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
錢學森 |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 |
任期 1987年4月8日—1998年3月14日 | |
主席 | 鄧穎超 → 李先念 → 李瑞環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中國杭州 | 1911年12月11日
逝世 | 2009年10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97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國(曾於1949年歸化美國國籍,後取消)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配偶 | 蔣英 |
兒女 | 子:錢永剛 女:錢永真 |
居住地 | 上海→北京→上海→麻省劍橋→加州帕薩迪納(期間派赴德國)→華盛頓→麻省劍橋→加州帕薩迪納→北京 |
母校 | 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1939年) 麻省理工學院理學碩士(1936年) |
知名於 | 噴射推進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中國航天計劃之父」 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
獲獎 | |
簽名 | |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2],生於杭州,中國空氣動力學家和系統科學家,工程控制論創始人之一,美國空軍原上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級文職幹部、一級英雄模範,中國科學院院士暨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彈一星」工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中美兩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計劃都做出過重大貢獻[3][4],1991年被中國政府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被中國政府評為「兩彈一星元勛」[5][6]。與錢偉長、錢三強並稱為「三錢」。
錢學森1935年以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公費赴美進修,1936年起師從西奧多·馮·卡門;1945年被派赴德調查納粹德國火箭科技;1955年以朝鮮戰爭空戰中被俘的多名美軍飛行員交換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是加州理工噴氣推進實驗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長期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此外,錢學森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位列國家級副職黨和國家領導人,更是中國最神秘單位749部隊的創始人。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7],出身於吳越錢氏家族,是五代吳越國國王錢鏐的第33代孫[8]。1914年,父親錢家治到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隨父遷居北京宣武門外。
1918年入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1921年轉入北京高等師範學院第一附小。1923年入學北京高等師範學院附中(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29年秋,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鐵路門,攻讀蒸汽機車工程。1930年,錢學森被診斷染上傷寒,休學一年,在杭州養病,接受中醫與氣功治療,並且因此對中醫和氣功產生濃厚的興趣。[9]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8月,赴國立中央大學參加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考試。10月成為20名留美公費生之一。
1935年,在清華大學導師空氣動力學教授王士倬指導下到南京的航空工廠和南昌的航空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地考察,決定未來留美的學習方向。王士倬原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議錢學森入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在學期間亦在當地民間企業Esleeve協助研究蒸氣收縮爐,為之後的導彈、空氣動力學研究種下根基。
赴美留學工作
[編輯]1935年9月,錢學森等20名庚款留美公費生,從上海搭乘傑克遜總統號輪船,赴美國西雅圖。
1936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理學碩士學位[10]。取得學位後至加州理工學院求見空氣動力學權威西奧多·馮·卡門教授,徵求進修意見。馮·卡門建議錢學森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進修。同年秋,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院,師從馮·卡門。
1938年至1941年間,錢學森和馮·卡門多次合作,發表重要論文《可壓縮流體的邊界層》[11]、《球面殼在外壓下的屈曲》[12]。
1939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學和數學哲學博士學位[10]。8月,發表重要論文《可壓縮流體的二維亞音速流》[13]闡明壓力修正公式,後被學界稱為錢-卡門公式(Kármán–Tsien equation)。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製組,研究火箭固體燃料、結構屈曲等課題[14]。
1940年,參與風洞研製;發表論文《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15]。1943年,發表論文《論風洞的匯聚風斗之設計》[16]
1943年秋起,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1943年,美軍情報部門探知德軍正在德國境內建立大規模的火箭發射基地,火速撥款成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縮寫為JPL),下設彈道、材料、噴氣、結構四組。錢學森任噴氣研究組組長,成為世界知名的火箭噴氣推進專家。
1944年美國國防部聘馮·卡門為美國陸軍航空軍顧問,草擬未來20年美國太空研究的藍圖。馮·卡門特約錢學森到華盛頓參加他領導的美國戰爭部科學顧問小組。1944年冬,錢學森辭去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的各項職務,到華盛頓參加戰爭部科學顧問組。
1945年4月,美國戰爭部派遣以馮·卡門為首、團員包括錢學森在內的調查組,飛往盟軍占領下的德國,詢問德國火箭科學家。錢學森親自詢問德國火箭科學家包括華納·馮·布朗、魯道夫·赫曼。馮·布朗應錢學森的要求,寫出書面報告《德國液態火箭研究與展望》。錢學森還視察隱蔽在不倫瑞克市郊松林中德軍機密的戈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和德國其他地方的風洞,撰寫多份報告。冬,錢學森由助教晉升為副教授。
1946年發表論文《超等空氣動力學,稀薄氣體力學》[17],主編《噴氣推進的新天地》論文集。
1946年8月,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副教授,辭去加州理工學院和噴氣推進實驗室所有職務。1947年5月,晉升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9月,與聲樂家蔣英在上海結婚。
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錢學森總共帶了11個研究生,其中有2個博士生,分別是:
- Mack, Leslie M.(1950)Sc.D.
