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扶風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扶風之戰
唐朝統一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義寧元年(大業十三年)至武德元年(義寧二年)
公元617-619年
地點
扶風郡
結果 李唐勢力和西秦政權第一次大規模交戰
參戰方
西秦 唐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元帥:
薛舉
參謀:
褚亮
郝瑗
將領:
宗羅睺
元帥:
李世民
將領:
竇軌
姜謩
兵力
十至二十萬 十萬

扶風之戰是發生於李唐政權(尚未稱帝)和薛舉西秦政權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這一次戰爭中李世民率軍重創了西秦勢力的主力軍隊,但是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點。這場戰爭暫時抑制了西秦勢力向關內擴張的腳步,為李淵解決東線戰場提供了更多時間,並為唐朝建國後發起淺水原之戰吞併西秦打下了基礎。

戰前背景[編輯]

唐高祖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六月十四日(公元617年7月22日)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克長安並控制了關中大部分地區,但是還沒有稱帝[1][2][3][4][5]。緊鄰於李唐的薛舉也試圖擴展疆域,迅速占領了隴西諸郡,並於大業十三年七月在金城稱帝[6]。而後還向東占領了天水[a]、隴西[b]、金城、枹罕、西平、澆河等郡,最終與李唐邊疆所接壤。扶風郡內部紛爭不斷,被西秦趁機進行攻略,由於地理上距離京畿不遠,對周邊的政權十分重要。至義寧元年秋,李唐、西秦、突厥三方在中國西北地區互相接壤,朔方則被梁師都所占、武威李軌所占。因此在鞏固長安後李淵派出劉弘基殷開山謀略扶風,薛舉也在同時占領了天水,試圖爭奪扶風郡,展示出染指長安的意圖。

戰爭過程[編輯]

開戰[編輯]

薛舉先在扶風郡西部打擊併吞並了在汧源縣的唐弼所部後,率領十萬大軍東進。他號稱有兵三十萬,想要徹底占據扶風郡後再圍攻京城[18][19][20]。李淵為此派出了兩路軍隊,以李世民所部為主力阻擊西秦軍,同時又讓竇軌前往隴右安撫並便宜行事。

決戰[編輯]

在扶風李世民所率大軍和西秦軍不期而遇,在兩軍遭遇的第一時間,唐軍便發起了進攻並成功突破西秦軍陣,斬首近萬[21]。不敵之下西秦軍不得不向後撤退,唐軍則一直追擊到隴坻(天水郡與扶風郡交接處)[22]。而同時劉世讓獨自率軍在扶風也進行了一番戰爭,獲得數千士卒。

影響[編輯]

薛舉在敗退後害怕李世民揮師直下,發出「古來天子有降事否」的感嘆[23],但因為郝瑗的勸誡而準備休養生息並重用郝瑗,在後來的淺水原之戰中證明了郝瑗諫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李世民並沒有繼續進軍,由於西秦軍隊多為騎兵步兵為主的唐軍無法有效追擊,更重要的是在東線的李密嚴重威脅到了李唐的發展,李世民不得不在李淵的命令下回軍應付。不過在回軍之前,唐軍用西秦軍屍體在天水郡邊構築了一座京觀[c],震懾西秦,被形容為「汧渭為之不流」[25]。此舉用意在於在精神層面震懾薛舉,警告本已敗兵的他不輕易東進,最後雙方同時休戰。西秦一方在後來數月內試圖休養生息,恢復軍隊規模;而李淵這時候則開始着手洛陽的李密等人,直到義寧二年(618年)展開淺水原之戰,徹底消滅西秦政權。

注釋[編輯]

  1. ^ 大業三年改為天水郡,直到武德二年消滅西秦勢力後改稱秦州,下轄上邽、成紀、秦嶺、清水、修德、清德等縣[7][8][9][10],在此戰前由薛仁杲攻破並遷都於此[11]
  2. ^ 大業三年改為隴西郡,直到武德元年收復後改稱渭州,下轄襄武[12]、渭源[13]、隴西、障縣[14][15][16][17]
  3. ^ 京觀指古代戰爭勝利者為顯示戰功,收集敵人的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冢[24]

參考文獻[編輯]

書目[編輯]

腳註[編輯]

  1. ^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六月甲申命太宗將兵徇西河下之癸巳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分為左右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大都督左統軍隸焉太宗為敦煌公右領大都督右統軍隸焉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分為左右統軍開倉庫以賑窮乏遠近響應」
  2. ^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六月己卯傳檄諸郡稱義兵開大將軍府置三軍」
  3. ^ 《資治通鑑》卷一八四:「淵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淵命為三軍分左右通謂之義士裴寂等上淵號為大將軍癸巳建大將軍府」
  4. ^ 《冊府元龜》卷二十六·帝王部·感應:「唐高祖初為唐公大業十三年起義師於太原」
  5. ^ 《太平御覽》皇王部三十三·唐高祖神堯皇帝:「癸巳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分為左右開倉庫以賑窮乏遠近響應秋七月高祖率兵西圖關中以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癸丑發自太原有兵三萬」
  6. ^ 《舊唐書》列傳第五·薛舉:「十三年秋七月舉僭號於蘭州」
  7. ^ 《舊唐書》志第二十:「秦州中都督府隋天水郡武德二年平薛舉改置秦州[...]秦州領上邽成紀秦嶺清水四縣」
  8. ^ 《新唐書》志第三十:「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縣六有府六曰成紀修德清德清水三度長川...武德二年更名」
  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九:「大業三年罷州為天水郡隋末陷於盜賊武德二年討平薛舉改置秦州仍立總管府」
  10.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天水郡本隴西地元鼎三年分置天水郡領平襄等縣十六今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
  11. ^ 《舊唐書》列傳第五·薛舉:「及仁杲克秦州舉自蘭州遷都之」
  12.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襄武城府東南五里...隋亦為渭州治大業初為隴西郡治唐因之」
  13.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渭源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鞏昌府九十里...隋屬渭州唐因之」
  14.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漳縣府南七十里...隋復為障縣屬渭州唐因之」
  1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九:「隋大業三年罷州復置隴西郡隋亂陷賊武德元年西土底平復置渭州...管縣四襄武渭源隴西障」
  16.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九:「隋初郡廢煬帝又廢州復置隴西郡唐仍曰渭州」
  17. ^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後魏曰渭州唐因之亦曰隴西郡領襄武等縣四」
  18. ^ 《舊唐書》列傳第五·薛舉:「舉勢益張軍號三十萬將圖京師」
  19. ^ 《新唐書》列傳第十一·薛舉:「軍益張號二十萬將窺京師會高祖入關遂留攻扶風」
  20. ^ 《冊府元龜》卷十九:「會薛舉以勁兵十餘萬至渭濱扶風危急」
  21. ^ 《資治通鑑》卷一八五:「世民擊薛仁果於扶風大破之」
  22. ^ 《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追斬萬餘級略地至於隴坻」
  23. ^ 《舊唐書》列傳第五·薛舉:「舉又懼太宗逾隴追之乃問其眾曰古來天子有降事否」
  24. ^ 漢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冊府元龜》卷二三八:「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
  25. ^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薛舉崇奸同惡相濟僭擬輿服滔天泯夏西土遊魂泰山肆毒赫斯授律咸俘醜類岐隴齊築京觀汧渭為之不流此又王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