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薩達 (也門)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薩達
صعدة
城市
薩達城內的一座阿拉伯風格泥屋
薩達城內的一座阿拉伯風格泥屋
薩達在葉門的位置
薩達
薩達
薩達在也門的位置
坐標:16°59′9″N 43°45′52″E / 16.98583°N 43.76444°E / 16.98583; 43.76444
國家也門 也門共和國最高政治委員會
薩達省
阿拉伯語قائمة مديريات 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薩達縣
占領 胡塞武裝組織
海拔1,836 公尺(6,024 英尺)
人口(2004年估算)[1]
 • 總計51,870人
時區也門標準時間(UTC+3
氣候熱帶沙漠氣候BWh

薩達(阿拉伯語:صَعْدَة‎,羅馬化Ṣaʿdah),也門西北部城市和古都,同名省的省會及最大城市,同名縣縣治。該市坐落於海拔大約1,800米的塞拉特阿拉伯語جبال السروات(薩拉瓦特)山區中,2004年估算人口為51,870人,當時為也門第十大城市[1]

早在也門歷史上最早的國家馬因王國阿拉伯語مملكة معين統治時期,今天薩達所在的區域就被納入了也門的國家版圖之中。

薩達是也門最早的中世紀城市之一,伊斯蘭教什葉派支派宰德派在也門的發祥地和也門宰德派伊瑪目政權的根據地。自9世紀開始至20世紀,也門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拉西王朝英語Rassids(該王朝直系自16世紀末起為旁系卡塞姆王朝取代)即在薩達發家。

薩達也是胡塞部落阿拉伯語قبيلة الحوثي的大本營和胡塞運動的起源地,2004年開始的也門胡塞叛亂在薩達率先爆發。自2011年薩達戰役結束後,薩達一直在胡塞武裝組織的控制之下,是持續至今的也門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座脫離也門中央政府的城市。

歷史

[編輯]

近代及以前

[編輯]

約公元前14世紀時,馬因人在如今也門的焦夫地區(今天薩達省的東鄰省份)建立了也門史上第一個國家馬因王國阿拉伯語مملكة معين,建都於馬因城,後改名為蓋爾諾英語Qarnawu。馬因王國最盛時南起哈德拉毛,北到漢志(希賈茲),今天薩達所在的區域也在馬因王國的版圖之內。[2]

前7世紀馬因王國衰亡後,薩達先後歸屬於示巴王國[3]希木葉爾王國[4]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帝國[5]波斯帝國薩珊王朝[6]阿拉伯帝國[7]。在阿拉伯帝國第二個王朝阿拔斯王朝建立不到4年時,由於也門人對帝國總督的暴政不滿,也門北方的薩達地區和南方的哈德拉毛地區爆發了反抗阿拔斯王朝統治的起義,但最後都被當局鎮壓。[8]

也門宰德派伊瑪目政權極盛時期版圖

阿拔斯王朝後期軍閥割據中央集權名存實亡,包括也門在內的帝國各領地建立起一批獨立或半獨立於巴格達哈里發的政權。[9]9世紀初,家住伊斯蘭教聖城麥地那拉斯山阿拉伯語جبل الرس聖裔(自稱為哈希姆家族什葉派第二伊瑪目哈桑·本·阿里的後代)、神學家卡塞姆·拉西阿拉伯語القاسم الرسي制定了什葉派支派宰德派的教義。9世紀末,卡塞姆·拉西的孫子葉海亞·本·侯賽因阿拉伯語يحيى بن الحسين決定到也門傳教,發展宰德派的事業。[10]893年,葉海亞來到也門北部宣傳宰德派教義,但起初他並沒得到當地人的支持,便返回了家鄉麥地那。896年,一些來自也門北部薩達和豪蘭阿拉伯語مديرية خولان地區的部落首領邀請葉海亞回到也門,以調停當地的部落衝突。897年,葉海亞帶着他的叔叔穆罕默德·本·卡塞姆(卡塞姆·拉西之子)和其他一些追隨者回到薩達,成功地調停了當地的部落衝突,獲得了他們的支持和效忠,被擁戴為他們的領袖,尊號「伊瑪目哈迪」(「伊瑪目」和「哈迪」在阿拉伯語中均意為領袖)。[11]伊瑪目哈迪·葉海亞下令建造了薩達城[12],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瑪目政權,從此薩達成為宰德派在也門的發祥地和永久立足之地[13],薩達也是現存的第一座具有獨特的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城市,而宰德派至今仍然是也門最具有影響力的伊斯蘭教派之一。[12]由於伊瑪目哈迪·葉海亞的老家在麥地那的拉斯山,他的祖父卡塞姆·拉西以「拉西」(阿拉伯語意為住在拉斯山的人)為綽號,所以他所開創的王朝被稱為「拉西王朝英語Rassids」,是也門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893年—1962年),超過千年,而薩達正是拉西王朝的發家之地。[14]