- Shen, Shan-Fu.(沈申甫)(1949)Sc.D.
1949年夏天,回到加州理工學院任名譽講座正教授。1949年10月申請加入美國國籍。但據錢學森夫人蔣英回憶,「他(美方人員)希望錢學森變成美國公民啊,他多次做工作,希望錢學森變成當美國人,因為許多中國同志待久了都變了,都改變了,但是錢學森不,他說我不是美國人,我不,我是中國人」[18][19]。同年應聘為加州理工學院正教授,並出任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20],領導美國太空火箭的研究。同年設計了一種12馬赫高超聲速火箭飛機,即「錢學森彈道」。[21]
在加州理工學院期間,錢學森總共帶了11個博士(Ph.D.)研究生,
- 其中有6個博士生,導師只有錢學森一人,分別是:
- 與其他導師合作培養的博士生:
由於錢學森的身份不方便訂閱香港《大公報》與紐約《美洲華僑日報》,就由加州理工的博士生羅沛霖每周末去錢家通報國內的新聞動態。[22]
參加共產黨被驅逐出境
[編輯]B. Perrett撰文稱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錢學森曾向美國移民局提出了入籍歸化的申請[23][24]。張純如在《蠶絲:錢學森傳》中亦稱他於1949年提出歸化入美籍的申請,並在註解中提供有關文獻的細節[25]。 但錢學森夫人蔣英表示錢學森不可能提出加入美國籍[18]。由於當時冷戰開始,加上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反共思想高漲,而聯邦調查局又從美國共產黨的文件中發現錢學森曾與周恩來特使接觸,以及參加過共產黨外圍組織的一些活動,美方禁止其參加機密工作[26][27]。錢學森無法繼續他的研究。兩星期後錢學森告知學校其去中國探親之意願,學校沒有異議且願意配合。但是當時海軍部次長丹·A·金布爾知道後,認為以錢學森涉及美軍機密工作之深,在當時中美蘇關係惡劣狀況之下,應設法勸阻其訪中為宜。聯邦調查局憑錢學森早年參加過的共產黨組織社交餐會出席人士名單,指控他在入籍申請中故意否認曾加入共產黨外圍組織不報。司法部藉「偽證」罪吊銷他的機密工作許可並將他驅逐出境[28]。美國司法部於1950年8月30日起將錢學森臨時拘留在特米諾島監獄裡15天[23][29][30][31]。由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不懈努力和抗爭,錢學森很快被取保候審。為了確保自己人身自由得到合法保障,錢學森重金聘請紐約市辯護律師格蘭特·古柏(Grant Cooper)代表出庭,與美國移民局展開了長達5年的法庭鬥爭[32]。金布爾知道司法部的行動後也表示震驚:「我的意思不是要逮捕他,太可怕了,他不是共產黨,我們不應當監禁他。」[33]「這是這個國家幹過的最蠢的事。他不是共產黨正如我不是共產黨,而我們強迫他離開了。」[註 1]
1951年4月26日,錢學森被禁止離開洛杉磯縣。[34]
錢學森的上訴案件直到1954年才[誰?]被判敗訴。在上訴五年期間,錢學森只能涉及一些基礎學科的研究與教學。聯調局認為錢學森所知的機密信息五年後就會變得過時而沒有用處,於是將他驅逐出境。而他在這段時間裡完成了工程控制論的研究。錢學森後來幽默地說,「不讓我做研究,我會在這裡(用手指頭)發展」。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錢獲頒傑出校友獎受到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該獎項後於2001年由加州理工學院好友法蘭克·馬波(Frank E. Marble)教授[35]及夫人送達錢學森家中(馬波教授於1955年錢學森離美時親自去洛杉磯港口送行,而錢也在離開美國的時候發誓再也不來美國)[36]。《航空週刊》在提名錢學森為2007年度風雲人物時的專文,對這段歷史的記述也大致吻合。
歸國
[編輯]早在1949年5月14日,在香港從事秘密聯絡工作的曹日昌(中共黨員、香港大學教授)給錢學森寫了封信,通過葛庭燧(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負責人)寄給錢學森。曹日昌在信中以「北方工業主管人」的名義邀錢學森回國到東北或華北領導「航空工業」的建立。[37]
1954年6月,中美兩國政府開始在日內瓦雙邊會談中作一般性初步探討讓雙方在各自領土的對方公民都應被允許回到自己的祖國。 直至1955年6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與艾森豪威爾總統舉行會談,就戰俘、平民回國等問題進行磋商。艾森豪威爾總統說:「我認為,我們應該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回去」,因為「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現在已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有價值了」。加上這時美國國防部改變他們早前的反對,在報告指出:「現在看來,他(錢學森)那個時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而且這些信息在蘇聯陣營看來也可能成為基本常識」。艾森豪威總統表示同意國防部釋放他們的決定。這樣,關於錢學森回國,在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親自過問下最終原則上批準了。8月4日,美國移民歸化局洛杉磯分局局長艾伯特·德爾·古爾丘簽署了同意錢學森歸國的正式通知[38][39][40][註 2]。
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美國總統輪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利夫蘭總統號(SS Pres. Cleveland,以格羅弗·克利夫蘭命名),當時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雖然沒有到碼頭上送行,但是他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錢學森回國絕不是去種蘋果樹的。」[41]錢學森當時與後來成為運籌學家的許國志同船[42],10月8日抵達香港後從九龍車站前往中國深圳,當晚抵達廣州,10月12日至26日在上海停留,於10月28日抵達北京。[37]
從1955年10月到12月,他先後在北京、東北參觀各個科學研究所、高等院校、生產工廠,摸清了中國建立航空工業的基礎。1955年11月25日,錢學森獲得批准訪問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第一任院長陳賡大將從北京乘坐飛機前往哈爾濱親自陪同錢學森參觀哈軍工。考察參觀期間,陳賡與錢學森關於中國能不能研製導彈,發生了一段對話[43]
“ | 陳賡問: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 錢學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 陳賡豪氣頓生:錢先生,我要的就是您的這句話! |
” |
1956年元旦下午三點,錢學森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課時在黑板上寫下「火箭軍」三字,並預言導彈戰將是未來戰爭必定出現的場景,他同時建議中央軍委組建一支專門的導彈部隊[43]。
