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鐵甲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80年代的「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
概況
建造者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
使用者  奧匈帝國海軍
前級 馬克斯皇帝級
次級 「利薩」號英語SMS Lissa[a]
建造期 1863–1866年
服役期 1866–1898年
完成數 2
報廢數 2
技術數據
排水量 5,130長噸(5,210公噸)
全長 83.75公尺(274英尺9英寸) oa
全寬 15.96公尺(52英尺4英寸)
吃水 7.14公尺(23英尺5英寸)
動力輸出 2,925匹指示馬力(2,181千瓦特)
動力來源 1台單脹蒸汽機
速度 12.54(23.22公里每小時;14.43英里每小時)
船員 511名
武器裝備
  • 16門48磅炮
  • 4門8磅炮
  • 2門3磅炮
裝甲
  • 炮座:123公釐(5英寸)
  • 艦首、艦尾:87公釐(3.4英寸)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鐵甲艦(德語:Erzherzog Ferdinand Max-klasse[b]由兩艘艦隻組成,分別是「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c]「哈布斯堡」號英語SMS Habsburg (1865)[d]。這兩艘艦於19世紀60年代的軍艦是奧地利帝國建造的最後一批船旁列炮鐵甲艦[e],也是在1866年的利薩海戰爆發前建造的最後一批奧地利軍艦。七周戰爭的爆發阻止了克虜伯新式後膛炮英語Breechloader[f]的交付,迫使奧地利海軍使用由16門舊式48磅前膛裝彈炮組成的炮組來武裝艦隻。

兩艦在1866年戰爭爆發後匆忙入役並在7月參加了利薩海戰。在這場戰鬥中,「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被作為指揮官威廉·馮·特格特霍夫[g]旗艦,並在混戰中撞沉了意大利鐵甲艦 「意大利國王」號[h]。這一戰果證明了撞擊戰術在鐵甲艦時代的有效性。戰後,由於奧地利帝國成為了奧匈帝國,海軍軍費預算被削減,使得本級兩艦被閒置,在剩下的服役生涯中也沒有參與重大的活動。1886年,兩艦被改裝用於次要任務,「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和「哈布斯堡」號分別成為供應艦英語Ship's tender[i]警備艦英語Guard ship[j]。「哈布斯堡」號在1898年被當作廢品出售,但是「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一直到1916年才被拆解。

設計[編輯]

隨着1859年法國「光榮」號鐵甲艦[k]下水,奧地利也開始了一項大型的鐵甲艦建造計劃。該計劃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兄弟,海軍司令費迪南·馬克西米連大公[l]指揮,始於1861年兩艘德拉赫級鐵甲艦[15]。在德拉赫級兩艦和馬克斯皇帝級三艦開建後,海軍造艦總監約瑟·馮·洛馬柯英語Josef von Romako[m]又以奧地利海軍著名指揮官之名設計了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方案[17][18]。這兩艘艦隻明顯大於德拉赫級和馬克斯皇帝級。原定計劃裝載32門48磅前膛裝彈炮,然而在建造過程中,海軍決定改裝由克虜伯製造的新式後膛裝彈炮。但是1866年爆發的七周戰爭迫使奧匈帝國海軍匆忙安裝了原定48磅炮中的16門上艦,也沒有安裝帆具[18][19][20]

常規特性及輪機[編輯]

19世紀80年代「哈布斯堡」號現代化改裝之後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與法國的「光榮」號有着相似的外觀。本艦級垂標間距為79.97公尺(262英尺4英寸),全長83.75米(274英尺9英寸),舷寬15.96米(52英尺4英寸),平均吃水7.14米(23英尺5英寸),排水量達到5,130長噸(5,210公噸)。艦體為木質結構並以123公釐(5英寸)厚熟鐵包覆炮座部位,艦首和艦尾則減少到87公釐(3.4英寸)。一般艦上配備有511名軍官和士兵。[18]

