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 (史蒂芬·克萊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版的 《怪物和其他的故事》,發表於1899年

《怪物》是一篇1898年出版的,由美國作家史蒂芬·克萊恩(1871年-1900年)所著的中篇小說。這一故事發生在紐約一座名為惠隆維爾的虛構城鎮。故事的主要情節是一位受僱於特雷斯科特醫生的非裔美國教練亨利·約翰遜,因在一場火災中救出被困的特雷斯科特之子而不幸毀容。當亨利被鎮上的居民稱為「怪物」時,特雷斯科特發誓要給亨利容身之地並照顧他,從而導致他的家人被社區排除在外。這部中篇小說反映了19世紀美國巨大的社會貧富落差和緊張的種族關係。

克萊恩年輕時曾和他的家人在紐約傑維斯港住過幾年,因此那個惠隆維爾小鎮就是基於紐約傑維斯港而虛構的。克萊恩還把這個虛構的小鎮應用在他另外的14個故事裡。雖然現代評論家把這篇故事和一個1892年於傑維斯港口被處私刑的非裔美國男人羅伯特·里維斯聯繫在一起,但是,人們認為,克萊恩這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當地幾個同樣毀容的男人。這部中篇小說於1898年8月首次發表在《哈潑斯雜誌》上,研究了小城鎮裡人們的偏見,恐懼和孤立現象。一年以後,這個故事被收錄於克萊恩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集《怪物和其他故事》中。

與克萊恩以前的兩部主要作品(《瑪吉:街頭女孩》《紅色英勇勳章》)相比,《怪物》的寫作風格更精確、戲劇性更弱,並且其範圍和長度也不同於其他發生在惠洛姆維爾鎮的故事。《怪物》的主題包括了對怪物、畸形、種族以及寬容的矛盾性研究。雖然當代評論家對這部中篇小說和作品集的評價好壞參半,但如今《怪物》被認為是克萊恩最好的作品之一。

背景和寫作[編輯]

1897年6月,克萊恩和他的長期伴侶科拉·泰勒一起居住在英國奧克斯特德時開始創作《怪物》。[1] 受生活所迫,他拼命工作,為英國和美國市場都撰寫過大量文章。他後來說,因為他當時迫切需要資金,所以《怪物》是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所誕生。[2] 同年8月,克萊恩和科拉去肯利的霍內菲爾德拜訪朋友哈羅德·弗雷德里克及其情婦凱特·里昂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了。經過一個星期的休養後,克萊恩和科拉跟隨着他朋友夫婦前往愛爾蘭度假,在那裡,克萊恩完成了這個故事。[2]

彼得·紐厄爾所畫的,亨利·約翰遜背着吉米穿過燃燒的房屋的插圖

《怪獸》是克萊恩第一部以虛構的惠洛姆維爾鎮為特色的小說;這一小鎮最終被設為14個故事的背景。其中有13個都出現在1900年的《惠洛姆維爾故事集》中。 [3]該鎮的原型是作者6歲到11歲曾經生活過的城市---紐約傑維斯港[4] 儘管克萊恩和他的母親於1880年搬到了新澤西州的阿斯伯里帕克,但是,直至1896年,他經常和他的哥哥和傑維斯港的居民威廉·豪·克蘭呆在一起。 [5] 克萊恩曾向他的出版商表示,儘管他在創作《怪物》時很樂意把傑維斯港作為靈感來源,但他還是急於去確保以前家鄉的居民不會在虛構的「惠洛姆維爾鎮」中認出自己就是人物原型。[6] 當撰寫克萊恩傳記的作家托馬斯·比爾聲稱將亨利·約翰遜的原型追溯到傑維斯港一個名為萊維·休姆的團隊成員時, [7]克萊恩的侄女埃德娜·克蘭·西德伯里則認為,克萊恩這個角色的創作及其毀容的設定是受到了當地一個,因癌症毀容的,收廢品的人的影響。 [8] 在《黑色弗蘭肯斯坦:美國人的隱喻》一書中,作者伊麗莎白·楊推測,克雷恩可能也受到了一些流行的畸形秀表演者的啟發,比如真名為威廉·亨利·約翰遜的「釘子頭茲普」和真名為約瑟夫·梅里克的「大象人」。 [9]除此之外克萊恩也有可能在亨里克·易卜生的作品《人民公敵》中找到了關於主題的靈感;這部戲劇講述的是一位醫生發現自己被他生活的社區排斥的故事,此戲劇於1882年就首次出版,但它直至19世紀90年代中期才在美國廣受歡迎。 [10]

