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越庫配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越庫配送(英語:Cross-docking)是一種將貨物從製造商直接運送到終端客戶處卸貨的配送方式,貨物在配送途中很少甚至不用存儲,將發往不同目的地的貨物進行分類,或者將源自不同產地的貨物合併到裝載到運輸車輛(或者裝載到集裝箱中)來配送至相同或相近目的地。

越庫配送中心則是具有有限存儲空間的中轉倉庫,通常有入站口和出站口兩個站台,讓卡車進行卸貨和裝貨。[1]

零擔運輸行業,越庫配送是可將貨物從一輛運輸車輛直接轉移到另一輛運輸車輛上,只需要很少或沒有倉儲。在零售行業中,越庫配送可以使用中轉區對入庫物料進行分類、整合、並直到發貨前對其進行存儲。

歷史[編輯]

1930年代美國卡車運輸業開創了越庫配送的先例,並且自那以後一直在零擔作業中持續使用。美國軍方在50年代開始使用越庫配送。沃爾瑪於80年代後期開始在零售部門使用越庫配送。

截至2014年,幾乎一半的美國倉庫都是越庫配送倉庫。[2]

零售越庫配送的優勢[編輯]

  • 簡化從原產地到銷售點的供應鏈[3]
  • 通過減少庫存處理來降低勞動力成本[4]
  • 通過減少存儲時間來減小或消除安全庫存,來降低庫存持有成本[1]
  • 縮短產品到達經銷商和客戶所需的時間[3]
  • 減少或消除倉儲成本
  • 增加可用的零售貨櫃
  • 降低庫存處理風險
  • 倉庫無需大型區域
  • 更容易檢查產品質量

越庫配送的風險[編輯]

  • 供應商數量少[2]
  • 供應鏈更易受干擾[2]
  • 可用庫存降低[2]
  • 需要足夠的運輸車隊來運營
  • 需要使用在電腦運行處理的物流系統
  • 過多的貨運處理可能導致的產品損壞
  • 過多的移動和運輸所產生的額外人工成本
  • 拆分大於托盤數量的貨物時,易導致重複交付或丟失貨物

越庫配送的類型[編輯]

  • 滿托盤裝載操作[5]
  • 滿箱訂單拼合[5]
  • 混合越庫配送[5]
  • 機會型CDL物流[5][6]
  • 卡車與鐵路運輸配貨[5]
  • 短期儲存[5]

應用典型[編輯]

  • 中心發散式:貨物被運輸到中間位置,然後被分類運送到不同的目的地
  • 合併式:將各種較小的貨物合併為一個較大的貨物以節省運輸
  • 分撥式:大件貨物(例如由貨運火車裝載的貨物)被分解成更小的批次以便於交付

零售越庫配送示例:沃爾瑪使用越庫配送能夠有效將其物流配送量來轉化成其核心戰略競爭力。

  • 沃爾瑪經營着由自己的卡車團隊驅動的大規模配送中心的衛星網絡
  • 沃爾瑪的衛星網絡將銷售點 (POS)可將數據直接發送給多達4,000家供應商。
  • 所有收銀機都可直接連接到衛星系統,將銷售信息發送到沃爾瑪的總部和配送中心。

影響零售業運用越庫配送因素[編輯]

  • 越庫配送依賴於供應商、配送中心和所有銷售點之間不間斷地溝通
  • 客戶和供應商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當一個企業客戶擁有多個分支機構或者配送點時
  • 所運輸商品的運費
  • 庫存在途運輸成本
  • 所裝載貨物的複雜程度
  • 庫存處理方法(例如如何搬運,包裝等等)
  • 供應商和運輸公司之間的物流軟件的集成程度
  • 如何追蹤運輸中的庫存

適用于越庫配送的產品[編輯]

  • 易腐壞的商品 - 這些商品容易腐壞,如農產品,需要即時運輸。其他採用後進先出庫存管理方式的產品也可採用越庫配送。[7]
  • 基本生活用品——像服裝等基本生活用品需求量大,儲存時間短。涉及這些類型產品的企業可以採用越庫配送降低存儲成本。
  • 促銷品——越庫配送適用於想要清倉銷售電商平台。

越庫配送倉庫設計[編輯]

越庫配送倉庫一般設計成細長的矩形。目的是將入站出戰口數量最大化,同時使倉庫面積最小。Bartholdi, John J 與 Gue, Kevin R (2004) 證明,這種形狀非常適合於小於150道門的倉庫。對於有150-200道門的倉庫,T形更划算。還有,對於擁有超過200道門的倉庫,最划算的形狀是X型。[8]

  1. ^ 1.0 1.1 Sehgal, Vivek.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integrating best-in-class processes. Hoboken, N.J.: Wiley. 2009. ISBN 978-1-119-19834-5. OCLC 428439918. 
  2. ^ 2.0 2.1 2.2 2.3 Moody, K. (2019). Labour and the contradictory logic of logistics. Work Organisation, Labour & Globalisation, 13(1), 79-95. doi:10.13169/workorgalaboglob.13.1.0079
  3. ^ 3.0 3.1 Puckett, Sean M.; Hensher, David A.; Battellino, Helen. The Adjustment of Supply Chains to New States: 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Decision Relationships with Reference to Congestion Char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Economia dei Trasporti. 2006, 33 (3): 313–339 [2023-05-22]. JSTOR 42747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4. ^ Sehgal, Vivek.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integrating best-in-class processes. Hoboken, N.J.: Wiley. 2009. ISBN 978-1-119-19834-5. OCLC 428439918. 
  5. ^ 5.0 5.1 5.2 5.3 5.4 5.5 Ray, Kulwiec. Crossdocking as a Supply Chain Strategy (PDF). 2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2-07). 
  6. ^ CDL物流 - MBA智库百科. wiki.mbalib.com. [202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4). 
  7. ^ Effective Warehousing for Inbound and Outbound Operations - SIPMM Publications. SIPMM Publications. 2020-10-04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美國英語). 
  8. ^ Bartholdi, John J.; Gue, Kevin R. The Best Shape for a Crossdock. Transportation Science. May 2004, 38 (2): 235–244. doi:10.1287/trsc.103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