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湖北省紅安縣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927年-1934年
編號3-24
認定時間1988年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七里坪鎮檀樹崗鄉,是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舊址。[1][2]

綜述[編輯]

1924年,大革命期間,在七里坪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黃安縣的農民運動發展迅速。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件後,七里坪成了黃麻地區革命策源地。1927年11月,中共黃(安)麻(城)特委依照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領導了黃麻起義。黃麻起義部隊在七里坪誓師,隨後攻克黃安縣城,成立黃安縣農民革命政權,並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

1929年,以七里坪為中心的鄂豫根據地形成。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七里坪更名為「列寧市」,成為根據地的重要城鎮。1930年秋,在七里坪舉行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蘇維埃成員。1931年11月,在七里坪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1]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現存40多處革命舊址,包括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革命法庭、銀行、工會、黃麻起義會場、中共黃安縣委駐地、紅軍經濟公社、列寧小學等等。[1]

在七里坪鎮的後山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有紀念碑,碑上刻有董必武書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七里坪革命紀念館位於列寧小學舊址。[1]

1988年,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2016年6月,連續降雨導致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中的「國共合作談判舊址」建築受損,部分屋面倒塌。七里坪鎮人民政府組織施工單位將「國共合作談判舊址」全部拆除,原址違法新建「七里坪鎮便民服務中心」。國家文物局已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建議由黃岡市人民政府調查處理,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同時對受損文物建築提出善後方案,查處結果要對社會公開。2016年8月30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2016-2018)」第一批督辦案件共4起,此案位居首位。[3]

主要舊址[編輯]

