。不久,翁健離開環縣,董團糧草無望,張俊與董福祥撤出環縣,屯踞慶陽東北山中倒戈反清。張俊協助董福祥兼併了其他團練,兵力達二十萬,勢力波及陝甘十餘州縣,與捻軍、回民軍配合作戰,打擊清軍。

同治六年(1867),董福祥、張俊攻入陝北,據鎮靖堡為大本營,進而占領花馬池(寧夏鹽池南)。同治七年,清廷派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兵分三路進剿回漢起義軍,在陝北與董張所部交鋒,經多次激戰,董軍不支,敗退黃河沿線。湘軍大將劉松山趁機派人分頭勸降,大軍圍困鎮靖堡,董福祥父董世猷、兄董福祿「率眾歸誠」。董福祥、張俊不敵清軍,清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69年2月5日),董福祥、張俊率部十餘萬投降湘軍,劉松山擇其精壯者整編為「董字三營」。賜張俊所部營號「威武忠勇」,隸屬劉松山老湘軍,作為進軍寧夏的先鋒。

同治八年(1869),因在攻占靈州吳忠堡、圍攻金積堡等戰役中作戰勇猛,多次負傷,獲得左宗棠認可,同治八年(1869)9月所部正式編入湘軍。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清軍平定金積堡,寧夏回變平定,張俊因功授都司。

左宗棠安置董福祥、張俊、李雙良等董字三營眷屬二千三百餘口於金積堡區域內,以充實新建置的寧靈廳,以鎮守之。董福祥中營駐守金積堡,李雙良右營駐守靈武崇興大寨子,張俊左營駐守吳忠堡。張俊家族遂定居於金積堡[4]

1875年隨左宗棠出塞西征阿古柏,收復新疆,在新疆戍守二十年。生前曾先後任副將、西寧鎮總兵、伊犁鎮總兵、喀什噶爾提督,皇清誥授建威將軍、光祿大夫,賞穿黃馬褂賜紫禁城騎馬。光緒十年(1884),提督銜總兵的張俊奉旨回鄉省親,招募定遠三營,於環縣張新莊西北嶺為其先祖立碑四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張俊接替董福祥職任甘肅提督。

光緒二十五年(1899),奉調入京,充北洋武衛軍全軍翼長(總參謀長)兼統中軍[5]

光緒二十六年(1900)積勞成疾,光緒帝詔命其子張儒珍從薊州軍營赴京服侍。三月十日(1900年4月9日)病卒於北京軍中,諡號壯勤,予建祠,即吳忠張壯勤公祠堂(今已毀)。清史稿有傳。

評價[編輯]

張俊治軍嚴整,每戰率先,「盪金積、靖河湟,戡天山南北兩路,功冠諸軍」。

光緒帝:「名重邊陲,功留瀚海」。

家族[編輯]

子:張儒珍。隨董福祥甘軍作戰,參加平定河湟之役,勇冠軍中。以功授二品頂戴鹽運使銜、記名道員,賜武能依巴圖魯。光緒二十五年(1899)管帶武衛後軍右營。

孫:張超。以祖父張俊功勳授二品蔭生、賞員外郎,入朝為官,從五品。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張俊父母碑》:(張俊父)姓張氏,諱溫恭,叔恪其字,先世晉人,一遷慶陽董志原,再遷固原毛居井。
  2. ^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宁夏百科全书.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8. 
  3. ^ 紀大椿主編. 新疆历史词典.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4. ^ 《光緒靈州志》:俊以靈州吳忠堡地方秀麗,遂家焉。
  5. ^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