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蔡永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永祥
圖自《人民畫報》
性別
出生1948年 (1948)
 中國安徽省合肥縣大蔡村(今屬肥東縣長臨河鎮四頂山社區)
逝世1966年10月10日(1966歲—10—10)(17—18歲)
 中國浙江省蕭山縣錢塘江大橋南口
國籍 中國
語言漢語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死後追認)
勳章獎章
  • 一等功獎章

蔡永祥(1948年—1966年10月10日),安徽肥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66年2月,蔡永祥參軍,守衛錢塘江大橋。1966年為保護錢塘江過橋列車安全而殉職。死後追認一等功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解放軍報》等媒體宣揚為英雄模範。[1][2]蔡永祥工作過的浙江杭州、他的家鄉安徽肥東都建有以他命名的紀念館及他的雕像。[3][4]

然而,根據黎汝清金敬邁等人回憶,他們被江青派去杭州寫蔡永祥的故事,因質疑故事情節之合理性,並未完成任務。[5][6]

生平

[編輯]

蔡永祥,1948年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大蔡村(在今肥東縣長臨河鎮)的一個貧民家庭。從幼年時期開始,蔡永祥就表現出認真學習的態度,經常提前到學校打掃衛生。他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熱心助人,以雷鋒為榜樣,經常幫助周圍的人,不怕辛苦,總是搶在前面。[4]

16歲時,蔡永祥被選為村民兵班長,帶領的民兵班表現出色,成為全大隊最優秀的班之一。[7]1966年2月,蔡永祥參軍,成為了守護錢塘江大橋的哨兵,[8]隸屬浙江省軍區三支隊三連。[9]剛開始,蔡永祥認為在大橋站崗不會有顯著成績,但後來部隊組織學習《為人民服務》和張思德的事跡,深深觸動了他,使他決心成為一名讓人民滿意的守橋戰士。[8]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樂於助人。他積極參與日常清潔工作,夏天時願意自己承受熱苦,將舒適讓給戰友。他節儉,省下的津貼用來買書送給大家,常幫助需要的人,甚至為了幫一位老大娘買票,自己步行長途回營。[8]

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冒雨守衛在聯莊村域錢塘江大橋南頭的哨位上。2時34分,由南昌開往北京的紅衛兵專列第764次列車駛向大橋。[3]在哨位上發現距離他40米的軌道上有一根大木頭,他不顧個人安危,衝向列車前將大木頭移開,確保了乘客、列車和錢塘江大橋的安全,但自己不幸犧牲。[8]

榮譽和紀念

[編輯]
1967年浙江省暨杭州市各界追悼蔡永祥同志大會

1966年10月30日,南京軍區作出《關於宣傳和學習蔡永祥同志的決定》,追認其為中共正式黨員,記一等功。隨後,總政治部發出通知,號召全軍和廣大民兵向蔡永祥學習。[2]

1966年,國家撥款在蔡永祥的家鄉——安徽省肥東縣建立「蔡永祥紀念館」,建築面積170平方米,門前有一座蔡永祥半身塑像。[10][4]

1968年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在錢塘江大橋旁落成

1968年10月28日,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在杭州落成,[11]位於錢塘江大橋西北側的月輪山上,並塑像紀念。[3]後改建為杭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2]依據杭州市人民政府網站,杭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蔡永祥烈士事跡陳列館)之職能,根據編辦文件規定不予公開。[13]

媒體報道

[編輯]

1966年10月31日,《解放軍報》從一版到二版發表了一篇重大報道,講述了杭州錢塘江大橋守橋連隊的衛士蔡永祥的英勇行為。報道稱,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在橋頭警衛時,發現橋南鐵路上有一根大木頭,意識到可能是敵對勢力的破壞行為。在一列載有紅衛兵的列車臨近時,他奮力移除了木頭,確保列車安全通過,但自己不幸犧牲。報紙隨後發表了題為《一心為公的共產主義戰士》的社論,讚揚蔡永祥的行為,並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持續報道他的事跡。[1]蔡永祥捨身取義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大江南北。一個學習英雄蔡永祥的活動迅速在全軍、全國廣泛展開。[2]同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國人民向蔡永祥學習。《解放軍報》從11月17日起到該年底止,先後發表了3篇向英雄蔡永祥學習的評論員文章。[2] 報紙還刊登了蔡永祥的日記和手跡。[1]