  • 長勝街:七里坪鎮內主要街道,南北長1華里,貫穿七里坪鎮。長勝街內有革命遺址18處。[2]
  • 文昌宮:七里坪鎮和平街中段,是黃麻起義以及鄂豫皖臨時特委、臨時軍事委員會舊址。[2]
  • 七里坪革命法庭舊址:七里坪鎮和平街,舊稱「南廟」。1927年春,《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條例》公布後,七里區農民協會在這裡設革命法庭審判土豪劣紳。
  • 七里坪工會舊址:七里坪鎮長勝街10號。1927年秋,七里坪各行業工會在此建立七里坪工會聯合會,工會機關駐此處。
  • 七里區防務會舊址:檀樹崗曹門口村東嶽府灣,原為廟宇「東嶽府」。1927年3月,七里區防務會創建,七一五事件後被迫解散。9月下旬,黃安縣防務總會成立。 10月,七里區防務會在東嶽府重建,曹學楷戴克敏戴季英鄭位三鄭行瑞等為領導,辦公地點在此。
  • 國民黨黃安縣黨部第三分部舊址:檀樹崗來家河灣,原為「來家河祠堂」。大革命時期,1926年冬,中國國民黨黃安縣黨部第三分部在此建立。
  • 中共鄂東特委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領導人會議舊址:檀樹崗水庫西1公里處清水塘村。黃麻起義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轉到黃陂縣木蘭山,不久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1928年夏,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回黃(安)麻(城)老區。5月,中共鄂東特委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領導吳光浩曹學楷吳煥先徐朋人等人在清水塘村開會,決定了開闢柴山堡地區,並且以黃麻邊界的摩雲山、光宇山、羚羊山、木城寨等地作活動中心,恢復並新建中共黨組織。會後,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開始創建鄂豫邊革命根據地。
  • 紫雲區農民協會舊址:檀樹崗陶家邊村東1公里處,原為「回龍寺」。1927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紫雲區農協籌委會在這裡開群眾大會,成立了以曹學楷、鄭位三、戴季英、吳煥先等為領導的紫雲區農民協會,辦公地點在此。
  • 熊家嘴兵工廠舊址:檀樹崗熊家嘴村中間。1931年4月,鄂豫皖邊軍委兵工廠(又稱紅軍兵工廠)從河南省光山縣護爾寺遷到這裡。1932年4月,遷至紫雲區箭河鄉王灣(今屬河南省新縣)。
  •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七里坪鎮王錫九村。1930年6月到1931年5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在此。1931年9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保衛局第三分局辦公地點在此。
  •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檀樹崗戴世英村,原為「戴氏祠堂」。1931年2月,中共鄂豫皖特區委員會及鄂豫皖特區軍事委員會成立, 鄂豫皖特區軍事委員會辦公地點在此。
  •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舊址:七里坪長勝街48號。1930年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這裡成立。
  • 中西藥局舊址:七里坪鎮長勝街49號。1931年到1932年春,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開設中西藥局,為紅軍醫院供應主要是中草藥的醫藥品。
  • 黃安縣蘇維埃經濟公社舊址:七里坪鎮長勝街52-54號。1930年,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創辦鄂豫皖特區首個蘇維埃經濟公社。1931年7月,更名為鄂豫皖特區經濟公社第四分社。
  • 列寧市蘇維埃飯堂合作社舊址:七里坪鎮長勝街29號(五夾巷口)。1930年9月,列寧市蘇維埃政府在這裡開設「飯堂合作社」,主要供應日用工業品及土特產,兼招待來往的革命同志及行商,持蘇維埃政府或紅軍介紹信者免費。
  • 中國共產黨七里區委員會舊址:七里坪鎮花園畈村橋頭崗(原名神燈崗)。1929年秋到1930年9月、1930年冬到1932年春,中國共產黨七里區委員會兩度駐這裡。
  • 黃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七里坪鎮方家院子村。1930年秋,黃安縣蘇維埃政府自紫雲區箭廠河鄉閔氏祠堂遷到這裡,後遷入七里坪鎮,1931年又遷入黃安縣城。
  • 紅軍縫衣廠舊址:七里坪鎮鹽店河村耿家窪灣。1930年春,紅軍縫衣廠創建。
  • 中共鄂東北道委舊址:紫雲許葛樓村閔家灣。1930年2月27日,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在這裡成立。1933年,中國共產黨鄂東北道委員會從天台山遷到這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部隨道委機關駐在這裡。舊址山牆上留有紅二十五軍政治部石灰水標語:「擴大游擊……!」
  • 彭楊軍政學校舊址:檀樹崗楊李家村祠堂(又名聶家河),原為「聶氏祠堂」。1931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來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所屬的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更名為「彭楊軍政學校」,校址設在這裡。現存的後幢的南廂房是校長蔡升熙辦公室兼宿舍,北廂房是傅鍾李特宿舍。