自中世紀建城以來,薩達一直是也門北方向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所轄地區出口商品的貿易樞紐,香料之路上的商隊從薩達城周邊的村莊穿梭而過。薩達的中世紀古城由傳統方式建造,而在古城周邊建有繁華的新鎮,新鎮裡有典型的街道、類似車庫形狀的手工作坊英語Workshop和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商店[15]

伊瑪目哈迪·葉海亞歸真之後,其諸子相繼任伊瑪目,但宰德派教義規定只要是聖裔(即哈希姆家族的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代)均可被選為伊瑪目,不一定要父子兄弟世襲。儘管如此,也門的伊瑪目阿拉伯語الإمامة الزيدية絕大多數都屬於拉西王朝後裔(自1597年開始為旁系卡塞姆王朝)。也門伊瑪目王朝的統治範圍時大時小,並且先後經過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木留克蘇丹國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入侵者的征服,也經歷過拉蘇勒王朝塔希爾王朝阿拉伯語الدولة الطاهرية (اليمن)等也門本土王朝的統治,拉西王朝的承繼並不連續[註 1],伊瑪目們時而俯首稱臣,時而奮起反抗。儘管薩達作為伊瑪目政權都城的地位時常被其他城市(如薩那沙哈拉阿拉伯語شهارة蘇拉阿拉伯語مدينة ثلاء塔伊茲等)取代,但薩達所在的也門西北部山區始終是伊瑪目王朝的最後堡壘。[17]

也門獨立及統一

[編輯]
也門1962年9月革命後早期的薩達仍在君主派控制下,圖為薩達居民手舉穆塔瓦基利亞王國旗幟舉行集會支持王室和君主派。

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並解體,包括薩達在內的原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北也門地區阿拉伯語اليمن الشمالي於1918年獲得完全獨立。宰德派卡塞姆王朝伊瑪目葉海亞·穆罕默德·哈米德丁(尊號「伊瑪目穆塔瓦基勒」)宣布成立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把他的尊號列入國名之中。[18]1962年9月,以阿卜杜拉·塞拉勒阿拉伯語عبد الله السلال為首的「自由軍官阿拉伯語الضباط الأحرار (اليمن)」組織在首都薩那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卡塞姆王朝,成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而卡塞姆王室和君主派勢力先從薩那逃到以薩達為中心的北部山區,又逃到鄰國沙特阿拉伯,與支持王室的北方部落共同對抗共和派,從而掀起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北也門內戰。也門君主派獲得同為君主制的沙特阿拉伯的支援,而共和派則獲得納賽爾總統領導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當時敘利亞已退出聯合共和國,只剩埃及但保留聯合共和國國號)的支持,埃及出兵到北也門協助共和國抵抗君主派。[19]

1967年北也門內戰形勢圖,黑色代表共和派控制區,紅色代表君主派控制區,薩達在共和派控制區最北部。

內戰中,作為前王室根據地和宰德派大本營的薩達地區是共和派和君主派之間爭奪的重鎮。1963年2月18日,埃及副總統兼國防部長阿邁爾阿拉伯語عبد الحكيم عامر陸軍元帥指揮北也門共和派軍隊攻克薩達城,此後薩達一直在共和派控制之下。[20]儘管內戰中共和派和君主派攻守之勢數次轉換,但即使處於劣勢時的共和派還是擊退了君主派對薩達的進攻,成功防守住薩達。[21]1970年7月,北也門內戰結束,共和派獲得最終勝利,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獲得了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承認。[22]1990年5月22日,北方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和南方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宣布統一,成立也門共和國[23],薩達從此一直屬於也門共和國治下。