1956年2月16日,錢學森受周恩來、陳毅接見,周恩來委託他起草一份導彈研製方案,在場的還有國家科委副主任范長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稼夫、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傑。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完成了周恩來交辦的任務,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並提交給周恩來。2月22日,周恩來將《意見書》送毛澤東審閱,同時致信說明:「這是我要錢學森寫的意見,準備在今晚談原子能時一談。」2月28日,周恩來又將《意見書》批給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黃克誠及中央軍委各委員。《意見書》很快投入實施,實際上成為中國導彈研製工程的指導方案及技術文件。[37]
1956年,錢學森與錢偉長、郭永懷等創建、主持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任首任所長,這是錢學森回國後擔任的第一個職務。按照《意見書》的建議,1956年7月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作為研製導彈工作的領導機構。[37]1956年10月8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周恩來簽署國務院令,正式任命錢學森為院長。1957年3月,中央軍委的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併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29][37][44]《意見書》還提出了詳細的派遣留學生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意見書》中列出了一份「高級人員」名單:空氣動力學:沈元、陸士嘉、莊逢甘、羅時鈞、林同驥、潘良儒;航空結構:王俊奎、錢偉長、王仁、杜清華、胡海昌、錢令希、鄭哲敏、李敏華、范緒箕;推進機:吳仲華、陳士祜、梁守槃;控制機:羅沛霖、林津;火箭:任新民。[37]同年9月7日,錢學森以科學技術顧問的身份跟隨以聶榮臻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的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聯,代表團其他成員有李強、劉傑、萬毅、劉寅、王諍、張連奎等,就新技術援助問題和《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的簽訂同蘇方進行談判。期間,錢學森與蘇聯科學家進行討論,全方面了解了蘇聯火箭導彈的概況、計劃規劃、組織體制和人員結構,在蘇聯科學院作了學術報告[45]。
1958年,錢學森與中國科學院同事共同倡議並參與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9年1月5日,經中國科學院黨委批准,錢學森被接收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11月12日,力學所支部大會一致通過錢學森轉正。從此,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正式黨員。
1960年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地對地)發射成功。1965年人造衛星工程開始實施。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67年,馮·卡門在出版的自傳中特闢一章:「錢學森與紅色中國」。[46]馮·卡門對錢學森的評語是:「美國火箭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我的傑出學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
[編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47],錢學森全家離開中關村,搬到了北京阜成路的軍隊大院裡。住進與世隔絕的軍隊大院,使錢學森在「文革」期間避免受到衝擊,得到保護。
1965年,國防部五院脫離軍隊系統,改名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錢學森是七機部的副部長。
1966年8月至9月間,各地發生紅衛兵破四舊抄家風潮,當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華羅庚等著名學者都少不了有人貼大字報,紅衛兵開始到中關村的高級科學家家裡去抄家,錢學森得以倖免。
1967年1月,發生「七機部奪權事件」,發起奪權的「九一六」組織領導人是葉挺的兒子葉正光於1967年1月23日晚上把部長王秉璋、錢學森和其他四個副部長召集到部長辦公室,通知他們七機部奪權了。「錢學森聽了一下子變得面無血色,差點昏了過去。」葉正光趕緊過去扶住他,讓他坐下,並告訴他不要擔心,他是受到保護的,不會撤他副部長的職位──錢學森和另外兩位副部長就立即表示支持奪權,王秉璋和另外兩位副部長則表示反對,而王秉璋拒絕交出印章。
1968年起,許多中國科學家在文化大革命受到波及,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6月8日,七○三所所長、冶金和航空材料專家姚桐斌因為持造反派觀點被保守派紅衛兵組織「九一五」的人用鋼管打死;氣象學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他於1968年10月在中關村的家中服安眠藥自殺而死。姚桐斌和趙九章的死,使得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感到保護科學家的緊迫性(他於1966年即開列了一份包括部分重要科學家的《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48][49],要求保證名單上的每個人的生命安全)。錢學森後來說:「文革中如果沒有周總理保護,恐怕我這個人早就不在人世了。」
1969年,錢學森父親錢家治逝世。錢家治當時在中央文史研究館任職,是錢學森回國後由國務院任命的,文革一開始就被停發了工資,直到當年逝世。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如期發射成功。8月23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開幕,即文革中的「廬山會議」,開幕第二天錢學森在華北組發言,會議討論林彪開幕式的講話。他的發言被寫進「第六號簡報」。不料這份簡報被毛定性為「反革命簡報」加以嚴厲批判。他的發言內容是關於國家主席的存廢問題:「建議在憲法上,第二條中增加毛主席是國家主席,林副主席是國家副主席」。接着,汪東興進一步建議憲法要恢復國家主席一章,大家熱烈鼓掌,贊成這個建議。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職務的毛澤東要求發言犯了錯誤的人都要作檢查。
1971年9月,發生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之後錢學森的同僚王秉璋因為「上了林彪的賊船」被關押起來。
