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萊昂·費爾登德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萊昂·費爾登德勒
索比堡的部分倖存者在1944年8月的合影,右上角即為萊昂·費爾登德勒
出生(1910-06-01)1910年6月1日
波蘭
逝世1945年4月6日1945-04-06 (34歲)
盧布林省,波蘭
死因謀殺
國籍波蘭
知名於索比堡滅絕營起義的組織者與倖存者

萊昂·費爾登德勒(Leon Feldhendler)(1910年6月1日—1945年4月6日)是波蘭抵抗運動成員,他以1943年與亞歷山大·佩徹爾斯基一起組織索比堡滅絕營的囚犯起義而聞名。

早年[編輯]

1901年,費爾登德勒出生在盧布林省的Turobina村,戰前做過磨坊主,在被驅逐到索比堡之前擔任Żółkiewka村的猶太居民委員會的負責人[1]。1942年,他和家人被驅逐到索比堡,他被派去整理衣物和貴重物品,他的妻子與兒子則在毒氣室中被殺害。

在索比堡起義中的角色[編輯]

1943年春天,費爾登德勒帶領一小批囚犯制訂了逃亡計劃,他們最初計劃對營地守衛下毒並收繳他們的武器,但黨衛軍發現了毒藥並槍殺了五名猶太人。其他計劃包括在營地縱火併藉助混亂逃脫,可隨着1943年夏天黨衛軍在營地周圍埋設地雷,該計劃成為了不切實際的空想。

1943年九月下旬,來自明斯克隔都的猶太人運抵索比堡,這批人當中一名蘇聯戰俘,軍官亞歷山大·佩切爾斯基倖存了下來。他的出現為逃生計劃注入了新的動力,很快佩切爾斯基就接任了逃亡計劃的領導人,費爾登德勒則擔任他的副手,他們制定了一個計劃,其中包括殺死營地的黨衛軍成員,派遣其他的蘇聯戰俘襲擊軍火庫,最後從前門離開營地。[2]

1943年10月14日發生的起義是在警衛人員發現一名被囚犯殺死的黨衛軍官員的屍體後發現的。然而在隨後的混戰中,約有320名猶太人設法逃離了營地,其中80人在逃生和餘波中被殺,170人被抓獲後殺害,包括那些選擇留在營地的人。一些逃脫者加入了游擊隊,其中有90人死於戰鬥。索比堡有62人在戰爭中倖存下來,其中包括9名較早逃脫的猶太人。[1]

死亡[編輯]

費爾登德勒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隱藏在盧布林直到戰爭結束。城市在1944年7月24日被蘇軍解放,並成為了蘇聯控制下的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總部。然而1945年4月2日,費爾登德勒起身調查門外的騷動時,被人透過他公寓關着的門擊中,他和他的妻子從另一扇門逃往盧布林的聖文生醫院,並在那裡接受了手術,但還是在四天之後死亡。[3][4][5][6][7][8]絕大部分早期出版物都認為費爾登德勒死于波蘭民族主義分子之手,但近年來也有說法認為費爾登德勒因為其黃金交易員的身份而死於搶劫。[9]

在流行文化中[編輯]

1987年的電視電影《逃離索比堡》中,由亞倫·阿金扮演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Crowe, David M. The Holocaust: Roots, History, And Aftermath. Perseus Books Group. 2008: 245–46. ISBN 978-0-8133-4325-9. 
  2. ^ Schelvis, Jules. Sobibor: A History of a Nazi Death Camp. Berg, Oxford & New Cork. 2007: 147–168 [2021-03-22]. ISBN 978-1-84520-41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5). 
  3. ^ Thomas Blatt. Sobibor: The Forgotten Revolt. [2009-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7). 
  4. ^ Yitzak Arad. Jewish Prisoner Uprisings in the Treblinka and Sobibor Extermination Camps. The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Yad Vashem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nference (Jerusalem: Yad Vashem). 1984 [2009-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5. ^ Reitlinger, Gerald. The Final Solution: The Attempt to Exterminate the Jews of Europe, 1939-1945. A. S. Barnes. 1961: 6. 
  6. ^ Yad Washem Bulletin. Yad Washem-Remembrance Authority for the Disaster and the Heroism. 1953: 144. 
  7. ^ Kowalski, Isaac. Anthology on Armed Jewish Resistance, 1939-1945. Jewish Combatants Publishers House. 1985: 245. 
  8. ^ Rashke, Richard. Escape from Sobibo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357. ISBN 0-252-06479-8. 
  9. ^ Marcin Wroński. Lublin tuż po wojnie. Anarchia, bieda, dostępność broni... Interview with historian Marcin Wroński by Marcin Bielesz. Gazeta.pl Lublin. 25 March 2013 [23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Marc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