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寺 (登封)
法王寺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南省登封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唐 |
編號 | 5-356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法王寺依山而建。寺東有兩座山峰,形狀如門稱「嵩門」。每逢中秋夜晚,一輪皓月從這門洞中徐徐升起,法王寺「嵩門待月」被稱為嵩山八景之一。
歷史
[編輯]法王寺相傳建於東漢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也有觀點認為,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到達洛陽時,白馬寺尚未修建成功,他們住在官方驛舍鴻臚寺。後二人嫌洛陽鬧市喧囂,提出在嵩山太室山建造寺廟,法王寺由此建立。故此,有人認為法王寺才是中國最早的寺院。
1987年法王寺重修,2001年法王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
[編輯]法王寺塔群共有6座塔,其中一至四號塔從形制看應為唐和五代塔[2],但塔銘均被毀(無法得知其具體年代,被毀時間應在元代以前)。一號至四號塔位於寺院最北方(最後方),目前並未開發只有土路連接。
法王寺一號塔(舍利塔/大塔)
[編輯]一號塔為十五層疊澀密檐式方形磚塔,塔高35.16米, 田凱在其文章中認為一號塔形制與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10年)的小雁塔和周至縣的八雲塔、陝西洋縣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的開明寺塔形制相近,應為初唐所建[2]。同濟教授,中國建築史學會副會長路秉傑在其文章中認為一號塔為隋塔,隋仁壽元年六月乙丑頒舍利於諸州,要求建塔供養。法王寺的舍利供養塔(一號塔)事在必造。是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建造了法王寺舍利塔,並因此而改了寺名。隋仁壽二年與大唐建國還有十六年,而且即使進入唐代,也不見得會立即建塔,因此不能稱作唐塔[3]。
法王寺二號塔
[編輯]位於一號塔後方38米,為單層單檐亭閣式方形磚塔。其建造年代很可能在大曆年間(路秉傑在其文章中認為以少林寺法玩禪師塔推之,極似初唐)。塔高14.05米,塔身方形單邊長4.35米,高6.2米。下有基座高0.5米。塔檐高2.25米,下檐有21層疊澀,檐上有14層疊澀。檐上為塔剎,高5.35米。塔剎基座為磚砌須彌座,座上四角及中部石雕蕉葉,基座上置覆缽,覆缽上一圈石雕葵瓣,上為石雕蕉葉,蕉葉上為捲雲花瓣,再上為三層仰蓮,仰蓮上為捲雲輪盤,上置石雕寶瓶。塔身南部砌券形塔門,門寬1.5米,高2.3米,內為單邊長1.54米的塔心室。磚砌地宮位於塔基中心下部[2]。
2000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對法王寺二號塔地宮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二號地宮推測封閉年代和建塔時期一致,後再未開啟。地宮內禪床上有一泥塑高僧真身坐化像。像的前部擺一案,已經腐掉。案之右側擺放白釉雙系罐、黑釉注子、白釉細頸瓶、陶硯、銅執壺、銅淨瓶、黑釉缽、迦陵頻伽盒等。禪床前也有一腐掉的案子,木質結構散座周圍,前部有秩序地擺放供品,正前放列一銅製鎦金香爐,蓋部滑脫於旁邊,疑為木案坍塌將蓋推掉,銅爐的右側一傾翻的黑缽應是從案上落下,案之右前擺有黑缽、白釉罐,兩側呈對稱各擺兩白釉盒和一白釉碗。地上散落銅箸、銅匙等並有四枚銅幣,加上踏道填土內出土的16枚銅幣,共有30枚「開元通寶」銅幣。目前部分發掘文物在河南博物院展覽[2]。
三號塔為單層單檐亭閣式磚塔,出檐14層。推測為晚唐(路秉傑在其文章中認為其為唐中葉以後)。塔下方為方形磚砌須彌座。其上磚砌券門,門缺失,目前被磚封住。
四號塔為單層單檐亭閣式磚塔,推測為晚唐到五代(路秉傑在其文章中認為其為唐中葉以後)。高七米,塔下方為方型磚砌須彌座。其上磚砌券門,門缺失,目前被磚封住。塔上方迭澀檐有磚塊缺失。
月庵海公圓寂塔建於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塔高19米,六角七級密檐磚塔,壺門內有牡丹等花卉和瑞獸雕刻。目前位於寺院中部西邊約100米。彌壑澧公和尚塔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為六角七級密檐式磚塔,高11米。目前位於寺院最北面空地左邊。
1909-1910年 日本學者關野貞路過考察
1936年 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等學者考察
1957年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考察嵩山少林寺等古建築。寺院敗落蕭條
1962年 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法王寺唐塔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 同濟大學路秉傑,郭允考察嵩山嵩岳寺塔
1987年後 釋延佛入主法王寺,募子資6000餘萬元,重建了山門、廂房,新建了金剛殿、西方聖人殿、藏經閣及兩側鐘鼓樓,使法王寺建築有了巨大變化,成為一座擁有七進院落的宏大寺院
1995年 路秉傑等率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92級大學生、研究生一百餘人進行嵩山傳統建築測繪實習
2001年 國務院公布法王寺唐塔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