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博德療養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庫謝韋爾尼療養院(Clinique de Cour-Cheverny),即拉博德療養院(Clinique de La Borde),是位於法國盧瓦爾-謝爾省庫謝韋爾尼的一個精神病療養院,由讓·烏黑博士於1953年建立,並一直領導到其2014年去世,它極大地發展了體制心理治療。這個機構持續地按照同一原則接收病人,並被當做這一領域的一個典範。

歷史[編輯]

讓·烏黑本人在《解放報》的採訪中曾經講述拉博德療養院的創立過程中的難忘的情景。他那時領導着同一地區的另外一個精神病療養院。這一機構的管理層拒絕那些必須的改進工作。他決定和33個病人一起離開,留下7個不能行走的病人。這個團體因此開始流浪生活。

最開始是特別困難的,因為整個隊伍極度缺少生活物資。在《研究》雜誌的第21期拉博德10週年紀念號中,我們知道,剛開始只有兩輛(私人)小汽車用來接送所有的護理人員和病人,而最近的村莊在4公里外,最近的城市在13公里外。

但是拉博德的創立者及其團隊克服了這一困境。在完全引入體制心理治療原則的情況下,病人和護理人員自己組成了一些負責集體生活不同物資方面的委員會。

為了避免成為奢侈的私人療養院的,烏黑一開始就要求機構納入社會保險系統(在六月份被接收)。同樣,他們也尋求法國國家鐵路公司的社會救濟以及其他大型機構的補貼,使得各個社會階層的病人都可以入住,由於讓·烏黑在這一地區的聲譽使得這些計劃得以具體實現。29個床位很快就被批准了,而此時已經有30個病人入住了。

在接下來的十個月中,開創團隊的8個護士收到十來個人的支援(廚師、清潔女工、守夜人等等),他們接受了體制心理治療的基本訓練。

體制心理治療的典範場所[編輯]

按照這些原則,從創立之初,拉博德的運作就建立在委員會的基礎上,在這些委員會中,護理人員和病人一起負責涉及到療養院的生活和決策問題。

按照體制心理治療的原則,這一共同決策具有一些治療的效果,因為病人們看到他們偏離的心理活動集中於其他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痛苦地活着。委員會中的交流有益於重新進入社會,並學會重新生活、接受他人、接受挫折。

很快拉博德就在國內和國際上有了聲譽。它吸引了眾多的精神病學家和護士,圍繞着一些知名的人,進入一個突飛猛進的時期。他們是:

  • 精神分析家和哲學家菲利克斯•伽塔利終生在此工作;
  • 教育家菲爾南·德利尼法語Fernand Deligny離開這裡前往塞文地區和孤獨症孩子一起生活。他陪伴的第一個孩子是曾在拉博德接受治療的一個孤獨症兒童;
  • 克魯德·讓吉拉德(Claude Jeangirard)博士創立了雪內爾(La Chesnaie)療養所,此後勒內·皮杜爾(René Bidault)博士創立了弗瑞希尼(Freschines)療養所;

全法共有160個自由營運的私人精神病療養所。並不是所有的療養所都系統地實踐體制心理治療。特別是對於抑鬱症、食慾缺乏和老年精神病等等的治療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都受到了拉博德的影響。法國的精神病療養院均參與UNCPSY(精神病療養院全國聯盟),而它本身則屬於私人醫院聯盟法語Fédération de l'hospitalisation privée(FHP)的一份子。

今日拉博德[編輯]

拉博德療養院由讓·烏黑一直領導到其2014年去世。它的接待容量包括107張床位,也具有屬於一日醫院系統法語Hôpital de jour的15張床位[1]

拉博德因在夏季由其住院病人和護理人員演出的戲劇而出名。尼古拉斯·菲利貝爾法語Nicolas Philibert就此拍了一部電影《微不足道》(La moindre des choses)。

2009年1月14日,一場為拉博德療養院舉行的影片放映會在Montreuil的Méliès電影院舉行,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家,同時也是分裂-分析雜誌《嵌合體》主編的讓-克勞德·波列克法語Jean-Claude Polack和導演弗朗索瓦·潘法語François Pain到場。這樣放映會是由貧乏百姓發行公司(Le peuple qui manque)所主辦的[2]

相關書籍目錄[編輯]

  • Jean-Claude Polack, Danielle Sivadon, La Borde ou le Droit à la folie, Calmann-Lévy, Paris, 1976.
  • Ginette Michaud, La Borde... un pari nécessaire, Gaulthier-Villars, Paris, 1977.
  • Félix Guattari « Histoires de La Borde » Recherches no 21, mars-avril 1976.
  • Recherches no 36, « Déraisonances » mars 1979.
  • Antonella Santacroce, « La souffrance sans partage », dans Les Temps modernes, no 582, 1995.
  • Libération, no du 27 juin 1998, portrait de Jean Oury par Éric Favereau.
  • Marie Depussé, « Dieu gît dans les détails »], Paris, P.O.L, 1993 (une chronique poétique des jours ordinaires de La Borde).
  • Félix Guattari, Marie Depussé, De Leros à La Borde Précédé de Journal de Leros, Paris, Nouvelles Éditions Lignes, impr. 2011, cop. 2012.(OCLC 800988369)

相關電影目錄[編輯]

  • René Laloux, 猴子的牙齒(Les Dents du singe), 1960.
  • Igor Barrère, 拉博德或者瘋狂的權力(La Borde ou le droit à la folie), 1977.
「拉博德或者瘋狂的權力是一場在拉博德的充滿見識的漫步,它讓我們與病人們、讓•烏黑、瓜塔里相遇,也和一個正在誕生的集體生活相遇。在影片中,一些談話會議慢慢展開,時間流逝,展現一種特定的溫情,真實可及的烏托邦在影片中慢慢呈現。」 [3]
  • Joséphine Guattari et François Pain, 田中泯在拉博德(Min Tanaka à la Borde), Distribution Le peuple qui manque, 1986.
「我們大家一起代表着一個單獨的不屬於任何人的軀體,大地的軀體,」田中泯說道,「空氣變奏」、「不可覺察的分子」,自從他的「身體氣象實驗室」以來,日本舞踏大師田中泯,既是人也是動物、既是礦物也是植物、既是孩子也是老人、既是瘋子也是乞丐,在拉博德激起了常住居民的感情,並且通過他的chaosmique的舞蹈,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經驗。François Pain是一名涉及到許多另類精神病實踐的電影的導演和作者。利克斯•瓜塔里的重要同伴之一的他曾經在拉博德工作過七年。他參與了自由電台(1977年到1981年)的傳奇經歷,是非商業自由電台聯盟、Tomate FPP、Canal Déchaîné (1991)、Chaosmédia (1994)等機構的合作創始人之一。[3]
  • Nicolas Philibert, 微不足道(La moindre des choses), 1996 ; Éditions Montparnasse, 2002.
  • Nazim Djémaï, 剛在陰影下(A peine ombre, 2012), (Prix Georges de Beauregard National a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cinéma de Marseille 2012)4.[4]

注釋和參考文獻[編輯]

  1. ^ D'après le site de Union Nationale des Amis et Familles de malades psychiques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lepeuplequimanque.org.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3. ^ 3.0 3.1 le peuple qui manque / Aliocha Imhoff & Kantuta Quiros.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4. ^ 存档副本.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