1975年,錢學森在1975年「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發表大字報批判上司張愛萍、導致後者心臟病突發住院。[48][50][51]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病逝。9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錢學森的文章《終生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文章感激「偉大領袖毛主席把我從在外國的困境中拯救出來」,又聲稱「劉少奇、林彪、鄧小平一類走資派卻鼓吹什麼「讀書做官」、「上智下愚」、「專家路線」,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妄想把我們引上復辟資本主義的絕路。他們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我們要走革命道路的科技人員的死對頭。」[52]
晚年的活動及成就
[編輯]1979年,錢學森被加州理工學院授予「傑出校友獎」[53]。
1980年3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選出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其被選為副主席[54][55]。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擔任主席[56][57][58]。
1986年,錢學森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副國級領導人。此後錢學森一直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至1998年。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之際,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錢學森五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
1991年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迄今唯一一人)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並選舉產生第四屆全國委員會。5月27日,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其被選為名譽主席[59][60][61]。
1996年4月8日,交通大學建校百年典禮上,唯一經錢學森本人同意,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館名的錢學森圖書館在其母校西安交通大學落成揭幕。
1999年9月,與錢三強、鄧稼先等共23人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62]。後來引發教育界廣泛熱議的「錢學森之問」。
2006年10月,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共5位專家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2008年9月13日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成[63]。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逝[64][65][66][67]。
影響
[編輯]紀念
[編輯]小行星3763
[編輯]小行星3763被命名為「錢學森」。
錢學森實驗室
[編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2011年12月設立)
錢學森科技大學
[編輯]2020年,湖南省政府發布《湖南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提出推進在瀏陽市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暫命名)。[68]
錢學森學院
[編輯]錢學森圖書館
[編輯]-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2011年12月11日錢學森誕辰100周年之際,位於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錢學森圖書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
-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錢學森班
[編輯]-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實驗班(2007年成立)
- 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2009年成立)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錢學森實驗班(2009年成立)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錢學森創新拓展班(2010年成立)
-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班(2013年成立)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2014年成立)
錢學森學校
[編輯]-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2018年9月1日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加掛「北京錢學森中學」校牌[69]。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為榮譽校長。
- 杭州市錢學森學校,2019年在開建,預計2021年建成,為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70]
- 廣寧錢學森學校,2019年建成,十二年一貫制民營學校。[71]
錢學森故居
[編輯]錢學森故居位於杭州市小營巷方谷園2號,是錢學森3歲以前居住之處。2011年12月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
文化
[編輯]知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1981年撰寫的《2010太空漫遊》中,一艘中國的太空飛船「錢號」既是為紀念錢學森命名。克拉克在作者的話中向讀者介紹了他的生平,稱他為「近二十年來中國火箭項目的領導者之一」。
家庭
[編輯]父母
[編輯]- 錢家治,教育家和文史專家
- 章蘭娟
夫人
[編輯]子女
[編輯]- 錢永剛:1969年入伍,曾任技師、技術助理員。1982年畢業於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獲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研製工作,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的兼職教授。娶開國少將傅崇碧長女傅雅麗(又名黎力)。
- 錢永真:1950年生。1968年由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國防工辦副主任羅舜初報請周恩來批准,安排參軍到國防科委某療養院服役。後為兒科醫生。
孫
[編輯]曾孫女
[編輯]*錢箴宜,2008年生,初中就讀於北京一零一中學[原創研究?]
