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高梁河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梁河之戰
宋遼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979年
地點
境內高梁河
結果 遼國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北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趙光義
潘美
崔彥進
曹翰
孟元喆
劉遇
宋渥
耶律沙
耶律斜軫
韓德讓
耶律休哥
耶律學古
兵力
殿前司諸班、侍衛司馬步軍等京營禁軍10萬 駐邊禁軍、河南河北兵儲10萬 耶律休哥部3萬 耶律斜軫部萬餘 韓德讓部(幽州守軍)6、7萬

高梁河之戰北宋在終結五代十國局面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地區,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六月發動的針對遼國的第一次北伐戰爭中的重要戰役。[1]最終以宋軍大敗告終。

戰役背景

[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太宗趙光義親征率軍成功滅掉北漢[注 1]。由於在討伐北漢之中遼軍看似一觸即潰[注 2],在對新攻占的土地進行了區劃[注 3]、居民[注 4]等方面的調整之後,決定出兵伐遼[注 5],奪回當年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地區。但是此時的軍隊並未經過很良好的整頓,而且將士們都希望得到封賞,並不願意繼續出戰,但是也沒有人敢向趙光義提出反對意見[注 6]。此時端州團練使、殿前司都虞候崔翰進言,公開贊成北伐[注 7],趙光義非常高興,直接下令樞密使、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彬調集各地屯兵[注 8]

戰役準備

[編輯]

北宋

[編輯]

此次出征的宋軍,大多是剛剛平定北漢的部隊,就連主將都沒有太大變化,分別是宣徽南院使開府儀同三司山南東道節度使知幽州行府事潘美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桂州觀察使曹翰定武軍節度使孟元喆彰信軍節度使劉遇定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渥

[編輯]

經歷了援救北漢時的白馬嶺之戰的慘敗後,遼國暫時沒有什麼準備,在北宋出戰後才倉促發兵。

戰役經過

[編輯]

沙河之戰

[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朝集結了三十萬大軍,太宗趙光義領軍御駕親征,由太原出兵,準備北征燕雲,龐大的行軍隊伍,攜帶著軍械刀槍糧草輜重,一路向東,於五月底越過太行山脈,進入河北平原;

六月初七,為保障戰事順利,太宗又下令徵調京東、河北諸州的武器裝備和糧秣運往前線。

十三日,趙光義率兵來到鎮州,隨行的部隊由於士氣低落,很多並沒有按時集結。趙光義對此非常憤怒,並要以軍法處置,被思州刺史、殿前指揮使都虞候趙延溥攔了下來[注 9]

二十日,宋軍抵達遼國境內[注 10]

二十一日,宋軍抵達岐溝關,遼東易州(所謂東易州,其實就是岐溝關[注 11])刺史劉禹投降,趙光義親披甲冑,進抵益州,東易州全境被宋軍控制。趙光義派千餘士兵留守,其餘部隊繼續向幽州進發[注 12]。遼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統軍使蕭托古、伊實王薩哈率軍於沙河阻擊宋軍。宋殿前司殿前東西班指揮使傅潛、殿前司騎軍日騎東西班指揮使孔守正率部與遼軍交戰,隨後宋軍大部隊抵達,耶律希達部被擊敗,宋軍生擒遼軍五百餘人[注 13]

兵圍幽州

[編輯]

二十二日,宋軍抵達涿州。遼軍守將,判官劉元德放棄抵抗[注 14]。趙光義未做停留,連夜揮師北上。

二十三日,宋軍抵達幽州城南,趙光義入駐寶光寺[注 15]。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考慮到耶律希達剛剛被擊敗,於是改用耶律希達的旗幟,於德勝口布置兵力引誘宋軍。趙光義親自率軍發起進攻,士氣大振,遼軍被陣斬達千餘人。耶律斜軫率軍攻擊宋軍後方,宋軍開始撤退。自此,耶律斜軫屯兵於清沙河北岸,聲援幽州城[注 16]

