饋給和逆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饋給逆饋(英語:(counter)feeding)是音系學歷史語言學中一對音系規則的兩種關係。忽略兩條音系規則𝔸和𝕆的實際順序而假定𝔸先於𝕆,如果𝔸能夠擴大𝕆的施用面,則稱:

  • 𝔸饋給𝕆,若𝔸實際先於𝕆;或
  • 𝔸逆饋𝕆,若𝕆實際先於𝔸。

饋給[編輯]

考慮兩條有序的音系規則:

  1. 𝔸:M → N
  2. 𝕆:NP → NQ

因為𝔸的施用,𝕆的施用面擴大到涵蓋了MP → NQ,並且𝔸先於𝕆,因此稱居先的𝔸饋給居後的𝕆

[編輯]

英國英語有如下順序的兩條規則:[1]:218

  1. 𝔸:在詞末的鼻音和清擦音之間增生和鼻音同部位的清塞音(/prɪns//prɪnts/);
  2. 𝕆:詞末的複輔音逢前面是濁音時發生前聲門化(/prɪnts//prɪnʔts//lʊkt//lʊʔkt/)。

/prɪns/施用增生(𝔸)變成/prɪnts/後讓前聲門化(𝕆)成為可能,因此稱增生(居先的𝔸)饋給前聲門化(居後的𝕆)。

逆饋[編輯]

如果上述𝔸和𝕆的順序正好相反:

  1. 𝕆:NP → NQ
  2. 𝔸:M → N

則因為假定順序顛倒時𝔸饋給𝕆,稱居後的𝔸逆饋居先的𝕆

逆饋會造成音系學的不透明,具體說是欠施用。在這個逆饋的例子中,MP經過𝔸施用後最終變為NP,這個表層的NP雖然符合𝕆的條件但並沒有變為NQ,因此稱𝕆欠施用。

[編輯]

法語有如下順序的兩條規則:[1]:219

  1. 𝕆:詞末輔音在後接輔音時刪去(/pətit nəvø//pəti nəvø/);
  2. 𝔸:詞末/ə/刪去(/pətitə njɛs//pətit njɛs/)。

假定兩規則順序倒換,則/pətitə njɛs/施用刪去輔音(𝔸)變成/pətit njɛs/後將讓刪去/ə/(𝕆)成為可能,因此稱刪去輔音(居後的𝔸)逆饋刪去/ə/(居先的𝕆)。

鏈變[編輯]

歷史語言學中,一系列逆饋的規則又叫鏈變。如A→B→C的鏈變,原來的B變成了C,原來的A變成了B,鏈上的每一環節只移動了一步。例如英語元音大推移,原來的長前元音高化,原來的前高元音裂化:/aː/→/ɛː/→/eː/→/iː/→/əi/

另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Gussenhoven, Carlos; Jacobs, Haike.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Understanding language series Fourth edi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7. ISBN 978-1-138-96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