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永和鎮 (瀏陽市)

座標28°17′35″N 113°51′02″E / 28.29309°N 113.85067°E / 28.29309; 113.8506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永和鎮
永和鎮的位置
地圖
坐標:28°17′35″N 113°51′02″E / 28.29309°N 113.85067°E / 28.29309; 113.8506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瀏陽市
村級區劃單位數
面積
 • 總計234.5 平方公里(90.5 平方英里)
人口(2017)
 • 總計39,065人
 • 密度167人/平方公里(431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3 01 81 109
電話區號+86 (0)731

永和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瀏陽市下轄的一個建制鎮。全鎮轄域總面積234平方公里,總人口39,065人(2017年人口普查)。

地理位置

[編輯]

永和位於瀏陽市中東部。轄域西與古港鎮接壤,北與沿溪鎮張坊毗鄰,東與官渡鎮小河鄉江西省萬載縣黃茅鎮相連,南與高坪鎮中和鎮相連[1]

永和鎮西北地區較為平坦,東南地區地勢較高。瀏陽河的兩大源頭大溪河與小溪河均流經永和鎮,並接納了長灘河、豆田河以及桐子港河等支流;其中小溪河流域的株樹橋水庫是瀏陽最大的人工湖泊[2]。全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時常受到水災、旱災、病蟲災、冰凍災等自然災害的侵擾[1]

歷史

[編輯]

永和鎮最早名為奔埠市般步市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之亂期間,總兵揭先勝曾占據奔埠市,與清軍拒戰[3][4];後來,歐、柳、唐、卜四姓家族由長沙遷此,取永遠和睦相處之意,稱其為永和[5];清朝滅亡後,永和市於民國元年(1912年)改制為永和鎮[6]。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紅三軍在瀏陽永和李家大屋會師,合編成立了紅一方面軍[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聯、永孚、佳城、石港、里仁五鄉於1956年合併設立永和鄉[5]。1958年,因人民公社化運動,永和鄉被撤銷,與橫山合併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1年析為永和公社;1973年建立永和鎮,為當時除瀏陽城關鎮之外唯一的建制鎮[8]

2015年11月,因鄉鎮區劃調整,原七寶山鄉併入永和鎮,成立新的永和鎮[9]

現行行政區劃

[編輯]

永和鎮現轄:[10]

菊溪社區、​孚田村、​新聯村、​永寶村、​佳成村、​石佳村和金盆村。

經濟

[編輯]

在發現磷、鐵礦以前,永和一直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當地氣候、土壤也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水稻為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11][12];另外,茶葉及柑橘等經濟作物也被廣泛種植[13]。其中,產於天岩寨的柑桔以果面光潔,色澤艷麗、肉嫩多汁而著稱,並已經獲得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14]。除傳統種植業外,紅花檵木野生資源豐富的永和鎮也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開始發展園藝業,帶動了湖南省紅花檵木的產業化,亦成為了中國特色花卉品牌產品之一[15]

在工業領域,永和鎮礦、硼砂、青礬、膽礬等礦產資源豐富[11],歷來受到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到有效開採。1964年更建立湖南磷化工永和磷礦廠,磷礦年產一度達到80萬噸。1966年亦修建貫通醴陵市和本鎮的醴瀏鐵路,用於輸送礦石。惟礦產資源逐漸枯竭,該鐵路亦於2003年停運[16]

永和鎮亦以菊花石工藝著稱,該鎮的菊花石主產於大溪河底,其採集肇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清朝同治時期的《瀏陽縣誌》也有記載[11]。菊花石原石及經過雕刻加工的工藝品,受到廣大收藏家的喜愛。但是,經過上百年的開採,永和的菊花石原石資源日益枯竭,品質下降,花的密度、硬度、質感和純淨度比以前差很多。瀏陽的技師很多都前往湘西或全國各地尋找原石。[17]

社會

[編輯]

