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查干敖包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查干敖包廟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建築詳情
建立者老布桑敖日布
開山時間1714年

查干敖包廟,賜名「福佑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3][4][5]

簡介[編輯]

查干敖包廟位於蘇尼特左旗查干敖包蘇木錫林查干敖包西南部的恩格爾滿達拉,地處如今的查干敖包蘇木西北部,是錫林郭勒盟的著名寺院。該寺距離滿都拉圖鎮180公里,位於中國與蒙古國邊境以東20公里。該寺始建於藏曆第十二繞迥木馬年(1714年),其創建者是阿貴葛根老布桑敖日布(又譯「老布森諾日布」、「魯布桑諾爾布」)。[4][3][5]該寺因靠近錫林查干敖包(蒙古語「錫林查干敖包」意為「丘陵的白崗」),故俗稱「查干敖包廟」。[5]

「山洞活佛」老布桑敖日布從1714年起在今蘇尼特左旗北部邊疆的恩格爾滿達拉修建查干敖包廟。老布桑敖日布(1656年-1736年)是土默特右旗人。[3]他生在土默特草原,自幼在今呼和浩特大召沙彌,曾經赴塔爾寺拉卜楞寺學經。[4]1688年,他來到蘇尼特左旗,住在烏勒敖包山洞裡講經修行,故俗稱「山洞活佛」。[3][4]由於當地王公及官員大力布施,他用所得布施積累的錢和牲畜,於1694年在滿都呼日勒(查干敖包蘇木的所在地)創建了一座小型廟宇「滿都呼誦經廟」。1708年,他到外蒙古庫倫拜見哲布尊丹巴,提出希望建廟,哲布尊丹巴答應無償向他提供木料。翌年,他赴張家口多倫諾爾歸綏(今呼和浩特)等地招聘工匠,訂下運輸用的車輛,開始了最初的建設工程。1714年,他建成了主廟「大雄寶殿」,該殿分為兩層,方180丈,頂覆筒瓦,瓦頂分為兩節,上面是錐形,形成了蒙藏四合院式寺院建築群。[4]從1717年到1726年間,他修建查干敖包廟的葛根東大舍院、80間中央大殿。[3]

1775年(乾隆四十年),第二世活佛阿格旺扎米彥達布格上奏清朝朝廷,獲乾隆帝賜匾「福佑寺」,並且恩准25名度牒,後加48名度牒。1777年至1780年間,扎米彥達布格修建了部分大殿以及珠德巴大殿。[3][4][5]

1805年,第三世活佛關其格丹達爾修建了洞闊爾學殿、明安殿。[3][4]

1854年,第四世活佛金巴扎木蘇建起高25尺的鍍金麥達爾佛,並裝修各個大殿、寺堂、舍院。[3]

1891年,扎木彥力格喜德扎木蘇(又譯「扎米彥力格喜德扎木蘇」、「扎木彥理格什德扎木素」)繼承該寺活佛之位,成為該寺第五世活佛,他便是著名的「查干葛根」。[4]1900年,第五世活佛扎木彥力格喜德扎木蘇(查干葛根)修建了滿巴大院(滿巴學殿);1912年他又開始修建喇嘛林大廳(又譯「拉木林殿」),並重修了金寺。[3][4]到1930年,修建了呼和拉巴潤大殿。查干敖包廟此時擁有11座大殿,14個寺堂,100餘個舍院,12所經舍,喇嘛1638名,牲畜22600頭/只。[3]1932年5月,九世班禪德穆楚克棟魯普王爺陪同來到查干敖包廟下榻並講經,查干敖包廟因此名聲大振。[4]

查干敖包廟採用中原建築風格。經過上述五代活佛的經營,該廟成為有11座大殿、下屬12個誦經會、14個佛倉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大型寺廟,僧人最多時達到1000多名。前來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查干敖包廟還專設刻印經文的作坊,並且設有學校,以及磚瓦、皮革、縫紉、紡織、木器加工、木工製作等等手工藝作坊,該廟方圓20公里以內供沙納爾們(家廟牧戶)放牧及居住。1937年日本占領錫林浩特草原之後,查干敖包廟衰落,僅餘335名僧人。[4]

文化大革命時期,查干敖包廟被徹底摧毀,僅剩一座殿堂即「福佑寺」。[4]1988年,中共蘇尼特左旗委、蘇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根據中央及內蒙古自治區相關文件的精神,為查干敖包廟恢復了歷史名譽,並且維修了尚存的西廊廂房的下層,該廟自此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5]1990年以後,恢復興建了西院3個大殿、1個寺堂以及舍院等建築。[3]到2004年前後,已修復及重建的主要建築有福佑寺、西廊配房、東西配殿,該廟有喇嘛35名。[4]查干敖包廟成為蘇尼特左旗13個廟殿遺址中較為完好的寺廟。[5]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