1983年10月,蔡永祥的弟弟蔡永紅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報》以《蔡永祥的弟弟蔡永紅光榮入伍》為題進行了報道。2014年04月02日,《解放軍報》報道指,蔡永紅在服役期間表現出色,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被表彰為「全軍優秀基層幹部」、武警部隊的「模範基層政工幹部」以及「浙江省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14]2022年10月,《解放軍報》報道指,蔡永祥生前連隊(武警浙江總隊杭州支隊執勤三中隊[15])通過體驗英雄哨、還原40米飛奔等方式以強化使命認知。[16]

爭議

[編輯]

1966年蔡永祥犧牲後,江青要求將蔡永祥的宣傳力度超過《歐陽海之歌》。[6]2005年,《歐陽海之歌》作者金敬邁接受《新快報》專訪時回憶,他被江青指派去浙江寫蔡永祥,但認為故事是假的,無法完成任務。他自稱在錢塘江大橋上站了一個月的崗,每十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過,燈火通明。按照所了解的情節,蔡永祥上崗之後15分鐘,一個階級敵人在鐵軌上放了一根棍子,企圖把火車顛覆,但金敬邁認為木棍不足以把火車顛覆,換了水泥之後也發現火車一壓就碎了。金敬邁請示總政治部主任蕭華後不再撰寫。[5]2015年,黎汝清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回憶,事件發生後,中央派出一個工作組到杭州,任務之一是整理蔡永祥的事跡。這個任務一開始交給金敬邁,金敬邁表示寫不出來,任務又交給黎汝清,並調了兩個人幫忙。黎汝清從蔡永祥的童年寫起,寫了27萬字,但入伍之後的內容沒有完成。問題在於,誰放的木頭始終沒有查明。材料整理完畢後,黎汝清向江青匯報。因為沒有破案,這個英雄事跡沒有落實。[6]

1968年5月19日,江青在北京接見張永生杜英信時,對蔡永祥的事跡表示懷疑,要求陳勵耘南萍組織調查。張永生回杭州後向南萍匯報。南萍、陳勵耘於1969年2月24日設立調查蔡永祥專案組,11月20日結束調查。[17]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盧弘. 军报在“文革”中是怎样塑造“英雄”的? (PDF). 往事. 2004-12-21, (6)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30). 
  2. ^ 2.0 2.1 2.2 2.3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313. ISBN 7-80122-381-0. 
  3. ^ 3.0 3.1 3.2 杭州高新區(濱江)地方志編研室;杭州高新區(濱江)檔案館 (編). 守桥烈士蔡永祥. 滨江精览 (PDF).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23: 74–75 [2024-01-30]. ISBN 978-7-5144-5758-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30). 
  4. ^ 4.0 4.1 4.2 一心为公,一生向党——研究生网络与计算党支部参观蔡永祥烈士纪念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2023-05-19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5. ^ 5.0 5.1 田炳信. 金敬迈:荒唐的红与黑. 新快報. 2005-04-15. 
  6. ^ 6.0 6.1 6.2 舒心. 黎汝清:一旦存疑 我必探求. 光明日報. 2015-12-31: 10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7. ^ 蔡永祥纪念馆. 中共合肥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05-04-27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8. ^ 8.0 8.1 8.2 8.3 钱塘江大桥的忠诚卫士——蔡永祥.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9. ^ 门诊党支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赴“蔡永祥纪念馆”“淮军昭忠祠”参观学习 .... 安徽省立醫院感染病院. 2022-05-24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10. ^ 浙江省中共黨史學會,浙江現代革命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編. 红色名人印迹.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2: 334–335. ISBN 978-7-5098-2496-2. 
  11. ^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在杭州建成. 人民日報. 1968-10-30. 
  12. ^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礼”红色地标. 杭州文明網. 2023-12-11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透過杭州網. 
  13. ^ 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14. ^ 齊明宇;顧朝清. 列车依然奔跑——烈士蔡永祥弟弟蔡永红的故事. 解放軍報. 2014-04-02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透過人民網. 
  15. ^ 黃暢;吳先德. 走进武警浙江总队杭州支队执勤三中队:寻找一面荣誉墙背后的故事. 解放軍報. 2020-12-21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16. ^ 周豪; 吳晨煜; 王成濱. 攥紧每一位战友的拳头. 解放軍報. [202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17. ^ 程超; 魏皓奔; 《浙江方志》編輯部. 浙江“文革”纪事 (1966.5—1976.10). 宋永毅; 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盤》編委會 (編). 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硏究服務中心. 2001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