本艦級的推進系統由一台阜姆士他路免圖廠英語Stabilimento Tecnico[n]生產的單脹雙缸水平放置蒸汽機驅動單螺旋槳。艦載的燃煤鍋爐的數量和類型沒有留下記載,鍋爐廢氣集中從一根位於艦體中部的煙囪中排出。發動機的額定在2,925匹指示馬力(2,181千瓦特)的設計功率下速度為12.54(23.22公里每小時;14.43英里每小時)。艦載燃煤儲量達330 long ton(340 t)。雖然可以使用蒸汽機動力,本級艦依然是裝備有三根桅杆的混合動力縱帆船。但由於完工時較為匆忙,索具直到1867年才被安裝上艦。[18][19]

武裝[編輯]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級屬於船旁列炮鐵甲艦,主炮組為16門48磅前膛炮。這些炮組都是和早期風帆戰列艦一樣的傳統的舷側[o]安裝炮。此外還有一些小型火炮,包括四門8磅炮和兩門3磅炮。在整個服役生涯中,艦載武裝被更換過多次。1869年,艦上的老式前膛炮被14門8英寸(203公釐)克虜伯炮所取代。1874年,兩艦又被換裝為14門7英寸(180公釐)前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四門輕炮。1882年炮組又被更新,新增4門9公分(3.5英寸)後膛炮、兩門7公分(2.8英寸)後膛炮、一組47公釐(1.9英寸)速射炮以及3門25公釐(0.98英寸)自動加農炮。[18]

艦隻[編輯]

艦名 建造者 開建 下水 完工
「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英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
(德語: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的里雅斯特港第里雅斯特技術工廠[18] 1863年5月6日[18] 1865年5月24日[2] 1866年7月[18]
「哈布斯堡」號英語SMS Habsburg (1865)
(德語:SMS Habsburg
1863年6月[18] 1865年6月26日[2]

服役記錄[編輯]

被「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撞擊後,開始傾斜的「意大利國王」號

1866年6月七周戰爭爆發時,這兩艦都還在建造中。為此造船廠的工人們加速完成了這兩艦的建造。為此,艦上使用的是老式的前膛炮,而不是克虜伯式後膛裝載炮。在海軍少將的威廉·馮·特格特霍夫麾下,「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曾是奧地利艦隊的旗艦。兩艦都參加了1866年7月的利薩海戰,在戰鬥中,「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以撞角撞沉了意大利鐵甲艦「意大利國王」號。這一戰果被證明是交戰的轉折點,從而迫使意大利指揮官海軍上將卡洛·佩利翁·德·佩爾薩諾英語Carlo Pellion di Persano[p]選擇撤退。然而,「哈布斯堡」在戰鬥中並沒有取得重大戰果。兩艦都沒有在戰鬥中受到重大損害,而在戰鬥結束後又被派駐在亞得里亞海域巡邏,以防意大利艦隊可能的行動[24]。戰爭結束後,這些兩艦被解除武裝並擱置起來。[25]

在接下來的20年裡,兩艦一直在奧匈帝國艦隊中。由於匈牙利對海軍事務不感興趣,導致海軍預算大幅度減少,因此這些艦隻的服役生涯平淡無奇[26][27]。1870年,「哈布斯堡」號被用於武力威懾,以試圖阻止在羅馬的守護者法國卻被普法戰爭分散了注意力時,試圖不顧一切地占領羅馬意大利[28]。在1874年和1882年,兩艦分別被用更新的艦炮重新武裝。而到了1886年,這兩艦都被改裝成了執行次要任務的艦艇。1889年至1908年,「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成為射擊訓練學校的供應艦,而「哈布斯堡」號則一直在普拉擔任警備艦和軍營船,直到1898年,被從海軍序列中被除籍並作為廢品出售。「費迪南·馬克斯大公」號一直留在庫存中,直到1916年被廢棄並拆解。[18]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3.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斐迪南·馬克斯大公」號[3]或者「埃爾澤左格·弗里德里克·馬科斯」號[4]
  4.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
  5.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5],另有來源譯作「舷側列炮式鐵甲艦」[6]
  6. ^ 譯名參考自《漢英口譯詞典》[7]
  7. ^ 譯名參考自《戰艦圖文史 第3冊 從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8],另有來源譯作「威廉·馮·特蓋特霍夫」[9]
  8.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
  9. ^ 譯名參考自《船舶名詞術語  第1冊》[11]
  10.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12]
  11. ^ 譯名參考自《海戰論》[13]
  12. ^ 譯名參考自《船艦》[14]
  13. ^ 譯名參考自《船艦》[16]
  14. ^ 譯名參考自《民國外債檔案史料 - 第 3 卷》[21]
  15. ^ 譯名參考自《船舶結構與設備》[22]
  16. ^ 譯名參考自《歐洲外交史 1815-1914》[23]