現代評論家還把這部中篇小說的種族分裂主題與傑維斯港歷史上的一個暴力事件聯繫起來。1892年6月2日,一位名叫羅伯特·劉易斯的非裔美國人因涉嫌襲擊一名當地白人婦女而被處以私刑。 [11] 在前往傑維斯港監獄的路上,劉易斯遭到一夥當地白人男子襲擊,他們把他拖進鎮子,毆打他,並將他吊死在樹上。[11] 威廉·豪·克萊恩就曾住在私刑發生的地方,他和警察局局長都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試圖干預的人之一。[12] 雖然史蒂芬·克萊恩不在場,但當時《傑維斯港公報》和《紐約論壇報》上都有詳細的報道,而且他還為《紐約論壇報》撰稿了。 [13] 《傑維斯港公報》將劉易斯遭受私刑一事定為「傑維斯港有史以來最可恥的一幕」。後來維權人士伊達·B·威爾斯發起了一場調查這起謀殺案以及認為劉易斯是被陷害的廣泛理論的運動。 [14] 在1882年至1899年間,美國各地報告的1134起私刑中,劉易斯是紐約唯一一個被私刑處死的黑人。 [13][15]

克萊恩最初把他21000多字的手稿連同其他幾部作品,包括《新娘來到黃天鎮》一起寄給了麥克盧爾。但是,將近一年過去了,這部手稿還是沒有出版。 [16] 在最終遭到麥克盧爾拒絕後,《怪物》出現在了1898年8月出版的《哈潑斯雜誌》上,並附有彼得·紐厄爾的插圖。 [17] 一年後,《怪物》在美國由哈珀兄弟出版社出版在一本名為《怪物與其他故事》的作品集中。該作品集中還包括了克萊恩的另外兩部作品《藍色酒店》《他的新手套》。1901年,《怪物》的第一本英國版問世,且包括了新增的四個故事。 [18]

情節摘要[編輯]

年輕的吉米·特雷斯科特因在自家院子裡玩耍時損壞了芍藥花而被父親內德·特雷斯科特醫生訓誡,之後,他拜訪了他家的車夫亨利·約翰遜。亨利被形容為「一個非常英俊的黑人」,「以平易近人,在市郊享有盛名而聞名」。 [19]他對吉米很友好。那天晚上,亨利穿着時髦,在鎮上閒逛。在他在去拜訪貝拉·法拉古特的路上---那是個年輕而又讓自己着迷的姑娘,遭到了朋友起鬨的噓聲和當地白人男子的嘲笑。

當晚,一大群人聚集在公園裡聽樂隊演奏。突然,附近工廠響起了汽笛聲,提醒鎮上的居民鎮上第二區發生了火災;人們聚集在消防車裡,朝着火勢蔓延的特雷斯科特醫生家駛去。在這場大火中一名鄰居救出了特雷斯科特夫人,但他找不到被困在裡面的吉米。突然亨利從人群中衝出並迅速跑進屋子,發現了在臥室里安然無恙的吉米。而亨利因為無法原路撤回,所以抱着裹着毯子的吉米,去到了醫生的實驗室,那裡有通往外面的隱蔽樓梯。然而,他發現火把這條出路也堵住了,後來他暈倒在了特雷斯科特醫生的辦公桌旁。在那附近的一排罐子由於高溫被震碎,熔化的化學物質濺到了亨利仰起的臉上。

