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血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天中(三餐)人體血糖(紅色)和胰島素(藍色)濃度變化的理想曲線。而實線表示進食富含澱粉食品的情況,虛線表示進食富含蔗糖食品的情況。

血糖blood sugar,glycemia)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blood glucose),也是血糖濃度的簡稱。消化後的葡萄糖由小腸進入血液,並被運輸到機體中的各個細胞,是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

度量單位

[編輯]

國際標準單位是毫摩爾/升(mmol/L)。美國採用毫克/分升( mg/dL)。由於葡萄糖分子C6H12O6是180 g/mol,所以1 mmol/L葡萄糖約等於18 mg/dL。

血糖濃度

[編輯]

在人體中,血糖的濃度是被嚴格控制的,通常正常人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約在70~100毫克/分升(3.9~5.5mmol/L)左右[1][2][3],即血糖的恆定性。循環血液中正常的葡萄糖含量為3.3-7.05克(假設人體含血量為5升,相當於男子的平均含血量)。血糖濃度在進食一到兩個小時後升高,而在睡眠結束後降到最低。

血糖濃度失調會導致多種疾病。如持續血糖濃度過高的高血糖和過低的低血糖。而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持續性高血糖就會引發糖尿病,這也是與血糖濃度相關的最顯著的疾病;而低血糖則會出現頭暈、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休克等徵狀。

除了葡萄糖外,血液中實際上還含有一定量的果糖半乳糖,但只有葡萄糖的濃度水平可以作為代謝調節(通過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來調節)的信號。

人在極度緊張,恐懼,勞累的狀態下,會使腎上腺激素激增,阻止胰島素生成,從而影響血糖值。

有研究指出進食過快會影響血糖值,進食過快會使糖分吸收延時,還可能導致一次性大量糖分湧入血液中,當短時間內快速攝入大量碳水時,人體一下子來不及分泌太多胰島素來應對,就容易出現更高的血糖高峰,人體在短期內分泌大量胰島素,還會加重胰腺負擔,造成血糖較大波動,從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幾率,同時也影響食物營養成分的充分吸收。研究結果也顯示進食過快的人發展為糖尿病前期的風險遠遠高於一般人。[4]

調控

[編輯]

人每天都要攝入各類含糖或澱粉的食物,這些食物再經過消化系統後,被轉化為葡萄糖等單糖,並進入血液。但實際上,人體中血糖的濃度通常被控制在一個很窄的範圍內(800-1200毫克/升),只是在飯後一段時間內會暫時升高(1200毫克/升)。要如此精確地控制血糖濃度,保持體內平衡(在血糖濃度升高時,多餘的糖分會被轉化為糖原或脂肪儲存起來;而當血糖濃度降低時,存儲的糖原又會重新被轉化為葡萄糖來補充血糖),需要許多調控途徑,而激素調控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有兩種作用相反的激素能夠調節血糖濃度:

測量

[編輯]

血糖檢查是血液檢查的一種,可以通過全血、血清血漿樣品來測量其中的葡萄糖濃度。主要的檢查方法為化學法和酶法。化學法是利用葡萄糖在反應中的非特異還原性質,加入顯色指示劑,通過顏色的變化來確定其濃度。但血液中也含有其他還原性物質,如尿素(特別是尿毒症病人的血液)等,因此化學法的誤差為50-150毫克/升。由於與葡萄糖有很高的結合特異性,因此酶法沒有這一問題。其中常用的酶為葡萄糖氧化酶己糖激酶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濃度是通用的體內葡萄糖平衡的指示,標準值為700-1100毫克/升(70-110 mg/dl)。檢測值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與疾病相關。LOINC術語標準對於血清/血漿空腹血糖檢測項目的定義和編碼請參見這裡

正常血糖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餐前每分升80至99毫克糖和餐後80至140毫克/分升是正常的。美國糖尿病協會表示,大多數未懷孕的糖尿病成年人在餐前應服用80至130毫克/分升,在餐後1-2小時應少於180毫克/分升。 飯前和飯後血糖水平的這些變化反映了人體吸收和儲存葡萄糖的方式。進食後,您的身體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較小的部分,包括葡萄糖,小腸可以吸收。

日本醫學界的研究認為空腹血糖值為100–109mg/dL(5.6–6.1 mmol/L)的患者被歸類為正常類別中的「正常高值」類別,儘管「正常高值」被歸類為正常類別中,但因其血糖水平高於正常類別,處於「正常高值」類別內的患者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即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應低於100毫克/分升(5.6毫摩爾/升),若高於100毫克/分升(5.6毫摩爾/升)則為糖尿病前期患者。[5]

相關疾病

[編輯]
非正常血糖濃度與相關疾病
持續性高血糖 暫時性高血糖 持續性低血糖 暫時性低血糖
糖尿病 嗜鉻細胞瘤 胰島素瘤 急性酒精中毒
庫興氏症候群(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嚴重肝病 阿狄森氏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藥物(水楊酸鹽、抗結核藥)副作用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急性應激反應 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 嚴重肝病
肢端肥大症 休克 半乳糖血症 多種糖原累積症
肥胖症 癲癇 腫瘤產生的異位胰島素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

與心理學的聯繫

[編輯]

血糖是很多心理過程的重要因素。耗意志力的行為會降低血糖濃度,而較低的血糖濃度可以預測被試者在需要意志力的任務上表現更差;同時,飲用葡糖糖溶液等將補充血糖,提高任務表現。[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avidson NK, Moreland P. Living with diabetes blog. Mayo Clinic. 26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May 2013). 
  2. ^ Schuster D. What Does 'Post-Meal (Or Post-Prandial) Blood Sugar' Mean And What Does It Tell You?. Ohio State University. 14 August 2008 [2024-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3. ^ Indicator Metadata Registry Details. www.who.int.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英語). Converted 100 mg/dL to approximately 5.5 mmol/L using the conversion factor 18.02 g/mol, rather than the 5.6 mmol/L value stated by the WHO. 
  4. ^ Fujii, Hideyuki; Funakoshi, Shunsuke; Maeda, Toshiki; Satoh, Atsushi; Kawazoe, Miki; Ishida, Shintaro; Yoshimura, Chikara; Yokota, Soichiro; Tada, Kazuhiro; Takahashi, Koji; Ito, Kenji; Yasuno, Tetsuhiko; Okutsu, Shota; Mukoubara, Shigeaki; Nakashima, Hitoshi; Nabeshima, Shigeki; Kondo, Seiji; Fujita, Masaki; Masutani, Kosuke; Arima, Hisatomi; Kawanami, Daiji. Eating Speed and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a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ISSA-CKD.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 10 (9): 1949 [2024-07-06]. ISSN 0140-6736. PMC 8125533可免費查閱. PMID 34062802. doi:10.3390/jcm100919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 
  5. ^ Haneda, Masakazu; Noda, Mitsuhiko; Origasa, Hideki; Noto, Hiroshi; Yabe, Daisuke; Fujita, Yukihiro; Goto, Atsushi; Kondo, Tatsuya; Araki, Eiichi. Japanes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betes 2016.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May 2018, 9 (3): 657–697 [2024-07-05]. ISSN 0140-6736. PMC 5934251可免費查閱. PMID 29582574. doi:10.1111/jdi.12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6. ^ Gailliot, Matthew T.; Baumeister, Roy F.; DeWall, C. Nathan; Maner, Jon K.; Plant, E. Ashby; Tice, Dianne M.; Brewer, Lauren E.; Schmeichel, Brandon J.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2 (2): 325–336. ISSN 1939-1315. doi:10.1037/0022-3514.92.2.325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