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師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136師團
第136師団

存在時期1945年
國家或地區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國
部門大日本帝國陸軍
種類步兵
規模9000
駐軍/總部瀋陽
別稱不拔
參與戰役

第136師團第136師団,Dai-hyakusanjūroku Shidan)日本帝國陸軍的一個步兵師團。它的代號不拔兵團不抜兵団,Fubatsu Heidan) 。該師團於1945年7月10日在本溪組建。師團的核心是第2(綏芬河)(或第3)、第4(虎林)邊防大隊、第46運輸警衛大隊和第77獨立混成旅。

行動[編輯]

第136師團的組建於1945年7月31日完成,該師團僅60%的士兵持有武器。為了彌補武器的缺乏,沒有武器的士兵都配有手矛。此外,該師團還有師級醫療隊、化學和生物戰部隊,但來不及組建。 [1]第136師團還缺乏反坦克炸藥。

1945年8月9日蘇聯入侵滿洲之初,該師團在本溪改建防禦工事。接到出動命令後,大部份部隊都聚集在瀋陽。此外,空降(突擊)營被派往文聖區,第372步兵團的兩個營被派往遼陽

此外,隨着入侵的開始,遼寧新民的有美空降(突擊)營也被編入第136師團。此外,原屬於第108師團的水間支隊也被接收並奉命前往瀋陽。1945年8月13日,師級工事計劃獲得批准,第371步兵團被派回本溪建築工事。

戰爭結束後,該師於1945年8月19日部分解除武裝,留下約15%的武器用於安全任務。1945年8月20日,師長(中山篤)和其他日本將領在瀋陽被蘇聯紅軍抓走。整個師於1945年9月10日被蘇聯軍隊俘虜,並被送往勞改營。

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期間,第136師團的大多數人被俘到蘇聯,然後被安置在西伯利亞和莫斯科的幾個勞改營中。 [2]

參見[編輯]

注釋和參考[編輯]

  1. ^ Record of Operations Against Soviet Russia Northern and Western Fronts (August-September 1945), p. 155 (PDF). [2021-08-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0). 
  2. ^ 136th Division (Fubatsu). [2021-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 Madej, W. Victor, Japanese Armed Forces Order of Battle, 1937–1945 [2 vols], Allentown, PA: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