南北也門統一後,儘管也門共和國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以薩達及其周邊地區為核心的西北部山區作為前王室和宰德派的大本營,在經濟上基本被忽視,仍然沒有得到發展,共和國政府在當地沒有威信。同時,包括薩達在內的也門北方人口以宰德派信眾為主,與以遜尼派為主的南方長期不和。統一也門的薩利赫總統雖然是北方(原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宰德派出身,但在1994年的內戰中藉助了鄰國沙特阿拉伯的力量以擊敗南方分裂勢力,而宰德派在戰後抱怨薩利赫政府允許主導沙特阿拉伯的瓦哈比派在也門擁有太強的話語權。[24]

胡塞崛起

[編輯]

2004年,一場反對薩利赫政府的叛亂率先在薩達地區掀起,叛亂由胡塞運動領導。胡塞運動原名「青年信仰者」,於1992年在薩達省由出身薩達宰德派胡塞部落阿拉伯語قبيلة الحوثي的宗教和軍事領袖侯賽因·巴德爾丁·胡塞創立。[25]侯賽因·胡塞曾任也門眾議院議員,是薩利赫政府的反對者,他於2004年開始準備武裝反抗政府。但當年9月1日,他在薩達省和也門政府軍的戰鬥中陣亡。其後,侯賽因·胡塞的追隨者將「青年信仰者」組織改名為「胡塞運動」(正式名稱改為「安薩爾真主運動」,意為真主的虔信者)以永遠紀念他。[26][27]此後,胡塞運動與薩利赫政府的衝突時斷時續,直至2010年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28]

2011年初,正值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劇變方興未艾之際,也門國內掀起了反對已執政32年的薩利赫總統試圖修憲再次連任的示威(因當年的「尊嚴主麻日」活動也被稱為「尊嚴革命」)[29],胡塞運動也乘機捲土重來,叛亂再起。當年2月27日,薩達地區出身的胡塞運動領導人、已故領袖侯賽因·胡塞的弟弟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阿拉伯語عبد الملك الحوثي宣布支持反政府示威者,隨後大批胡塞武裝分子加入了也門北部的反政府鬥爭之中。[30]當年2月和3月,數千名抗議者每周在薩達市從舊城大門到政府安全部隊軍營的區域舉行遊行[31]3月18日(星期五主麻日),政府軍狙擊手在首都薩那向參加一場大規模抗議活動的群眾開火,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政府軍的行為引發了全國範圍的憤怒和大批政府成員叛逃,這一天被稱為「尊嚴主麻日」。[32]3月19日,作為對前一天「尊嚴主麻日」的回應,胡塞武裝分子進入薩達城,薩達戰役開始。[33]胡塞武裝分子與城中親政府的部落領袖謝赫奧斯曼·穆賈利的武裝展開激戰[34],並於3月24日控制全城[35],薩達省省長塔哈·哈傑爾和當地政府成員逃遁到首都薩那[36],胡塞武裝分子在薩達城的入口處設立了軍事檢查站。[37]3月26日,胡塞武裝組織任命中東頂級軍火商、薩利赫總統的前盟友法里斯·馬納阿阿拉伯語فارس مناع為新任薩達省省長,並宣布成立完全獨立於薩那中央政府的薩達省新政府,從而使薩達成為持續至今的也門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座脫離中央政府的城市。[36]

薩達戰役結束至今,薩達一直在胡塞武裝組織的控制之下。2015年3月,已經控制首都薩那並自立中央的胡塞武裝組織宣布要推翻已經逃到南方的哈迪政府殘餘勢力以統一全國,從而引發了新的內戰。在新內戰中,作為胡塞武裝組織的老巢,薩達曾受到沙特阿拉伯領導的干預也門內戰的阿拉伯聯軍的空襲[38]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報告,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德語Tentativliste》的薩達古城遭到空襲,由美國英國支持的以沙特為首的聯軍於2015年5月發動空襲,擊中了薩達古城內的伊瑪目哈迪清真大寺阿拉伯語جامع الهادي (صعدة),清真寺遭受重創。這座清真寺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古老的什葉派清真寺,同時也是也門第三古老的清真寺。[39][40][41][42]