其他親屬
[編輯]軼事
[編輯]軍銜
[編輯]在美期間曾被授予美國陸軍航空軍上校軍銜[64]。1956年中蘇就火箭技術談判時,則經毛澤東批准被臨時授予解放軍中將軍銜[72]。
爭議
[編輯]「萬斤畝」公案
[編輯]錢學森在1958年大躍進時,自己不是農業家,也並沒有認真具體去試驗,自己也沒有百分之百地種出畝產萬斤,而是在假設,在《中國青年報》將他在一次「科學與人文」座談會上的講話與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發表的《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畝產萬斤不是問題》[73]的文章整理成《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發表[74][75],文章中表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假設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達到,並假設植物中的1/5能轉換為可吃的糧食,認為只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勞力等等條件能滿足,那麼糧食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達到「2000斤的20多倍」。有人認為,這些論述為放衛星提供了「科學論證」,並影響了最高決策[76]。
李銳《反思大躍進》曾記載,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曾問毛澤東:「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澤東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錢學森後來辯解稱他所提出的產量數字明確指「計算的單位面積年產量,無論糧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極限量。要接近這個指標,必須解決一系列問題。[27][77][78][79]
錢學森在1993年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進一步辯解,「如百分之百地用空氣中的CO2和從根吸取的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則每畝地每年有190-320噸。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可達50%,而糧粒只占全部產物的1/3,故理想最高年畝產是32-53噸。說畝產萬斤,才5噸,遠遠小於理想數。」並認為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是能夠實現的。[75]
支持「人體科學」研究
[編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各種特異功能、靈異事件、氣功在民間以及政界、科學界都有很大影響力。1980年6月,錢學森在《自然雜誌》明確表示支持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他說,「人體特異功能太不尋常了,恐怕能接受的人是少數。更大範圍的是氣功,能治病,人家容易接受。雖然特異功能可能一時還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氣功可以。」為此,他與反對特異功能和氣功的于光遠等人發生激烈爭論。
1982年4月20日,鑑於「耳朵認字」等事件持續發酵,中宣部向全國各宣傳系統發出對特異功能「不宣傳、不介紹、不批評」的「三不政策」通知。同年5月5日,錢學森給時任中宣部副部長郁文寫信說,「我以黨性擔保:人體特異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騙人的,但那不是人體特異功能。」[80]
1983年錢學森首創「人體科學」的概念,並籌建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而在1986年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召開的座談會上,錢學森說:「我國有十億人口,如果一百個當中有一個人練功,就是一千萬,每百個練功的人有一個人去教,就需要十萬個氣功師,把這十萬個氣功師提高提高,這就是一件大事。」他認為氣功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又可以提高智力,而且可以調動人的先天潛能。1990年,錢學森在中國人體科學學會首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稿中提出「人體科學」研究要重視臨床醫學、西醫、中西醫結合、民間醫學、心理治療、氣功、特異功能等七個方面。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回憶,他在中央發文號召反對偽科學後,才於1995年以《「超人」張寶勝敗走麥城》一文發表《科技文萃》上,而文中提到的關於人體特異功能的實驗在1988年5月就已經做出。而他之所以不在當時發表這篇文章,就是因為不想得罪錢學森,讓他難堪。[81]
打壓科幻
[編輯]1999年美國國會考克斯報告的指控
[編輯]1999年美國國會考克斯報告(Cox Report)中專門有一節題為「錢學森在中國導彈與空間計劃發展中的作用」[82],聲稱錢學森為「間諜」[66]。錢學森傳記作者張純如對這一指控予以了駁斥[83]。
複雜巨系統方法論
[編輯]錢學森晚年致力於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研究,特別是將航天工程的成功經驗引入到國家宏觀政策的研究中,改變「拍腦袋」的決策方式,定性定量相結合,推動了中國數學經濟模型的發展。美國空軍大學下屬的智庫「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在2024年2月發布了一篇專題報告,題目是「複雜系統工程的事業:錢學森的系統工程理論」(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Undertaking: The Qian Xuesen School of Systems Engineering),旨在通過剖析錢學森在工程和國家管理上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進一步理解中國政府的運作方式。[84]
論著
[編輯]論文
[編輯]- Th. von Karman and H.S.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ournal of Aeronaut. Sci, vol. 3, pp227–232, 1938(可壓縮流體中的邊界層)
- Hsue-shen Tsien,Supersonic Flow over an Inclined Body of Revolution, J Aeronaut. Sci, vol. 5, pp. 480–483, 1938(傾斜旋轉體上的超音速流動)
- Hsue-shen Tsien, Ph.D Thesis, Problems i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s and Reaction Propagation, Caltech, 1938(可壓縮流體運動和反應傳播問題)
- Tsien HS.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 Aeronaut. Sci. 1939(可壓縮流體的二維亞音速流動)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 43–50, 1940(外壓作用下球殼的屈曲)
- Th. von Karman,Louis G.Dun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Influence of Curvature on the Buckl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 J.Aeronaut. Sci, vol. 7, pp. 276-289, 1940(曲率對結構屈曲特性的影響)
- Von Karman T, Tsien HS. The buckling of 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Aeronaut Sci, 1941(薄壁圓柱殼在軸向壓縮下的屈曲)
- Tsien, HS. Symmetrical Joukowsky Airfoils in shear flow. Q. Appl. Math. 1943(剪切流中的對稱 Joukowsky 翼型)
- Tsien, HS. On the Design of the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 Sci., 10, 68-70, 1943(風洞收縮錐的設計)
