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思復(652年—725年),紹出,京兆長安人。唐朝官員

家世及早期仕途[編輯]

祖父韓倫,貞觀年間為左衛率,賜爵長山縣男[1][2]

韓思復年少喪父。十歲時,其母對他說父親去世的情狀,他感觸嗚咽幾乎斷氣,韓倫因此特別喜愛他,曾說:「此兒必大吾宗。」家富有,從未吝惜金玉、車馬、玩好之物。好學,舉秀才中高第,承襲祖父封爵。[1]永淳年間,家道中落,遭遇饑荒,京兆人杜瑾送韓思復一百匹綾,韓思復正窮得兩三天才有一天的糧食,卻始終沒有將綾拆封。[2]

調任梁府倉曹參軍,正逢大旱,就開倉賑民,被州府劾責,說:「不如救活他們,別讓他們為盜賊。」州府不能責難。又任汴州司戶參軍,為政寬恕,不行杖罰。在任上因丁母憂去職,家貧,賣柴服完喪期。當時姚崇為夏官侍郎、宰相,深嘉嘆之,擢授其為司禮博士。[1]聖歷年間,被吏部郎鄭杲任為太常博士,定南郊儀注,建昌王武攸寧喪母,請求鼓吹,韓思復堅持不可,於是沒請求到。韓思復排擠奸邪小人,守大體,國家賴之。鄭杲同時任元希聲為京兆士曹,曾對人說:「今年掌選,得韓元二子,則吏部不負朝廷矣。」[3]由司禮博士五遷至禮部郎中。神龍二年(706年)唐中宗駙馬王同皎獲罪被殺,韓思復因是王同皎所薦,受到連累,貶始州長史。遷滁州刺史,州有銅礦,百姓鏟鑿很辛苦,韓思復將它賣到邊境,省下很多費用。州署五次生出黃芝,百姓刻碑歌頌其祥瑞。改任襄州[2]

唐睿宗年間[編輯]

唐睿宗景龍年間,累遷給事中。睿宗建造景龍觀,韓思復上諫認為內亂剛平定,不宜大興土木,未果。中宗子譙王李重福在東都洛陽作亂,任左散騎常侍嚴善思禮部尚書,知吏部選事。後李重福事敗,景雲元年(710年),嚴善思也因涉事被下詔獄,大理寺奏稱嚴善思在任汝州刺史時就素與李重福交遊,被召至京師也不說李重福謀逆,只奏稱「東都有兵氣」,是隱匿謀反事,請求處以絞刑。韓思復駁奏,指出嚴善思先前在唐中宗韋皇后專權圖謀篡位時投靠相王(即唐睿宗),即使與李重福交遊也是為了謀害韋氏,且被下敕追拿時就投案了,如果心懷謀逆之心為何不逃命?建議付刑部集群官議定奏裁,慎重量刑。[4]當時議者多認為嚴善思應被赦免,有司仍堅持先前所議請求誅之。韓思復又懇切切直地駁斥。[5]睿宗納其奏,免嚴善思死,配流靜州。嚴善思也沒有對韓思復道謝,時人稱讚嚴善思為長者。[6]韓思復也沒有以其恩人自居。[7]曾任大理卿,執行法律時出錯,被權臣彈劾,被給事中崔沔寬恕。[8]不久轉中書舍人,數次上疏陳說政事得失,多被納用。[1][2]

唐玄宗年間[編輯]

開元初年,為諫議大夫。二年(714年)二月,姚崇被任為持節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北伐突厥,韓思復被任為兼行軍司馬。[9]四年(716年),山東蝗蟲大起,姚崇時任中書令,奏請遣使分別去河南、河北諸道殺蝗蟲而埋之。韓思復以為蝗蟲是天災,應當修德祈禱消災,恐怕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上疏建議唐玄宗悔過自責、派使者宣慰、召至公之人上下同心、君臣一德,停止派出驅蝗使等,收攬人心。[10]玄宗深以為然,將韓思復的奏疏給姚崇。姚崇請求遣韓思復去山東察看被蝗蟲所損之處,韓思復回來後奏以實情。[11]姚崇又請求令監察御史劉沼複查,劉沼揣摩姚崇心思,鞭撻百姓,修改情狀回奏,河南數州因而不得免賦稅。韓思復遂為姚崇所排擠,出為德州刺史,八年(720年)前後在任。約九年(721年)、十年(722年)轉絳州刺史。[12]入為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十一年(723年)春,玄宗北巡,以韓思復為行在巡問賑給大使。韓思復作於汾陰祭皇地祇所用樂章。[13]裴漼御史大夫[1][2]

韓思復性恬淡,愛好談玄,安心於實行仁道、親行正道,不能擔任糾察官員之職。不久,轉太子賓客。進爵伯爵。累遷吏部侍郎。復為襄州刺史,政績聞名天下,被代任回京,仍為太子賓客。十三年卒。[1]玄宗親自題其碑「有唐忠孝韓長山之墓」。故吏盧僎、襄州人孟浩然立其碑於石峴山。諡號[2]

之前韓思復年輕時曾隨太白山隱士鄭仁傑、李無為遊玩,二人說:「你識清貌古,可惜做不到宰相。」[2]

影響[編輯]

後來玄宗降罪於直言的諫官,起居郎吳兢上疏勸諫,舉玄宗登基初年褚無量張廷珪、韓思復、辛替否柳澤袁楚客等數次上疏爭論時政得失的例子,要玄宗虛心納諫。[14][15]

評價[編輯]

  • 《舊唐書》

家庭[編輯]

韓朝宗[1][2]

注釋及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