「這個孩子可能會傷痕累累,但他的生命無疑是安全的。至於黑人亨利·約翰遜,他卻無法活下去了。他的身體被燒焦了,更重要的是,他的臉在這場火災中被毀掉了。」
—史蒂芬·克萊恩, 《怪物》[20]

特雷斯科特醫生回到家,發現他的房子着火了;在妻子歇斯底里地告訴他吉米還在裡面之後,他衝進了實驗室的隱藏通道。在那兒,他發現吉米被裹在毯子裡,然後就把吉米背到了外面。特雷斯科特醫生聽說亨利還在屋裡之後,試圖再次進去,但被火勢擋住了。這時另一個男人走進屋子,帶着那個原來是亨利·約翰遜,但已被燒的不成人樣的「東西」出來了。吉米和亨利被帶到街對面的丹尼·哈根索普法官的家裡接受治療。但是,當人們認為特雷斯科特醫生和吉米會倖存下來時,亨利卻被宣布徹底死亡了;隨後,鎮上的人們將他視為英雄並進行哀悼。

然而,亨利·約翰遜在特雷斯科特醫生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倖存了下來。特雷斯科特醫生由於感激他救了兒子性命,所以對他進行了治療。哈根索普,一個鎮上的主要人物,力勸特雷斯科特放任亨利死,說他「以後會是一個怪物,一個完美的怪物,他的大腦還可能會受到影響。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你了,我知道這只是關乎你的良心問題。但是,我的朋友,恐怕這是一個道德方面的錯誤。」 [21] 最終特雷斯科特決定把亨利轉移到一個當地的黑人家庭去。亨利毀容了,他的心靈也受到了傷害。但是,亨利的出現也同樣對那個家庭造成了困擾,因此,他又被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一天晚上,亨利潛逃了,還拜訪了鎮上的許多人。這使他的鄰居們,包括貝拉·法拉古特驚恐萬分。他還試圖去追求她,仿佛時間還停留在他們上次見面的時候。由於亨利在哪裡都不受歡迎,他最終搬到了特雷斯科特家新建的馬車房裡。儘管特雷斯科特醫生保護着亨利,但鎮上的人卻給亨利打上了怪物的烙印。他們也因此躲避特雷斯科特和他家人。雖然吉米以前是亨利的朋友,但他現在不僅嘲笑亨利,還打趣地問他的朋友敢不敢靠近這個毀容的人。特雷斯科特曾經是惠洛姆維爾鎮的首席醫生,但如今他的名聲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的妻子也一樣,她已經不再接待來訪者了。

注釋[編輯]

  1. ^ Goldsby (2006), p. 6
  2. ^ 2.0 2.1 Wertheim (1994), p. 271
  3. ^ Nagel (Fall 1999), p. 36
  4. ^ Wertheim (1997), p. 369
  5. ^ Goldsbury (2006), p. 116
  6. ^ Schaefer (1996), p. 236
  7. ^ Wertheim (1997), p. 225
  8. ^ Naito (2006), p. 36
  9. ^ Young (2008), p. 81
  10. ^ Nagel (Spring 1999), p. 50
  11. ^ 11.0 11.1 Goldsby (2006), p. 105
  12. ^ Naito (2006), p. 37
  13. ^ 13.0 13.1 Wertheim (1997), p. 195
  14. ^ Goldsby (2006), pp. 107–108
  15. ^ Goldsby (2006), p. 111
  16. ^ Wertheim (1994), p. 277
  17. ^ Wertheim (1994), p. 333
  18. ^ Wertheim (1997), p. 228
  19. ^ Crane (1899), p. 6
  20. ^ Crane (1899), pp. 40–41
  21. ^ Crane (1899), p. 44

參考文獻[編輯]

