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諮(?—?),字仲詢北宋大臣,唐太宗第三子吳王李恪曾孫趙國公李峘的後裔。李峘貶死袁州,於是居住在新喻,於是為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

李諮年輕時有卓越性情,其父李文捷將他母親趕出家門,李諮日夜號泣,飲食不入口,父親可憐他召回其母,於是以孝聞名。舉進士,宋真宗顧視左右:「這是能安定和睦父母的人。」擢升為第三名,擔任大理評事、通判舒州,召試中書,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歷任三司開封府判官,再升遷為左正言,出為淮南轉運副使。帝幸亳,以勞,遷尚書禮部員外郎。當時江南饑荒,轉任江東轉運副使,為度支判官。擢升為知制誥,寇準多次改動李諮所擬制書,李諮不高興,以父留在鄉里請外任,於是出知荊南。當時翰林學士闕任,宰相擬用其他官員,宋真宗說:「不如李諮。」於是李諮為學士。

宋仁宗即位,李諮被超遷為本曹郎中、權知開封府,幾個月後,權三司使,拜為右諫議大夫。曾經向兩宮奏事:「天下賦調有一定數目,現在西北停戰近二十年,而邊費如故。戍兵雖不可裁減,不必要的費用都應該裁減。」於是詔命李諮與御史中丞劉筠等一起商議冗費問題,以景德年間比較天禧年間,統計所減得到十分之三之上。

當時陝西沿邊多次說軍糧不足,度支國庫的錢不足支付月俸,章獻太后心憂,命呂夷簡魯宗道張士遜與李諮等人籌劃此事。李諮說:「舊法商人入糧邊州,算茶與犀象、緡錢,為虛實三估,出錢十四文,坐得三司錢百文。」李諮請變法以實錢買入糧食,實錢買茶,三者不得互相為輕重。實行後,商人果然失去厚利,民怨四起。李諮因病改任地方,改樞密直學士、知洪州。數月後,而御史台鞫吏王舉、句獻偏私商人,多請慈州礬,計算茶法不折虛費錢,妄稱增稅賦百萬緡,以圖恩賞。李諮因為不察奪職。

很久後,進升為給事中、知杭州,恢復樞密直學士、知永興軍。官員子弟恃恩蔭無賴,李諮杖責他們,境內秩序井然。還京,勾當三班院,因為推舉官員降為左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事,當年,宮中失火,倉卒營造,應辦周全。

明道二年(1033年)李諮進任尚書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數月後,父親去世,起復,轉任戶部侍郎、知諫院事。當時榷茶法敗壞,於是詔命李諮、蔡齊等更議定。李諮以從前因為變法獲罪,固辭,皇帝不許。於是再用李諮所變之法。死後贈右僕射憲成。

李諮性情明辨,通曉世務,處理繁瑣事務,好像閒暇,屬吏不敢騙他。他在樞府,專門主持革除濫賞,抑制僥倖,人們以他為稱職。沒有兒子,以族子為後嗣。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292》,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