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郭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郭均(540年—594年),伯平,西魏、北周、隋朝將官。

生平[編輯]

隋朝建立前[編輯]

祖籍太原祁縣,後遷居馮翊。父親郭法祖效力西魏,封爵固安縣開國男,郭均為世子。郭均童年時就有好名聲,十三歲作為功臣子獲選進入東觀研習歷史典籍,可能師從於博士樊深。因學習成績好,補宮門中士。武成元年(559年),襲父爵,食邑二百戶。保定四年(564年),授帥都督,不久遷大都督。天和四年(569年),食邑增封到共計六百戶。五年(570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建德三年(574年),轉駕部。六年(577年),授軍正中大夫。宣政元年(578年),授幽州總管府長史。在尉遲迥之亂中,郭均追隨幽州總管於翼,支持中央權臣大丞相楊堅,鎮壓亂軍,抵禦突厥。不久進位為使持節、上儀同、大將軍

效力隋朝[編輯]

楊堅建立隋朝後,開皇元年(581年),轉郭均為太僕,進爵為,食邑增加到共計七百戶。不久進位上柱國、行軍元帥元景山府長史,隨其討伐南朝陳高熲攻陳之戰),作為鎮將或防主出鎮魯山。二年(582年),授上柱國、行軍總管河間王楊弘府長史,出鎮合川為鎮將。同年,授河間王司馬,隨楊弘越過賀蘭山,擊敗突厥。同年,授左武衛、驃騎大將軍。四年(584年),領開漕渠總監。六年(586年),兼鴻臚卿。七年(587年),轉兵部尚書。九年(589年),授使持節、淅州諸軍事淅州刺史。在職清儉,官民感念。十二年(592年),再被征為兵部尚書。十年(594年),出鎮會稽。同年,因病在公館去世。十五年(595年)正月十四日,歸葬於長安高陽原。

《隋書》《北史》對郭均的記載都很少,僅稱其明悟有幹略,曾任兵部尚書,顯名於當世,但事跡缺失無法詳說。後來出土了《大隋故上儀同兵部尚書淅州刺史固安公郭使君墓志銘》,郭均的生平才得以還原。

家庭[編輯]

  • 祖父:北魏儀同三司 、東萊太守郭琛
  • 父:東魏都督郭法祖,河橋之戰後投靠西魏,為酒泉太守、固安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 世子:郭文舉

墓誌[編輯]

2009年入藏大唐西市博物館

大隋故上儀同兵部尚書淅州刺史固安公郭使君墓誌銘

公諱均,字伯平,太原祁人也。褰帷作牧,著信童兒,祚土開家,推財兄弟。豈止大夫扣馬,陰識晉軍之謀;車騎乘城,遙探蜀相之策。祖琛,儀同三司,東萊太守。父法祖,少仕魏朝,仍爲都督。屬天厭魏德,權臣用命,公早鑒興廢,懼染亂階。因河橋之戰,歸身魏國。太祖以公勳勇昭著,賞誓山河,乃封固安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尋爲酒泉太守,威恩普洽,憓政傍宣。方當播此徽猷,剋昌茂績,樹年不永,奄爾薨徂。公即酒泉府君之世子也。始在齠年,便標令譽,太祖建學東觀,妙簡生徒。以公勳賢之胤,當時秀穎,年甫十三,即膺茲選。乃研精史籍,鋭思典墳,同仲舒之下帷,笑宰予之晝寢。遂能聞一知十,無愧往賢;五行俱下,實超時輩。既以學優,仍補宮門中士。昔孫弘高第,止得爲郎;晁錯文學,纔沾掌故。以今方古,余無愧焉。武成元年襲爵固安縣男,食邑二百戶。保定四年授帥都督,尋遷大都督。天和四年,增封四百戶,合前六百戶。五年,詔以公稟性溫雅,幹用明濟,宜加九命,允茲器實,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袞服既加,戎章是飾。在官逾重,於心日卑。建德三年,仍轉駕部。六年,授軍正中大夫。撫下以恩,御衆惟整。子文治兵在楚,終朝不戮一人;亞夫細柳屯營,但識將軍之令。宣政元年,授幽州總管府長史,既屬時遷鍾鼎,世變謳哥,在我大隋,實膺寶歷。而尉迥不識天命,構此亂階,驅扇市人,稱兵東服。公早知逆順,深鑒安危,乃與總管任國公隨機抗禦,南征孽寇,北捍匈奴,邊境輯寧,妖氛剋殄。尋進使持節,上儀同大將軍。開皇元年,仍轉太僕。其年進爵爲公,增邑合前七百戶。既職居掌轡,滕公豈得獨榮;瑞執桓珪,昭陽寧專其寵。尋轉上柱國,行軍元帥宋安公府長史,南鎮魯山,境外無虞,邊民式靜,爭桑息訟,贈藥興仁。二年,授上柱國,行軍總管,河間王府長史,鎮合川。其年又授河間王司馬,度賀蘭山。虜衆畏威,一皆奔散。龐雄之佐車騎,匈奴氣降;王郁之副中郎,單于望拜。其年授左武衛驃騎大將軍。四年,領開漕渠總監,同當時之發卒,三月即成;異伯表之興功,三年始就。何必史起鄴令,能傳瀉鹵之謡;兒寬內史,方著泰禾之詠。六年,兼鴻臚卿。七年,轉兵部尚書。九年,授使持節淅州諸軍事,淅州刺史。入參八柄,出總六條。既曰股肱,良稱喉舌。在職清儉,民吏懷思。州府所營,纖豪不犯。豈直裴潛作牧,獨掛胡牀;李珣刺舉,纔留小麥。十二年,又徵爲兵部尚書。十四年,出鎮會稽。其年染疾,薨於公館。春秋五十有五。十五年正月十四日,歸葬於長安之高陽原。公早識龍顏,成茲鴻漸,似彭祖之共硯,類盧綰之同鄉。位實隆私,侯非恩澤,當官正色,在位直言。辭韻清遠,機神賞要,博聞強記,容止有儀。在公夙著恪勤,識用咸稱明敏。與善無驗,嗚呼哀哉!世子文舉,弟兄友睦。庭訓早奉,聞禮聞詩;令望夙彰,如珪如璧。居喪頓毀,幾於滅性。吳隱之哭,實感鄰人;王褒之涕,全枯壟樹。乃爲銘曰:

后稷之冑,公劉之裔。濔濔河源,綿綿瓜瓞。汎彼仙舟,享茲金穴。棄子稱孝,捐甥顯節。誕茲英秀,嗣彼嘉聲。如珪無玷,若水能平。宮商有調,喜慍無情。閉戶興目,臨池著名。爰自庠序,式登廊廟。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珪組陸離,軒旗照耀。燮彼陰陽,和茲鼎調。既曰舟檝,實稱文武。乍參禁衛,時膺刺舉。度界飛螟,隨車甘雨。顯允君子,冀永嘉祥。唯德不嗣,遘此膏肓。嗚呼已矣,殲我貞良。階庭寂漠,賓從蒼茫。輴車啟翿,龍轜轉轂。路曲昆池,□斜御宿。鐸韻哥哀,松深響哭。塵起素車,風生丹旐。樹密煙濃,山幽人少。徽音永播,佳城□曉。

參考[編輯]

  • 《北史》卷六十三
  • 《隋書》卷四十六
  • 周曉薇《史傳「事行闕落」與墓銘「徽音永播」省略——<劉仁恩墓誌>與<郭均墓誌>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