人口、資源與環境

[編輯]

地理環境

[編輯]

薩達所在的也門西北部山區為塞拉特(薩拉瓦特)山阿拉伯語جبال السروات地區,屬於阿西爾山阿拉伯語جبال عسير漢志山脈南部)向南延伸至也門的餘脈[43][44],鄰近也門東北部高原地區,靠近阿拉伯沙漠地區的核心魯卜哈利沙漠,總體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BWh),炎熱乾燥缺水,以畜牧業為主。[45]地質上來看,薩達所在的也門中部山地北區是結晶岩所形成的一個地壘[46]

薩達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22.1
(71.8)
23.8
(74.8)
25.3
(77.5)
26.9
(80.4)
29.1
(84.4)
31.5
(88.7)
30.9
(87.6)
30.5
(86.9)
29.3
(84.7)
25.5
(77.9)
22.7
(72.9)
22.4
(72.3)
26.7
(80.0)
日均氣溫 °C(°F) 14.3
(57.7)
15.7
(60.3)
18.0
(64.4)
19.8
(67.6)
22.1
(71.8)
23.6
(74.5)
24.2
(75.6)
23.9
(75.0)
21.9
(71.4)
18.0
(64.4)
15.2
(59.4)
14.6
(58.3)
19.3
(66.7)
平均低溫 °C(°F) 6.5
(43.7)
7.7
(45.9)
10.7
(51.3)
12.7
(54.9)
15.1
(59.2)
15.8
(60.4)
17.5
(63.5)
17.3
(63.1)
14.6
(58.3)
10.6
(51.1)
7.7
(45.9)
6.8
(44.2)
11.9
(53.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8
(0.3)
13
(0.5)
41
(1.6)
42
(1.7)
18
(0.7)
2
(0.1)
16
(0.6)
26
(1.0)
5
(0.2)
1
(0.0)
5
(0.2)
8
(0.3)
185
(7.2)
數據來源:Climate-Data.org[47]

人口統計

[編輯]

薩達是也門伊斯蘭教什葉派支派宰德派的發祥地,居民以信仰宰德派的阿拉伯穆斯林為主,但在歷史上也曾是也門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從17世紀到20世紀之間,猶太人在包括薩達在內的也門大量聚集。19世紀初,薩達城內約有1,000名猶太人。[48]直到今天,以色列能夠憑藉也門境內的猶太人的影響力,鞏固其對這個國家的特殊影響,並在同樣程度上鞏固其對薩達的影響。猶太人作為商人手工業者,特別是銀匠,在經濟上影響了薩達的命運,從而促進了該城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49]

如今,薩達附近的部落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命運。每星期日,可以在薩達的市場(星期日集市)上買到胡蘿蔔地毯阿拉伯語سجاد عربي銀製品電子設備等多種商品[50]薩達是也門主要的大眾市場所在城市之一,共有4個集市[51]

2004年,薩達的估算人口為51,870人(官方統計數據為49,422人),當時為也門第十大城市[1]2013年,薩達的人口據估算為70,203人。歷年人口變化如下所示[52]

年份 1994年 2004年 2013年
人口 27,621人(官方統計) 49,422人(官方統計) 70,203人(估算)

交通

[編輯]

薩達西北部有薩達機場阿拉伯語مطار صعدةIATA代碼SYEICAO代碼OYSH),擁有一條約長3000米的跑道,無定期客運航班。[53][54]薩達機場是也門主要的經營國內航線的機場之一。[55]

薩達有途徑阿姆蘭省通向首都薩那的公路,在北也門內戰期間,君主派武裝數次切斷這條公路,以阻止共和派控制下的薩達和薩那兩地之間的聯絡。[56]薩達也有跨國公路通往沙特阿拉伯阿西爾省宰赫蘭阿拉伯語ظهران الجنوب,亦有跨國大道通往沙特阿拉伯奈季蘭省省會奈季蘭[57]

薩達古城

[編輯]