引文[編輯]

  1. ^ 張恩東 2018,第255頁.
  2. ^ 2.0 2.1 2.2 2.3 2.4 張恩東 2018,第254頁.
  3. ^ 張黎源 2020,第165頁.
  4. ^ 郭威 2007,第245頁.
  5. ^ 陳悅 2015,第234頁.
  6. ^ 李昊 2020,第15頁.
  7. ^ 梅德明 2012,第716頁
  8. ^ 朱鴻飛 2016,第58頁.
  9.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65頁.
  10. ^ 張恩東 2018,第233頁.
  11.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1979,第9頁
  12. ^ 徐鍾 2006,第813頁
  13. ^ 劉萌 2020,第105頁.
  14. ^ 郭威 2007,第279頁.
  15. ^ Pawlik,第6頁.
  16. ^ 郭威 2007,第246頁.
  17. ^ Sondhaus,第6–7頁.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Sieche & Bilzer,第268頁.
  19. ^ 19.0 19.1 Scheltema de Heere,第19頁.
  20. ^ Wilson,第226頁.
  21. ^ 財政科學研究所 1989,第531頁.
  22. ^ 崔剛 2009,第31頁
  23. ^ 毛紅梅 2020,第598頁.
  24. ^ Wilson,第226–227, 236–241, 245頁.
  25. ^ Sondhaus,第1–3, 8頁.
  26. ^ Sieche & Bilzer,第267頁.
  27. ^ Sondhaus,第40–41頁.
  28. ^ Sondhaus,第15頁.

參考書目[編輯]

  • Pawlik, Georg. Des Kaisers Schwimmende Festungen: die Kasemattschiffe Österreich-Ungarns [The Kaiser's Floating Fortresses: The Casemate Ships of Austria-Hungary]. Vienna: Neuer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3. ISBN 978-3-7083-0045-0. 
  • Sieche, Erwin & Bilzer, Ferdinand.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需要免費註冊.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66–283. ISBN 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OCLC 1111061.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指文海洋文庫. 李昊(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托尼·吉本斯(Tony Gibbons). 船舰. 走進博物館. 郭威 主譯.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01. ISBN 7-5439-3042-0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約翰·基根. 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 劉萌 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10. ISBN 978-7-5594-4952-8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伯特·巴爾曼·莫厄特. 欧洲外交史 1815-1914. 華文全球史. 毛紅梅(譯).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ISBN 978-7-5075-5262-1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船舶名詞術語》編訂組 (編). 船舶名词术语 第1册.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9-12. CSBN 17034·36 (中文(中國大陸)). 
  • 陳悅. 巡洋舰. 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 第1版.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11. ISBN 978-7-5458-1154-4. OCLC 93204589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 張黎源. 泰恩河上的黄龙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5. ISBN 978-7-108-06822-4 (中文(中國大陸)). 
  • 崔剛; 李志玉; 趙亞冰 (編). 船舶结构与设备.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9-12. ISBN 978-7-5632-2401-2 (中文(中國大陸)). 
  • 梅德明 (編). 汉英口译词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10. ISBN 978-7-107-25256-3 (中文(中國大陸)). 
  • 徐鍾. 简明英汉辞典.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08. ISBN 7-80198-534-6 (中文(中國大陸)). 
  • 民國外債檔案史料; 財政科學研究所. 民国外债档案史料, 第 3 卷. 檔案出版社. 1989. ISBN 9787800192005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編輯]

  • Scheltema de Heere, R. F. Fisher, Edward C. , 編. Austro-Hungarian Battle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Naval Records Club, Inc.). 1973, X (1): 11–97. ISSN 00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