在明清時期,擁有豐富礦藏的永和就已經成為了銜接湖南江西的重要交通樞紐,有看馬灘渡、礦灣渡等渡口聯通大溪河兩岸,冬季時,民眾也時常在河流上架起木浮橋,以方便往來商旅[11]。清末民初時期,永和貿易繁榮,當地的萬壽宮碼頭(今永安碼頭)的交易絡繹不絕,亦為當時瀏陽河上游主要的碼頭,不少木帆船滿載着磷礦航行與河道上;但隨着公鐵路交通的發展,碼頭因運量減少、年久失修而趨於衰頹[18]:136[19]。1965年,湖南省交通廳橋梁工程隊修築了橫跨瀏陽河的永和公路大橋,礦區公路自此可直通瀏陽及長沙,方便了永和磷礦與外界的人員物資往來。1966年,醴瀏鐵路通車,解決了磷礦石外運的問題[20];該鐵路於2003年停運後,公路交通就成為了永和鎮唯一的聯外交通方式;湖南省道S528為古港主要的聯外道路,連接了永和鎮及鄰近的古港鎮小河鄉等鄉鎮[21]

在文化教育領域,永和第一座學校永和市義學於清朝咸豐年間開設[2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瀏陽縣政府曾在當地成立永和磷礦子弟學校、縣第十二中學等學校,但均已經撤銷[5]。現今,永和鎮的教育事業由永和鎮教育發展中心主管,具體教學任務則由永和初級中學、七寶山初級中學兩所初級中學,永和鎮完全小學、李貞完小、新實完小、鐵山完小四所完全小學及若干個教學點承擔[23][24]。永和鎮也設有鄉鎮文化站,可向鄉村民眾普及文教知識[25]

著名人物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李立國余長明段林毅.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湖南省卷(上). 中國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5年12月: 238–239. ISBN 9787508748160. 
  2. ^ 王弘、郭秀旗. 浏阳永和:增殖放流,守护一河碧水. 長沙晚報. 2021-12-28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3. ^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 《湖南省志》(第二卷, 地理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58. OCLC 33347016. 
  4. ^ 台灣三軍大學(編). 《中国历代战争史 第16册 清(中)》. 中信出版社. 2013年: 24. ISBN 9787508637112. 
  5. ^ 5.0 5.1 5.2 崔乃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商務印書館. 1998年: 3220. ISBN 9787100018364. 
  6. ^ 譚仲池. 长沙通史(近代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06-01. ISBN 9787553903897. 
  7. ^ 顏開雲. 浏阳永和镇:“红军小镇” 绿色崛起. 2021-01-10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8. ^ 行政区划. 瀏陽市人民政府. 2022-11-29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1). 
  9. ^ 顏開雲、胡敏、唐嬌. 浏阳减少5个乡镇 调整合并后辖32个乡镇街道. 長沙晚報. 2015-11-26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透過華聲在線. 
  10. ^ 2023年永和镇 (浏阳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1. ^ 11.0 11.1 11.2 11.3 王汝惺、鄒焌傑、湯銳. 同治浏阳县志. 湖南長沙: 嶽麓書社. 2018年. ISBN 9787553807454. 
  12. ^ 浏阳永和镇:不误春耕不误时 多措并举促生产. 人民網. 2023-02-19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4). 
  13. ^ 長沙市志編纂委員會. 《長沙市志(第11卷)》. 湖南出版社. 1997年: 109. ISBN 9787543813830. 
  14. ^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 天岩寨柑桔.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新農村商網.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4). 
  15. ^ 汕尾市公用事業事務中心. 植物科普--红花檵木. 汕尾市人民政府. 2022-11-18. 
  16. ^ 顏開雲、曾煦. 一张“旧车票” 复活浏阳50年老火车站. 長沙晚報. 2016-07-27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17. ^ 湘西菊花石「花開」世博會 湖南菊花石非瀏陽特有[永久失效連結]
  18. ^ 熊南京. 《浏阳历史建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ISBN 9787556115211. 
  19. ^ 張玲、楊志前、顏開雲. 30年前自费修码头沿用至今 浏阳老人百岁宴上传家风. 長沙晚報.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20. ^ 廖鵬君. 浏阳磷矿四十年. 華聲在線. 2016-07-13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21. ^ 湖南省省道网规划(修编) (2016 年—2030 年) (PDF). 湖南省交通運輸廳. 2017年3月 [2023-07-03]. 
  22. ^ 何君揚. 清代浏阳书院发展概况 (PDF).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 2. 2015-05-27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3). 
  23. ^ 瀏陽市教育局. 浏阳市永和镇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部门预算公开说明. 瀏陽市人民政府. 2023-04-07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24. ^ 郝貽計. 永和中学与浏阳市长兴湖诗词楹联分会开展诗教交流. 中國網. 2023-04-27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25. ^ 浏阳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补助资金公示表. 瀏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4-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