薩達是也門最古老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對於也門的歷史、建築、城市和精神價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從9世紀末由伊瑪目哈迪·葉海亞阿拉伯語يحيى بن الحسين建城以來,薩達一直是宰德派的根據地。薩達古城曾經長期繁榮,城中的建築不間斷地沿用中世紀的建築風格,擁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整個區域的土地結構。薩達古城城牆周長約3000米、厚4米,城牆上有52座瞭望塔和16座城門,其中最著名的有「也門門」和「奈季蘭門」。城中有一座鐵礦渣山,礦山工匠作坊的殘餘物已有數百年歷史,山上還建有一座16世紀至18世紀的堡壘[12]

在薩達古城外的宰德派穆斯林公墓是也門現存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公墓,墓地上豎立着無數精心雕刻的墓碑。在「也門門」外有一個古代的蓄水池,還有一塊塊巨大的岩石,岩石上有新石器時代雕刻的現在已經滅絕野生動物英語Wildlife of Yemen形象,還有高地山羊和人物像,是也門最古老的岩雕。薩達古城外還建有四座城塞以守衛城池:由奧斯曼土耳其人重建的圖爾穆斯、阿勒薩馬、西納拉三座城塞,以及阿卜拉城塞。城外的山谷中十座小村莊,村里美麗的房屋周圍環繞着農田葡萄園果樹[12]

城內清真寺

[編輯]

古城內有14座建於10世紀至16世紀的清真寺,其中伊瑪目哈迪清真大寺阿拉伯語جامع الهادي (صعدة)埋葬着第一位宰德派伊瑪目哈迪及其11位後繼者,它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古老的什葉派清真寺及也門第三古老的清真寺,它在2015年5月遭到空襲,損壞嚴重。[39][40][41][42]哈迪清真大寺和尼薩里清真寺均被認為是高等級的教育和宗教場所,並且具有不可否認的建築價值;薩達城內清真寺的各種圓頂式樣的宣禮塔都很罕見地美麗;此外城中還有一座清真寺專供女性禮拜[12]

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編輯]

2002年7月8日,由也門文化部阿拉伯語وزارة الثقافة (اليمن)下屬的古城保護總組織主席辦公室提交,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將薩達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預備名單中,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 (iv)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 (v)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12]
登錄名稱 圖片 所在地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 提交年份 來源
薩達古城
(英語:Historic city of Saada
 葉門薩達省薩達縣
16°58′00″N 43°43′00″E / 16.96667°N 43.71667°E / 16.96667; 43.71667
1718;i、iv、v 2002年 [12]