  • 紅軍招募處舊址:檀樹崗舊街中心。1929年秋到1930年6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在這裡設紅軍招募處。開設後的前3天,共接收2000多名青壯年加入紅軍。
  • 紅軍看守所舊址:檀樹曹門口村,原為祠堂。1930年到1931年,紅軍看守所、紅軍炮校設在這裡。
  • 中共紅安中心縣委員會遺址:檀樹崗楊李家村程芳灣。1931年12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將黃安縣更名為紅安縣。1932年,中共紅安中心縣委員會駐在這裡。
  • 紅二十五軍重建地:檀樹崗的一片河灘。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領導沈澤民等人在1932年11月29日於檀樹崗舉行最高軍事幹部會議,重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11月30日,紅二十五軍重建大會在這裡舉行。
  • 中共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舊址:檀樹崗熊家嘴村姜家崗。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紅軍領導沈澤民、徐寶珊鄭位三成仿吾、戴季英、王平章徐海東廖榮坤高敬亭吳煥先等於1932年12月30日在這裡召開中共鄂豫皖省委擴大會議,決定紅軍繼續以師為單位活動,並且在皖西北成立紅二十八軍,而且決定重建中共鄂豫皖省委及中共鄂東北、皖西北兩個道委會,沈澤民為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為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郭述申為中共皖西北道委書記。
  • 中國共產黨鄂豫皖省委員會舊址:檀樹崗姜家崗村。1932年12月30日重建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機關駐在這裡。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七里坪鎮天台山村下家凹。1932年11月29日紅二十五軍重建後,以七里、紫雲、天台山為據點。1933年春,軍部駐在這裡。
  • 中共鄂東北道委員會舊址:七里坪鎮九焰山(又名黃楊寨)東半山山腰的止止洞。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重建的中共鄂東北道委員會駐在這裡。
  • 國共合作談判舊址:今七里坪鎮人民政府大院內。1937年7月,紅二十八軍根據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批示,在安徽省岳西縣與中國國民黨方面的「鄂豫皖剿共督辦公署」簽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合作抗日」協議。1937年8月,紅二十八軍在赴七里坪途中,遭中國國民黨當局武力阻擋。1937年10月,紅軍代表何耀榜等人到七里坪,同中國國民黨方面的武漢行營原參加「岳西談判」的代表劉綱夫在這裡談判。紅軍代表列舉當局破壞岳西協議的行為,迫使當局撤走駐七里坪的部隊。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軍部舊址:七里坪鎮鹽店河村蔡家,原為「蔡氏祠堂」。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軍部駐此。
  • 抗日軍政學校舊址:七里坪鎮鹽店河村秦羅莊附近,原為「秦氏祠堂」。1937年12月,紅二十八軍在這裡辦抗日軍政幹部學校。
  • 紅二十八軍新兵營招兵處舊址:七里坪鎮鹽店河村秦羅莊的新屋崗。1937年10月到1938年1月,紅二十八軍在這裡設新兵營招兵處。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紀念碑:七里坪西門外河灘上。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成立大會在此舉行。1979年10月,紅安縣革命委員會在此建紀念碑。紀念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高16米,方柱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碑正、背面鑲漢白玉,正面刻徐向前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背面刻紅安縣革命委員會所撰碑文。
  • 七里坪革命烈士紀念碑:七里坪鎮東南山坡。1973年7月建成。高10米,寬2米,方柱形,正、背面鑲漢白玉,正面刻董必武所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董必武為紀念黃麻起義35周年所作兩詩:「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涌紅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燒卻江淮腐惡根,英勇鬥爭成績顆(夥),山區到處見新村。」