- Von Karman, T. and Tsien, HS. Lifting- line Theory for a Wing in Nonuniform Flow.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 1945(非均勻流中機翼的升力線理論)
- Tsien, HS. Similarity laws of hypersonic flows. J. Math. Phys. 25, 247-251, (1946).(高超聲速流的相似定律)
- Tsien, HS, and Kuo, YH (郭永懷) , "Two-Dimensional Irrotational. Mixed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Flow of a Compressible Fluid and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dumber", NACA Technical Note No. 495, 1946(「二維無旋。可壓縮流體的亞音速和超音速混合流以及上臨界馬赫數」)
- Tsien, HS. Rockets and Other Thermal Jets Using Nuclear Energ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uclear Power, Addison-Wesley, Vol. 11, 1949(「使用核能的火箭和其他熱噴射」)
- Tsien, HS. The transfer functions of rocket nozzles. J. Am. Rocket Soc, 1952(火箭噴嘴的傳遞函數)
- Tsien, HS. Take-Off from Satellit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 Vol. 23, No. 4, 1953(從美國衛星雜誌起飛)
- Tsien, HS. The Poincare-Lighthill-Kuo Method, Advances in Appl. Mech. 1956(龐加萊-萊特希爾-郭方法)
- Tsien, HS. The equations of gas dynamics. 1958(氣體動力學方程)
- 錢學森、於景元、戴汝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自然雜誌. 1990, (1).
書籍
[編輯]- Engineering Cybernetics,Tsien, H. S. McGraw Hill, 1954(工程控制論)
- Tsien, H.S. Technische Kybernetik, Übersetzt von Dr. H. Kaltenecker, Berliner Union Stuttgart 1957(技術控制論——德文譯本)
- ТЕХНИЧЕСКАЯ КИБЕРНЕТИКА(技術控制論——俄文譯本)
- 工程控制論. 科學出版社. 1956. ISBN 978-7-110-01196-6
- 工程控制論(第2版). 科學出版社. 1980. ISBN 978-7-110-01196-6
- 工程控制論(第3版). 科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3-030094-2
- 《導彈概論》錢學森手稿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8-657-6
- 《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叢書》
- 創建系統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ISBN 978-7-5377-1948-3
- 創建系統學(新世紀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92-8
- 氣體動力學諸方程. 1966.
- 星際航行概論. 1966.
- 星際航行概論.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218-439-8
- 物理力學講義. 1962.
- 物理力學講義(新世紀版).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ISBN 978-7-313-04876-9
- 從飛機導彈說到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1959.
- 論系統工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357-0412-2
- 論系統工程(新世紀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589-8
- Collect Works of Hsue-Shen Tsien 錢學森文集 1938-1956 海外學術文獻 (英文版)2011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13-06830-9
- 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8. ISBN 978-7-313-01601-0
- 錢學森手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ISBN 978-7-5440-2226-2
- 水動力學講義手稿.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13-04199-9
- 錢學森書信(1-10卷).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7. ISBN 978-7-118-04620-5
- 錢學森書信選(上、下卷).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 ISBN 978-7-118-05645-7
- 錢學森講談錄,九州出版社,2009-02
- 錢學森文集(全6卷),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01
注釋
[編輯]- ^ 1968年出版的書籍《The China cloud: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記載金布爾說「我寧可看到他被槍斃而不是被放走。他抵得上3到5個師。」("I'd rather see him shot than let him go," Kimball was known to have told friends. "He's worth three to five divisions anyplace.")其他文獻有類似記載。
- ^ 坊間很多文章都提及錢學森是跟11名美國飛行員交換回國。事實上,美國在1955年6月中已經總統原則上批凖錢學森回中國。7月29日,中國政府為了掌握與美國談判公民回國的主動權,於會談的前一天釋放了11名美國空軍飛行員。8月4日美國移民歸化局正式批凖錢學森回中國。在中美大使級8月8日的會談中,中方代表不知道錢學森已被批凖回中國,所以一開始就學生回國發表了一份長長的聲明,說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學生被禁止回國,還特別提到錢學森事例。此時美方代表告知中方説美國司法部已經同意錢學森回國。詳見《羈絆與歸來:錢學森回國歷程(1950-1955)》。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中国航天之父、我校校友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3-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呂成冬,浙江科學技術,2019年08月30日初版,ISBN 978-753-41-8752-0
-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錢學森[失效連結]
- ^ 美国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钱学森. 網易探索. 廣州. 2009-10-31 [2009-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 ^ 人物简介:“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人民網. [201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 ^ 程开甲走了,两弹一星元勋在世仅余4位. 科學網. [201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 ^ 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中國新聞網.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中文(簡體)).