圖集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有關這些事件的時間順序,請參見《Regents of nations》第三卷第1090-1091頁的説明。[16]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Jemen. Republik Jemen. Gouvernements. Die Einwohnerzahlen der Gouvernements von Jemen gemäß den letzten Volkszählungen und amtlichen Projektionen..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德語). 
  2. ^ 郭寶華(2004年),第14頁
  3. ^ 郭寶華(2004年),第16、21頁
  4. ^ 郭寶華(2004年),第22-23頁
  5. ^ 郭寶華(2004年),第24-25、27頁
  6. ^ 郭寶華(2004年),第30頁
  7. ^ 郭寶華(2004年),第57-58頁
  8. ^ 郭寶華(2004年),第70頁
  9. ^ 郭寶華(2004年),第73頁
  10. ^ 郭寶華(2004年),第78頁
  11. ^ Landau-Tasseron 2010,第424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Historic city of Saad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法語). 
  13. ^ 郭寶華(2004年),第79頁
  14. ^ van Arendonk, Cornelis. Les débuts de l'imamat zaidite au Yemen. Leiden. 1960: 1 (法語). 
  15. ^ Gerhard Heck, Manfred Wöbcke: Arabische Halbins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16. ^ Truhart, Peter. Regents of nations 3. München. 2003: 1090–1091 (英語). 
  17. ^ 郭寶華(2004年),第80、91-92、96、109-110、131頁
  18. ^ Dresch, Paul. A history of modern Yemen (PDF). Cambridge. 2000: 28–88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26) (英語). 
  19. ^ Tucker, Spencer C. Modern Conflict i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A Country-by-Country Guide. ABC-CLIO. 2017: 365–366 [2020-07-13]. ISBN 9781440843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英語). 
  20. ^ 郭寶華(2004年),第182-184頁
  21. ^ 郭寶華(2004年),第192頁
  22. ^ 郭寶華(2004年),第206頁
  23. ^ 也门国家概况. 中國新聞網.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中文(中國大陸)). 
  24. ^ Profile: Yemen's Houthi fighters. Al Jazeera. 2009-07-12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22) (英語). 
  25. ^ Freeman, Jack. The al Houthi Insurgency in the North of Yemen: An Analysis of the Shabab al Moumineen.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2009, 32 (11): 1008–1019. ISSN 1057-610X. doi:10.1080/10576100903262716 (英語). 
  26. ^ 也门胡塞叛军的坐大之路. 新華網. 2010-08-03 [2015-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5) (中文(中國大陸)). 
  27. ^ Yemeni forces kill rebel cleric. BBC News. 2004-09-10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8) (英語). 
  28. ^ Saeed Al Batati. Who are the Houthis in Yemen?. BBC. 2014-08-21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3) (英語). 
  29. ^ Yemen Protests: 'People Are Fed Up with Corruption'. BBC News. 2011-01-27 [2011-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5) (英語). 
  30. ^ Houthis join protests in north Yemen. PressTV.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英語). 
  31. ^ Yemeni Uprising Opens a Door to Besieged Rebels in the North. New York Times. 2011-12-16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32. ^ Yemen: Remembering the Friday of Dignity. Counterfire.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33. ^ Sa'ada: A Cry for Help- Yemen Post English Newspaper Online. [2015-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4) (英語). 
  34. ^ Houthis Control Sa'ada, Help Appoint Governor. Nationalyemen.com. 2011-03-29 [201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英語). 
  35. ^ Insurgents take control of Yemeni city. Financial Times. [201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英語). 
  36. ^ 36.0 36.1 Houthi Group Appoints Arms Dealer as Governor of Sa'ada province. Yemen Post. [2011-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英語). 
  37. ^ Al-Batati, Saeed. Yemeni regime loses grip on four provinces. 2011-03-28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31) (英語). 
  38. ^ Coalition jets continue to hit Houthi targets in Yemen. Al Jazeera. 2015-03-27 [2015-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英語). 
  39. ^ 39.0 39.1 存档副本.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1.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12. Mai 2015.(英文)
  40. ^ 40.0 40.1 存档副本.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 The Guardian, 5. Juni 2015, von Julian Borger.(英文)
  41. ^ 41.0 41.1 存档副本.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5. . reuters.com, 13. Mai 2015, von Noah Browning und Mohammed Ghobari.(英文)
  42. ^ 42.0 42.1 存档副本.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1. . France 24, 13. Mai 2015(英文); mit Verweis auf: العدوان السعودي يقصف مسجد الامام الهادي ومناطق في صعد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ouTube, veröffentlicht vom YouTube-Kanal كرار المؤي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 9. Mai 2015.(阿拉伯文)
  43. ^ 郭寶華(2004年),第3頁
  44. ^ Overstreet, William Courtney. Tertiary laterite of the As Sarat Mountains, Asir Provinc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2. Directorate General of Mineral Resources. 1977: iii–2 [2020-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45. ^ 郭寶華(2004年),第4-5頁
  46. ^ 林慶春、楊魯萍(2009年),第4頁
  47. ^ Climate: Sa'dah - Climate-Data.org. [2017-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英語). 
  48. ^ Jewish Encyclopedia, London 1906, s.v. Yemen.
  49. ^ Gerhard Heck, Manfred Wöbcke: Arabische Halbins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
  50. ^ Heiss, Johann. "Histori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Ṣaʿdah, a Yemeni Tow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for Arabian Studies, Vol. 17,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ieth Seminar for Arabian Studies held at London on 1st–4th July 1986): 63–80. 1987 (英語). 
  51. ^ 林慶春、楊魯萍(2009年),第205頁
  52. ^ Şa'dah. World Gazetteer. [2013-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英語). 
  53. ^ Airport Sadah Airport.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54. ^ SYE - Airport.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英語). 
  55. ^ 林慶春、楊魯萍(2009年),第192頁
  56. ^ 郭寶華(2004年),第188、202頁
  57. ^ 雒玉玲(2015年),第2頁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