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解放大橋 (福州)

座標26°3′0.4″N 119°18′30.6″E / 26.050111°N 119.308500°E / 26.050111; 119.3085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解放大橋
2009年10月重修後的解放大橋
座標26°3′0.4″N 119°18′30.6″E / 26.050111°N 119.308500°E / 26.050111; 119.308500
跨越閩江
地點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上游橋梁三縣洲大橋
下游橋梁閩江大橋
地圖
地圖

福州解放大橋閩東語解放大橋平話字Gāi-huóng-dâi-giò)(民間又稱作「一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跨越閩江,連接台江倉山兩區。福州解放大橋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屬於罕見的橋聯橋、橋上橋的獨特風格,為閩江福州段最古老的一座石橋。

歷史

[編輯]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萬壽寺旁,用120隻木船,架設南北2座浮橋[1],每船皆用粗大藤纜分別緊固於江中所立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厚木板,寬一丈一尺,兩邊設扶欄,並在南、北、中建3個亭子,供行人憩息。建橋工程歷時一年,於紹聖六年(1094年)10月完工,命名萬壽橋。陸游過此橋,留下《渡浮橋望南台》-詩:「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船橫系大江心」。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並發起募捐將浮橋改為石墩橋[2]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石墩橋建成。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萬壽寺王法助得到元成宗鐵木耳的嘉許,募集了數百萬貫資金,奉旨把萬壽橋改建成簡支石樑石板橋[3]。大橋前後建造共花了19年時間,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才竣工[4],橋長391米,寬4.5米,共87孔。後人為紀念王法助的功績,便把這條大橋命名為萬壽橋。[5]萬壽橋建成後,又在南面建成木石混合結構9孔的「江南橋」,亦稱「倉前橋」,長135米。清乾隆年間,江南橋被水沖毀,也改建為全石橋。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適應開通汽車的需要,將萬壽和江南兩橋改為公路橋,在原有橋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橋欄均採用鋼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建。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了紀念人民解放軍衝過此橋,追擊南逃國軍部隊,將此橋改名為「解放大橋」[6]。1970年,解放大橋採取橋上架橋的形式,加高4米、加寬橋面2米。

1994年,因閩江洪水的衝擊,解放大橋橋墩崩離原位,停止使用;1995年開始重建;1996年9月29日竣工。新橋為現代雙曲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聯拱橋,總長565米,寬12米,設置四組桔紅色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承橋身的負荷。中洲島以南部分長100米,中洲島旱橋141米,中洲島以北長324米。

2009年6月,解放大橋開始封閉施工,更換104根吊杆,將原先的橘紅色弧形鋼管漆成灰白色。

參考資料及注釋

[編輯]
  1. ^ 以江中楞岩洲為中點,南橋用船100隻,共長2500尺;北橋用船20隻,共長500尺。
  2. ^ 只用石條疊砌,立於水中,左右無護欄,俗稱"跳墩橋"。
  3. ^ 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圍打好木墩,然後在木墩裡面推石頭,再在石頭的基礎上砌橋墩,橋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間疊架兩根1米見方,長9米,重逾40噸的大石樑,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橫鋪。橋上的石欄杆上雕刻着許多各種形態的石獅,橋頭和橋尾還建有亭子,供人休息。
  4. ^ 一、后洲水域. 台江區志. 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8-08-20]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5. ^ 這也是元代福建最浩大的建築工程。
  6. ^ 福州解放60周年 福州解放大橋的前世今生[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