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匡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匡師
李匡師
李匡師肖像(1774)
國家朝鮮王朝
諺文이광사
道甫
圓嶠
本貫全州李氏
出身地漢城府

李匡師(韓語:이광사;1705年1月20日—1777年1月31日),道甫圓嶠[1],晚年又號壽北老人[2],是朝鮮王朝後期的書法家、學者、文學家。他生於漢城府本貫全州李氏朝鮮定宗十子德泉君李厚生的後代。李匡師的書風被稱為「圓嶠體」,被認為是朝鮮書法本土化(東國真體)的里程碑之一[3]

生平[編輯]

李匡師是家裡五男一女中的幼子,父親是歷任禮曹判書的李真儉(1671 ~ 1727)[1]。年少時,李匡師跟從朝鮮書法名家尹淳學書[4],工於多種書體;27歲時,又遇到83歲高齡的大儒鄭齊斗,深受其倡導的陽明學思想影響。李匡師對尹、鄭兩位師長尊敬有加,在二人死後,皆「服麻會窆」,為老師守喪[5]

李匡師的家族在朝中屬少論派,屢受政治傾軋打擊。1725年(朝鮮英祖一年)時,李匡師的父親和伯父被流放,家族自此走向衰落[1]。1755年(英祖三十一年)時,李匡師自己因為羅州掛書事件(乙亥獄事)被流放到富寧郡;富寧地處極北、荒涼異常,而李匡師處之泰然,「人不見憂色」[5]。1762年(英祖三十八年)時,李匡師又因為教文盲讀書寫字,被視為可能聚眾煽動,而被移配到今莞島郡薪智島[2]。在1755年首次被流放時,妻子柳氏因為聽到李匡師被判死刑的流言上吊自殺[1],這令李匡師悲痛萬分,留下了大量悼念亡妻的文章作品[2]

在59歲時,李匡師在流放地薪智島上著《圓嶠書決》前篇,63歲時又由二子令翊代述《圓嶠書決》後篇[1]。1777年陰曆八月二十六日,李匡師在薪智島上金實村家中逝世,享年73歲。逝世之後,李匡師的遺體被送到長湍郡,終得與亡妻柳氏合葬[5];其陵墓在今天的朝韓非軍事區內。李匡師有兩子一女,長子李肯翊是著名史學家,編有《燃藜室記述》;次子李令翊則繼承了李匡師的書法功底[5]

書法成就[編輯]

李匡師在世時,其書法作品已經在朝鮮社會廣受歡迎,「世爭得圓嶠公一字以爲寶」[5]。後世評價李匡師為韓濩以來朝鮮書法的本土化劃下了句號。李匡師的書法通過李漵尹淳的系譜得以承襲,但又與老師尹淳有不少差異。尹淳的書法主要承自宋、明兩代,而李匡師則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六朝書風、乃至更早的篆隸作品為基礎[6],進一步形成朝鮮化的書風。當時有人評價李匡師「篆隸遠過眞草」[5],就是指他對秦漢篆隸的造詣,要高於其楷書、草書的水平。

在書法思想上,李匡師主張「篆隸為本,學者,先徒篆隸,得上世人心畫,其餘不勞而成」[4]。也就是說,應該從學習篆書、隸書出發,在了解秦漢古人的筆意後,再運用到楷書、行書等其他書體上。這樣一來,「雖五者(篆隸楷行草)之體勢萬殊,其所以行之則一也」,通過了解到不同字體共有的本質,寫出更優秀的作品。這就是李匡師所說的「五體一法」[1]。因為主張師古,李匡師對秦漢魏晉的書家多有讚揚,而對唐宋以來的書家則多有貶抑[1]

雖然在生前廣受讚譽,李匡師的書法作品和理論卻受到了金正喜等後人的批判。後世指出,李匡師當時臨摹的碑帖多有後人偽作,且在理論上過度強調「萬毫齊力」,忽視間架結構,一味貶斥顏歐書體,有一定的時代和地域局限性[1][3][6]

書法作品[編輯]

李匡師流傳後世的書法作品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

  • 李匡師行書畫記,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 李匡師筆蹟 員嶠法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 行書五言絕句,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 行書四言詩,首爾國立大學博物館。

文學作品[編輯]

李匡師流傳後世的文學作品包括:

  • 斗南集
    • 亡妻孺人文化柳氏紀實
  • 圓嶠集選(共十卷)
    • 東國樂府(第一卷)
    • 圓嶠書決(第十卷)
  • 祭柳氏墳前書:

「永別之後,春辭夏盡。霜風懍懍,不審是辰。玉體安穩,舅姑福地。近在相望,晨昏奉陪。能慰平昔未逮事之恨。兒子肯孝,遠省絶塞。親屬書櫝、萬床盈握,獨無吾孺人之一字 ;吾所報函,且成累幅,亦無寄孺人之半語。

是何情事,腸同欲寸斷,涕淚如河傾。生而斷魂,不如死而同穴。切祈速化而神不徯願,永日長夜,此生良苦。割棄同裯之恩愛,永謝膝下之慈戀。拋胥宇之華屋,就無人之空山。荒蕪滿原,怪禽時鳴;悽風冷雨,日夕交作。孤臥深竁,未睹日月,精爽有覺。 若爲聊遣同床蓆、食梁肉之樂,今生可復得耶?幽靜之姿、正淑之儀,今生可復覿耶?

吾有所嗜,誰誠供之?吾有所需,誰復營之?吾有所失,規者何人?吾有所疑,質者何處?三光可凋,此恨寧有窮時。兒子之歸,寫此哀情。令告靈筵,再讀玄堂之前而焚之。昭明之魂,庶髣髴而臨聽,惻此老鱞之情,淚漬於墨,辭不達。」[2]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崔慧珍. 李匡师书法的再评价 (碩士論文). 南京藝術學院. 2007. CNKI 2008033623.nh. 
  2. ^ 2.0 2.1 2.2 2.3 아내를 그리워하는 李匡師의 詩文 (pdf). 2017-05-12 [2019-11-23] (韓語). [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金炳基. 韩国书法的过去与现在 (中文). [失效連結]
  4. ^ 4.0 4.1 李, 匡師. 圆峤书决. 
  5. ^ 5.0 5.1 5.2 5.3 5.4 5.5 李匡呂. 圓嶠先生墓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中文). 
  6. ^ 6.0 6.1 国立中央博物馆-行书五言绝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