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姆達爾號岸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海姆達爾號
艦名出處 海姆達爾
建造者 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
動工日 1891年11月2日
下水日 1892年7月27日
服役日 1893年
結局 1921年於勒訥貝克德語Rönnebeck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艦級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排水量 3500噸
全長 79米
全寬 14.60米
吃水 5.74米
動力輸出 48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速度 14.9節
續航距離 1490海里以10節
乘員 20名軍官、356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海姆達爾號(德語:SMS Heimdall[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第四艘,以北歐神話人物海姆達爾命名。艦隻於1891年至1894年間在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0-1902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未參與任何實質行動。海姆達爾號於1915年退役,此後被用作宿營船。它最終於1921年拆解報廢。

設計[編輯]

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原始配置圖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列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1]

海姆達爾號的全長為79米,有14.9米的舷寬和最多5.7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達3801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燃煤鍋爐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4.6(27.0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士兵。[2][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此外,海姆達爾號還裝備有六門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和四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後者全部安裝在甲板的樞轉支架上,艦艏、艦艉以及艦舯兩側各有一具。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3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4]海姆達爾號的裝甲由新開發的克虜伯滲碳鋼英語Krupp armour製成,較同級前三艘艦所使用的複合鋼英語Compound armour更為有效。[5]

建造[編輯]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U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U)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1年11月2日開始架設龍骨;將近九個月後,即1892年7月27日,新艦得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德皇威廉二世主持為艦隻冠以「海姆達爾」之名——這是出自北歐神話中的一位神祇形象。此後,進一步的舾裝工序一直持續至1894年春天。[7]

服役歷史[編輯]

和平時期[編輯]

描繪海姆達爾號的畫作

海姆達爾號於1894年4月7日首次投入使用,以進行海試[8]在海試過程中,艦隻的鍋爐裝置暴露出嚴重缺陷。為此,它不得不返回船廠幾個月,在那裡進行改良。從11月1日至12月15日,海試得以繼續進行並最終完成。隨後,海姆達爾號移駐基爾,並被編入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Ostsee)。直至1895年4月,艦上都只保留了精簡編制的船員。當增員至標準編制之後,海姆達爾號先是跟隨鐵甲艦總隊在波羅的海進行了演習,又於6月21日出席了威廉皇帝運河的通航儀式。由於帝國海軍有必要向摩洛哥和東亞派遣艦船,迫使海姆達爾號必須於7月5日退役,以滿足對遠征官兵的需求。[9]

海姆達爾號於1897年8月8日重新啟用。它加入了為秋季演習而臨時組建、由六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構成的第二分艦隊,受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德語Paul Hoffmann (Admiral)指揮。分艦隊的旗艦為希爾德布蘭德號[10]9月8日,海姆達爾號在丹麥水域發生嚴重海損德語Havarie,由基爾帝國船廠對其進行修復。艦隻遂於9月24日退役。同樣在1898年和1900年,海姆達爾號都為秋季演習而重啟,並與幾艘姊妹艦一同模擬敵對艦隊。[11][9]

1901年至1902年間,基爾帝國船廠開始對海姆達爾號展開與同級其它姊妹艦類似的重建工作。艦隻的舯部被切割並延長了近8.4米、排水量增至4436噸;原有鍋爐設備被八台船用鍋爐所取代,並安裝了第二座煙囪,致使其外觀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外,武器裝備也得到了調整,其中37毫米機炮被全數移除,88毫米炮的數量增至十門,而四具350毫米魚雷管則被替換為三具450毫米管。通過重建,海姆達爾號的輪機性能和燃煤貯存量均得到顯著改善,從而提升了巡航距離和最高速度。[12]

重建後的海姆達爾號於1902年7月15日重新入役,並作為臨時組建的第二分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秋季演習。第二年,艦隻也用作同樣的演習。該艦在和平時期的最後一次運用是在1909年:為進行秋季演習,所有預備役艦隻都被啟用並編入海軍中將胡戈·蔡爾德語Hugo Zeye麾下的預備艦隊。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組成了預備艦隊的第三分艦隊,旗艦為希爾德布蘭德號,受胡戈·馮·波爾指揮——他於9月5日獲晉升為海軍中將。演習結束後,海姆達爾號於9月17日退役。[9]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包括海姆達爾號在內的所有岸防艦都於1914年8月12日得到重新動員[13]它們被編入第六分艦隊,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指揮,主要負責北海沿岸的防禦。經過單艦和艦隊演練後,海姆達爾號接管了亞德河威悉河河口的前哨和警戒執勤。1914年12月23日,它在威廉港錨區德語Reede無畏艦皇后號發生碰撞,但未受到重大損害。自1915年6月15日起,海姆達爾號進駐埃姆斯河。該艦的艦長、海軍上校魯道夫·巴特爾斯德語Rudolf Bartels同時兼任埃姆斯河海防總隊的指揮官,負責守衛當地的近海水域德語Küstengewässer。在第六分艦隊於5月31日解散後,海姆達爾號本身已被編入埃姆斯河海防總隊。在該部隊中,艦隻還會被用作靶艦。1916年2月24日,已完全過時的海姆達爾號撤出此時已改稱「埃姆斯河海防區艦隊」的部隊,並於3月2日在埃姆登退役。除了岸防艦的戰鬥價值低下外,帝國海軍的人員短缺局面也是造成艦隻退役的主要原因。[9]

結局[編輯]

海姆達爾號於1916年被解除武裝。在戰爭結束前,它都在埃姆登擔任宿營船,宿營部隊起初為第四潛艇區艦隊,自1917年12月起則改為埃姆斯河前哨區艦隊。至1919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將海姆德爾號改造為起重船的計劃並未實施。艦隻最終於1921年在勒訥貝克德語Rönnebeck拆解報廢。[4]

根據1900年第二部《艦隊法》中規定的戰列艦(含岸防艦)20年使用年限,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得以作為海姆達爾號的替艦而於1912年下水。這艘無畏艦曾在日德蘭海戰期間擔任公海艦隊的旗艦。[14]

腳註[編輯]

注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6]
引用
  1. ^ Dodson,第33–34頁.
  2. ^ Gröner,第10–11頁.
  3. ^ Dodson,第34頁.
  4. ^ 4.0 4.1 Gröner,第11頁.
  5. ^ Sondhaus,第187頁.
  6. ^ Gröner,第56頁.
  7.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02–104頁.
  8. ^ Gardiner,第246頁.
  9. ^ 9.0 9.1 9.2 9.3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03頁.
  10. ^ Notes on Naval Progress (1898), p. 107
  11. ^ Notes of Naval Progress (1900), p. 416
  12. ^ Gröner,第10-11頁.
  13.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14.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48頁.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海姆達爾號岸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