  • Bloom, Harold. 2004. American Naturalism. Philadelphia, P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ISBN 0-7910-7897-3.
  • Church, Joseph. 1989. "The Black Man's Part in Crane's Monster," American Imago 45 (1989), 375–388.
  • Cleman, John. "Blunders of Virtue: The Problem of Race in Stephen Crane's 'The Monster'".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34.2 (2002): pp. 119–134. .
  • Crane, Stephen. 1899. The Monster and Other Stories.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 Dooley, Patrick K. 1993. The Pluralistic Philosophy of Stephen Crane.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1950-4.
  • Fried, Michael. 1989. Realism, Writing, Disfiguration: On Thomas Eakins and Stephen Crane. Chicago: U of Chicago P. ISBN 0-226-26211-1
  • Giles, Ronald K. "Responding to Crane's 'The Monster'". South Atlantic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57.2 (1992): pp. 45–55. .
  • Goldsby, Jacqueline Denise. 2006. A Spectacular Secret: Lynching in American Life and Literatur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30137-0.
  • Goodman, Nan. 1998. Shifting the Blame: Literature, Law, and the Theory of Accidents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1199-0.
  • Halliburton, David. 1989. The Color of the Sky: A Study of Stephen Cran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6274-1.
  • Marshall, Elaine. "Crane's 'The Monster' Seen in the Light of Robert Lewis's Lynching".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51.2 (1996): pp. 205–224. .
  • Mitchell, Lee Clark. "Face, Race, and Disfiguration in Stephen Crane's 'The Monster'". Critical Inquiry, 17.1 (1990): pp. 174–192. .
  • Monteiro, George. 2000. Stephen Crane's Blue Badge of Courage.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71-2578-4.
  • Monteiro, George. 2009. Stephen Crane: The Contemporary Review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8265-3.
  • Morgan, William M. 2004. Questionable Charity: Gender, Humanitarianism, and Complicity in U.S. Literary Realism. Hanover, NH: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ISBN 1-58465-387-6.
  • Nagel, Jam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ephen Crane's 'The Monster'".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1870–1910, 31.3 (Spring 1999): pp. 48–57. .
  • Nagel, James. "The American Short-Story Cycle and Stephen Crane's Tales of Whilomville". American Literary Realism, 32.1 (Fall 1999): pp. 35–42.
  • Naito, Jonathan Tadashi. "Cruel and Unusual Light: Electricity and Effacement in Stephen Crane's The Monster". Arizona Quarterly, 62.1 (2006): pp. 35–63.
  • Schaefer, Michael W. 1996. 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Stephen Crane. New York, NY: G.K. Hall & Co. ISBN 0-8161-7285-4.
  • Schweik, Susan M. "Disability Politics and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Some Suggestions".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20.1 (2008): 217–237.
  • Sorrentino, Paul. 2006. Student Companion to Stephen Cran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3104-9.
  • Warner, Michael D. "Value, Agency, and Stephen Crane's 'The Monster'".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40.1 (1985): pp. 76–93. .
  • Weatherford, Richard M. 1997. Stephen Crane: The Critical Heritage. New York, NY: Routledge. ISBN 0-415-15936-9.
  • Weaver, Tom. 2010. A Sci-Fi Swarm and Horror Horde: Interviews with 62 Filmmakers.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 ISBN 0-7864-4658-7.
  • Wertheim, Stanley. 1997. A Stephen Crane Encyclopedi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29692-8.
  • Wertheim, Stanley and Paul Sorrentino. 1994. The Crane Log: A Documentary Life of Stephen Crane, 1871–1900. New York, NY: G. K. Hall & Co. ISBN 0-8161-7292-7.
  • Wolford, Chester L. 1989. Stephen Crane: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 Boston, MA: Twayne Publishers. ISBN 0-8057-8315-6.
  • Young, Elizabeth. 2008. Black Frankenstein: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Metaphor.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147-9715-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