- ^ 钱学森简历. [2015-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 ^ 《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系列:錢學森傳》,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1版(2015年2月1日); 叢書名: 共和國科學拓荒者傳記系列; 平裝: 337頁。ISBN 9787515329321
- ^ 10.0 10.1 钱学森图书馆. www.qianxslib.sjtu.edu.cn. [202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Boundary Layer in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3. 《錢學森文集》, pp. 1-11.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 ^ Th. von Karman,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 by External Pressure, J. Aeronatic Sciences, Vol. 7, pp. 43-50. 1940. 《錢學森文集》, pp. 109-121.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 ^ Hsue-shen Tsien, Two-Dimentional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l6; 《錢學森文集》, pp. 92-108.
- ^ Th. von Karman and Hsue-shen Tsien, The Buckling of Spherical Shells by External Pressure,J. Aeronaut. Sci, Vol. 7, pp. 43-50.1940
- ^ Hsue-shen Tsien, Ph.D,Technical Report #2, The Aeronautic Research Institude, Chengdu,China 1941
- ^ On The Design of Contraction Cone for A Wind Tunnel,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0 pp 68-70 1943;錢學森文集 231-235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 ^ Superaerodynamics, Mechanics of Rarefied Gases, J. Aeronautic Sciences, vol 13, pp654-664,1946;錢學森文集 406-429 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 ^ 18.0 18.1 鳳凰衛視. 我的中国心 天籁美音——蒋英. 鳳凰網/鳳凰視頻. [2012-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 ^ 蒋英回忆与钱学森相识相恋 揭秘回国背后的故事_卫视频道_凤凰网. phtv.ifeng.com. 2012-02-20 [202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7).
- ^ 存档副本.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 ^ Tsien Spaceplane 1949..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4).
- ^ 岑格:「回憶父親與錢學森的交往點滴——羅沛霖之子羅晉談父輩往事」,《中國航天》,2018年第8期,第34-35頁。
- ^ 23.0 23.1 Perrett, B. (January 7, 2008), Sea Change,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Vol. 168, No. 1, pp. 57-61.
- ^ 網易探索. 美国航空周刊2008年度人物:钱学森. 網易新聞.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 ^ Iris Chang, Thread of the Silkworm, Basic Books, pp.143, 1955; Notes, pp.293 : "he applied for U.S. citizenship: FBI report (file number 65-4857), September 22, 1950, folder LA23-24, "Investigative Case Files";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to become a U.S. citizen (no. 329866 at U.S. District Court in Boston), April 5, 1949, National Archives, New England Regional Branch"
- ^ 李鳴生. 走出地球村.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11028382.
- ^ 27.0 27.1 关于钱学森,有几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與社會. [200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中文(簡體)).
- ^ Williams, Ruth. Roger Tsien: Bringing color to cell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201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29.0 29.1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 南方周末.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中文(簡體)).
- ^ Tsien.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 ^ Ranger:关于钱学森,有几件事你未必知道. 人文與社會.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中文(簡體)).
- ^ Naval War Colle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ina's Nuclear Force Modernization
- ^ Judith Goodste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al History Project, "Interview with Lee A. DuBridge, Part II", pp. 31-35, 1981
- ^ William L. Ryan and Sam Summerlin. The China Cloud: 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 Hutchinson. 1969. ISBN 978-0090959600.
- ^ Frank E. Marble. [201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6).
- ^ Frank E. Marble, "Tsien Revisited", Caltech News, v.36, No.1, 2002
-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吕成冬,六十年前钱学森如何建言中央研制导弹,澎湃新闻,2016-09-22.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 ^ 張現民. 钱学森回国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7, 18 (03): 78–87 [2021-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 ^ 張現民.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9年1月. ISBN 9787509848753.
- ^ 李夢涵. 填补钱学森回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评《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中華讀書報 (光明網). 2019-09-18: 05版 [2021-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5).
- ^ 葉永烈. 《走近钱学森》. 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11: 243–244 [2017-06-04]. ISBN 978-7-313-0608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中文(簡體)).
- ^ 许国志:倡导“顶天立地”的系统工程主要创建人之一 (PDF). 學習時報: 06. 2023-08-16 [2023-09-08].
- ^ 43.0 43.1 “火箭军”之名从哪儿来:1956年元旦由钱学森提出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中国火箭研发机构谱系揭秘:国防五院是传奇,新浪,2013-06-17. [2016-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3).
- ^ 總政治部. 陈赓传.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08-02 [2018-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
- ^ Theodore von Karman and Lee Edson The Wind and Beyond:Theodore von Karman, Chapter 38, Dr Tsien of Red China
- ^ 錢學森如何渡過文革十年/華新民,香港《開放》雜誌,2011年3月。本文摘錄自大陸網刊《記憶》二○一○年一月.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48.0 48.1 文革中的钱学森. 二閒堂文庫. [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 ^ 周恩来与中央专门委员会--周恩来纪念网. 人民網. [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4).
- ^ 不一样的钱学森:说话伤人 吹捧大跃进(1). 人民網. [201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钱学森另一面:吹捧大跃进 中伤张爱萍. 多維新聞. [201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 ^ 人民日报 1976-09-16电子版,人民日报历史. cn.govopendata.com. [2022-10-16].
