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
拉馬錢德蘭在2011年時代百大人物盛會上
出生 (1951-08-10) 1951年8月10日73歲)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馬德拉斯
居住地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
母校斯坦利醫學院
劍橋大學
知名於神經學、視知覺、幻肢聯覺自閉症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
獎項Ariens Kappers獎章
蓮花裝勳章
BBC里斯講座
亨利·戴爾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神經學心理學
機構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博士導師Oliver Braddick, David Whitteridge, FW Campbell, H Barlow

維萊亞努爾·蘇布拉馬尼安·拉馬錢德蘭(英語:Vilayanur Subramanian Ramachandran,1951年8月10日),美籍印度裔神經科學家,在行為神經學與視覺心理物理學等領域有傑出貢獻。他任教於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是大腦與認知中心(Center for Brain and Cognition)主任。[1][2][3]

生平

[編輯]

拉馬錢德蘭以其不太依賴於神經成像等複雜科技進行實驗而知名。他曾說,「(科學中)已失去了太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冒險」。[4]儘管拉馬錢德蘭的研究手段看起來很簡單,但他從中得到了關於大腦的許多新成果。[5]他被理查德·道金斯稱為「神經科學界的馬可·波羅」,埃里克·坎德爾則稱他是「現代的保羅·布羅卡」。[6]1997年他入選《新聞周刊》「世紀俱樂部」(The Century Club),成為21世紀「百位最值得期待的傑出人物」之一。[7]2011年他又入選《時代》雜誌百大人物[8][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enter for Brain and Cognition website.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6). 
  2. ^ Ramachandran Bio on CBC website.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3. ^ Psychology Department Webage with link to CBC.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4. ^ This Week @ UCSD, April 25, 2011.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3). 
  5. ^ Anthony, VS Ramachandran: The Marco Polo of neurosci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Observer, January 29, 2011.
  6. ^ 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 2004, Back Cover
  7. ^ The Century Club. Newsweek. April 21, 1997 [February 1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8. ^ V.S. Ramachandran - Time 100. April 21, 2011 [April 2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4).  The citation by Tom Insel, Director of NIH, reads: "Once described as the Marco Polo of neuroscience, V.S. Ramachandran has mapped som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regions of the mind. He has studied visual perception and a range of conditions, from synesthesia to autism. V.S. Ramachandran is changing how our brains think about our minds."
  9. ^ In public polling of the people included in the 2011 list, Ramachandran ranked 97 out of 1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