  • 鄂豫皖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程訓宣烈士紀念碑:七里坪鎮王錫九村黑窪山山腳。1931年張國燾在鄂豫皖蘇區「肅反」,黃麻起義早期領導人多數被殺,其中有徐向前的前妻程訓宣,有2000多名紅軍將領及縣鄉蘇維埃幹部在黑窪被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紅安縣人民政府在這裡建了座紅軍烈士合葬墓。2002年,又在這裡新建鄂豫皖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程訓宣烈士紀念碑。紅軍烈士紀念碑高3.1米,由26塊大別山青石組成地圖形,象徵鄂豫皖蘇區26個縣革命政權,三級石台階象徵鄂豫皖三省首府在此創建。碑文「鄂豫皖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由李爾重題寫。程訓宣烈士紀念碑的「程訓宣烈士名垂千古」碑文由張天偉(老紅軍、原中共西南民族學院黨委書記)題寫。
  • 秦紹勤烈士紀念塔:七里坪長勝街北端出口處,1974年紅安縣革命委員會修建。稜錐形,占地面積9平方米,通高3.2米。秦紹勤(1903年-1927年),七里坪福德院牆村人。1925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2月出任四區農民協會主席,8月,七里坪工會成立時是負責人之一。後在福德、柳林等地成立農民赤衛隊,參加過黃麻起義。1927年冬被中國國民黨軍隊逮捕,遭受酷刑,農曆臘月初三被綁在電線杆上開膛破肚、挖出內臟,頭顱被割下後懸掛在七里坪鎮西門城牆上示眾。1974年,紅安縣革命委員會在七里坪長勝街北端立紀念塔,碑文為「英雄秦紹勤,開膛剖肚在北門,寧願自己死,不連累別人。」
  • 南一門遺址:七里坪河街南端。1930年2月,黃安縣蘇維埃政府把小南門更名為「南一門」,紀念革命烈士張南一。張南一(1880年-1928年),七里坪鎮柳林河人。1926年起參加農民運動,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出任七里區防務會宣傳股長。1928年由於叛徒告密被捕,被用鐵絲穿過肩胛及腳跟,關進七里坪監獄。被用烙鐵烙遍全身,用刀劃開皮肉澆鹽水和辣椒水,最後被割去舌頭活埋。
  • 光浩門遺址:七里坪北端公路大橋南頭。1930年2月,黃安縣蘇維埃政府把七里坪小北門更名為「光浩門」,紀念黃麻起義領導之一吳光浩烈士。
  • 列寧市彭湃街遺蹟:七里坪河街南頭方迎春家住宅南山牆。為楷書「列寧市彭湃街」6字。1930年2月,七里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根據徐寶珊提議,中共鄂豫邊特委和革命委員會通過,將七里坪更名為「列寧市」,將河街更名為彭湃街。
  • 列寧市楊殷街遺蹟:七里坪長勝街132號北山牆。為楷書「列寧市楊殷街」6字。1930年2月,七里坪更名為「列寧市」、正街更名為「楊殷街」。
  • 七里坪列寧小學舊址:七里坪河街。1930年春,七里坪列寧小學由黃安縣蘇維埃政府創辦。1932年7月,中國國民黨軍隊進駐七里坪,學校停辦。1940年復校,更名為黃安縣第四高等小學。1942年更名為七里區中心小學。1950年,紅安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黃安第十二小學。1952年更名為七里坪小學。1976年重新定名為紅安縣列寧小學。
  • 紅軍洞:七里坪鎮草鞋店村之雞公寨東半山山腰。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留在這裡的紅軍游擊隊常住該洞。
  • 英雄樹:檀樹崗熊家嘴村前大槐樹。1929年3月18日,黃安縣農民委員會主席程昭續在七里坪遭國民黨軍隊殺害。隨後其頭顱被檀樹崗民團團總程道年割下,掛在此槐樹上。1976年,中共紅安縣檀樹公社委員會將此樹命名為「英雄樹」。
  • 紅四方面軍後方總醫院:前身是紅色醫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家紅軍醫院)。1929年5月,紅色醫院在紫雲區劉家園成立,負責人林之翰(西醫),另有一位中醫戴淑先及4名從農村姑娘做看護。7月,紅色醫院初成規模。1930年1月,紅色醫院擴編成「鄂豫皖紅軍總醫院」,院長蘇靜觀。4月,林之翰率醫生、看護到姜家崗成立分部。1931年秋,鄂豫皖紅軍總醫院從劉家園、姜家崗遷至箭廠河。紅四方面軍成立後,鄂豫皖紅軍總醫院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後方總醫院」。七里坪有總醫院下設的分醫院:姜家崗紅軍醫院第一分院、高家灣紅軍醫院第二分院。
    • 姜家崗紅軍醫院第一分院舊址:1930年4月在紫雲區檀樹鄉姜家崗成立第一分醫院,負責人林之翰、蘇靜觀、鄒達夫、孟汛然、周鬍子等。同年秋,在紫雲區箭廠河新建的紅軍總醫院竣工後,總醫院機關和領導遷至箭廠河,第一分院仍設姜家崗。第一分院院部設在程儒訓家。
    • 高家灣紅軍醫院第二分院舊址:1930年春,上級決定在紫雲高家灣開設第二分院,以中醫為主,在盧家灣另設以西醫為主的分部。第二分院院長劉黃初、政委張祥華,不久抽調部分醫務人員到黃安縣南大塘灣成立第五分院。
  • 紅二十五軍總醫院:1932年,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後,隨紅二十五軍留下的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醫護人員率千餘名傷員分組輾轉黃安縣、麻城縣、光山縣間。1933年,林之翰、錢信忠吳子楠等50人在天台山高山崗成立紅二十五軍總醫院,院長林之翰。1934年,在七里方蔡家灣成立臨時醫院,院長錢信忠。1934年紅二十五軍長征,錢信忠、吳子楠等隨軍,留下的醫護人員改歸紅二十八軍。
  • 紅二十八軍總醫院:又稱「道委總醫院」,在老君山、天台山、潘家河一帶,由鄂東北道委領導,院長林之翰,政委熊德安(女)。總院下設4個分院(鄂東北、皖西北各2個)。鄂東北的2個分院,1個在紅安縣老君山仰天窩、毛家貧,1個在紅安縣、經扶縣交界處的蓮棠山,醫務人員由林之翰培訓。1935年4月28日,因叛徒告密,中國國民黨軍隊五六百人夜襲天台山,包圍醫院,林之翰等十多人被俘,部分醫護人員被殺。 後醫院由張映青、汪浩、戴新春負責,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