- ^ 钱学森简介. 中國科學院. [2015-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中文(簡體)).
-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5–406. ISBN 7-80136-318-3.
- ^ 何志平,尹恭成,張小梅主編.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0.12: 1010–1011. ISBN 7-5427-0276-9.
- ^ 中國科協研究室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國科協研究室. : 94–96.
-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 ^ 陳建新等主編.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
- ^ 李方詩等主編. 中国人物年鉴 1992. 北京:華藝出版社. 1992.10: 475–476. ISBN 7-80039-683-5.
-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9–410. ISBN 7-80136-318-3.
- ^ 陳建新等主編.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610. ISBN 7-5351-1355-9.
- ^ 李斌. 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 新華網. 2005-07-30 [2013-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 ^ 钱学森塑像在中国科大落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5) (中文(簡體)).
- ^ 64.0 64.1 钱学森:从美国空军上校到中国导弹之父. 揚子晚報網.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5) (中文(簡體)).
- ^ 金振蓉、劉新武、齊芳.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 人民網. [200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5) (中文(簡體)).
- ^ 66.0 66.1 Claire Noland. OBITUARY: Qian Xuesen dies at 98; rocket scientist helped establis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洛杉磯時報. [2009-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3) (英語).
- ^ Tsien Hsue-Shen Dies. Caltech Today. [200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英語).
- ^ 虞涵棋. “钱学森科技大学”正在筹建中:地点湖南浏阳,名字暂定. 澎湃新聞. [202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 ^ 北京钱学森中学揭牌. 中國教育報. 2022-09-02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 ^ 梁建偉. 杭州钱学森学校开建:公办九年一贯制,2021年建成. 錢江晚報. [202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 ^ 华南地区首家以“钱学森”冠名的民营学校落户广宁. [202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 ^ 周恩来提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毛泽东拍板决定. 新浪網. 2009-11-01 [2020-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簡體)).
- ^ 錢學森. 农业中的力学问题. 知識就是力量. 1959, (8-9月合刊).
- ^ 錢學森. 糧食畝產會有多少?. 中國青年報. 1958年6月16日.
- ^ 75.0 75.1 葉永烈. 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南方周末. 2011-03-02 [2011-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 ^ 吳曉波. 钱学森:你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 網易新聞. 2009-06-24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中文(簡體)).
- ^ 秦暉,等. 反思大跃进. 《炎黃春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9) (中文).
- ^ 席琳. 毛泽东看了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亩产万斤. 網易.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中文).
- ^ 葉永烈. 害钱学森蒙冤半个世纪的“万斤亩”. 騰訊. 南方新聞網. 2011-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中文).
- ^ 钱学森曾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聞-專注時政與思想-ThePaper.cn. 2015-07-25 [2023-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1) (中文).
- ^ 钱学森曾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 澎湃新聞. [2015-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中文(簡體)).
- ^ HOUSE REPORT 105-851: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0).
- ^ ‘Rape of Nanking’ Author Denounces Cox Report.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5).
- ^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Undertaking: The Qian Xuesen Schoo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ir University (AU). 2024-02-20 [202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6) (美國英語).
來源
[編輯]- 書籍
- [美]張純如.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由張定綺; 許耀雲翻譯. 台北市: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996. ISBN 957-621-355-X.
- Harvey, Brian. China's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 Springer-Verlag. 2004. ISBN 1852335661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央電視台 航天之父錢學森 1至5集
- 錢學森 電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環球人物專欄:錢學森》
- 金庸:錢學森夫婦的文章
- 新華網:錢學森
- 錢學森院士
- 錢學森與國防科技
- 錢學森:關於兩彈一星與偉人的一些回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人民網-科技專題:中國航天的領路人——錢學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航天50年紀念特稿:開天闢地 創建航天基業
- 馬勃(Marble)博士:重訪錢學森
- 航空周刊2007年度人物:錢學森(頁面已刪除)
- 錢學森回國的初衷是搞導彈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學森:導彈以外的人生軌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錢學森和馮·卡門1945年的秘密中國行 科學春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科技袁人:我們都為錢學森們的精神感動,但還很少了解他們作為科學家的強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
[編輯]學術機關職務 | ||
---|---|---|
新頭銜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1956年9月-1984年2月 |
繼任: 鄭哲敏 |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 1956年-1960年 |
繼任: 劉亞樓 |
-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 1911年出生
- 2009年逝世
- 錢學森
- 錢姓
- 吳越錢氏
- 仁和人
- 庚子賠款留學生
- 國立交通大學校友 (上海)
- 麻省理工學院工學院校友
- 加州理工學院校友
-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 早期航天科學家
- 美國陸軍上校
- 美國陸軍航空軍軍官
- 麥卡錫主義受害者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體力學家
- 杭州市科學家
- 上海科學家
- 中國航天史
- 大躍進
- 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級文職幹部
- 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 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8年入黨)
- 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
- 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
-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
- 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
- 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
-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 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 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 空氣動力學家
- 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