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聯勤44兵工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成立於1943年,簡稱「四四廠」,為國共內戰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的四座兵工廠之一(另外三座分別為26廠、60廠、61廠)。四四廠之前身為1936年成立之中央修械所,後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等戰爭,數度整併改編。現廠址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現在改為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系統製造中心

歷史

[編輯]
設立至抗戰期間
  • 1936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南京龍蟠里成立中央修械所,所長鄧士章。隔年即因對日戰爭爆發而遷廠至湖南衡陽
  • 1938年,因應戰局,再遷廠至貴州貴陽,同時接收第三路軍修械所及貴州修械廠。
  • 1940年擴充為中央修械廠(首任廠長趙學顏),增設游動修理隊,分支隨軍檢修班,赴各戰區進行野戰軍械修理業務。7月,接收漢陽兵工廠所屬之沅陵修砲廠。
  • 1942年,調整生產能量,接收昆明第五十三廠部分製槍儀器機具。
  • 1943年6月,改組為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廠。除維持修械能量,增加量產柄式手榴彈之業務。
  • 1945年1月,接收併編因桂柳會戰戰敗自桂林撤離的兵工署第四十三兵工廠(桂林修炮廠)殘餘工具機械與員工。

抗戰期間,四四廠除了修護部隊軍械,廠內主要量產品為柄式手榴彈、信號槍,在民國二十九、三十、三十四年曾生產總量不到3,500把的三十二號左輪手槍

抗戰勝利後至遷臺

抗戰勝利後,在民國三十四年12月兵工署任命趙學顏為山東膠濟區兵工廠接收處處長,接收日本在山東省的各種工廠與兵工設備,並在民國三十五年開始在青島辦公。

  • 民國三十五年(1946)11月,四四廠遷廠至山東青島與濟南,在貴陽設備轉運至青島,並繼續生產手榴彈與82迫擊炮炮彈。
  • 民國三十七年(1948)2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國府在華北戰局敗象趨顯,濟南撤廠,設備機具搶運至青島。
    • 10月下旬,趙學顏設置撤廠至臺灣的運輸統籌單位
    • 11月8日,自上海開至青島的「泰康輪」裝運第一批四四廠機具開始撤往臺灣。
    • 12月,遷廠人員將機具搬往位於台北市興雅的原「日本陸軍松山倉庫」[1],接收日軍台灣第三修械所,遷台後仍由趙學顏將軍擔任廠長。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在台復工,當時兵工署對四四廠的計畫產量為每月生產手榴彈10萬顆、衝鋒槍600枝、60迫砲彈25,000顆及槍榴彈筒300具。
    • 3月,青島撤廠任務完成,為國軍在大陸兵工廠中最完整撤離之單位。撤入臺灣後,因聯勤總部復編,四四廠全名更為聯勤總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廠。大陸時代被賦予的修械機能由其它聯勤專業後勤保養廠取代,僅保留彈藥量產業務,主要包括炮彈引信、空射火箭與反戰車火箭筒、迫擊炮炮彈、槍榴彈、手榴彈等。

基本資料

[編輯]

關聯項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陸軍倉庫. 臺北市立文獻館信義區文史地圖. [2019-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