二十五日,燕雲之役正式打響,趙光義四面進攻幽州城,命令宋渥從城南、崔彥進從城北、劉遇從城東、孟玄喆從城西,率領各自軍隊猛攻幽州[注 17]。城內守將韓德讓劉弘等人一同登上城牆監督部隊作戰,不敢有絲毫懈怠,時遼迪里都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城投降,城中遼軍更加恐慌。[注 18]

此時幽州孤立無援,唯一出現的援軍,就是耶律斜軫,但因前被宋軍擊敗,只能屯兵於八十里外清沙河北岸的德勝口,聲援幽州城,不敢南下。

遼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率兵從山後馳至幽州,由於宋軍在把幽州城圍得水泄不通,耶律學古只得率部掘地道潛入,與城內守軍共同拒守[注 19]。當天宋軍三百餘人趁着夜色登城,被耶律學古率領守軍擊退[注 20]

三十日,遼景宗耶律賢乘機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各率所部騎兵頂替之前敗退的耶律希達,前往幽州救援[注 21]。   

致命錯誤決策

[編輯]

太宗信心滿滿,志在必得,在圍成之始,就已提前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幽州知府,就在勝利唾手可得之際,接連做出兩個錯誤且致命,最終導致幽州之戰慘敗的決策:

第一,下令「圍城三匝」,而非「圍三缺一,網開一面」:原本目的,只求攻占幽州城,並非全殲城內軍民,四面圍城,實乃兵家大忌,由於四面被圍,城內軍民沒有活路,反而激起求生意志,拼命抵抗。再者,將全部兵力投入圍城,自然放棄了在外圍偵查,機動阻援的機會;果然,後來宋軍無法提早偵測後續馳援的遼軍,並且有效阻擊,導致遭到內外夾擊。

第二,將御駕行營駐蹕幽州城北:太宗御駕行營,原本是駐蹕在城南寶光寺,如此部署,其身後事完成進攻和戰場清掃的安全地帶,即使兵敗,還可從容向南轉移後撤;不料,攻城前,卻將御駕行營移至城北曠野,不但直接將太宗暴露於遼國援軍南下的最前線,而且一旦戰敗,欲往南撤,還被幽州城阻隔。

高梁河之戰

[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七月,宋軍士氣進一步下降,並且這種情緒蔓延到了部分主將[注 22]

七月初六,耶律沙部與宋軍戰於高梁河畔,被宋軍擊退。宋軍乘勝追擊。當天傍晚,耶律休哥率大軍馳至,人手兩個火把,宋軍沒有防備,無從判斷遼軍兵力,於是停止追擊,速於高梁河畔防守列陣。不久遼兵夜戰,耶律休哥部在耶律斜軫部配合下,左右夾攻,耶律學古部亦出城作戰,使宋軍三面被圍,全線潰敗。宋太宗乘驢車並負箭傷南逃,耶律休哥此時身上的傷開始發作,並沒有過多追擊。遼軍追至涿州而止,繳獲戰利不可勝計[注 23]

戰役影響

[編輯]

高梁河之戰結束後,宋軍的勢氣急轉直下。宋朝禁軍在後周世宗及宋太祖時,千錘百鍊,無疑是強勁如虎的精銳部隊,往往戰無不勝。在攻滅北漢之餘,宋軍未經修整,主力即自太原出發,幾日之內連克易、涿、順等州,勢如破竹,二十三日已兵臨幽州城下。但這時宋軍已是疲憊不堪,無力再戰,最後以慘敗收場。

高梁河之戰是宋軍第一次在建國戰爭中承受大敗,從此以後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在滅掉北漢時,沒有給軍士應得的賞賜,軍士們心中也有怨言。此後宋遼兩國進入了短暫的相持狀態,兩個月後,遼軍南下[注 24],雙方滿城之戰爆發。

注釋

[編輯]
  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平,凡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
  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乙未,遼耶律沙等白馬嶺,前阻大澗,遇郭進兵,沙與諸將欲待後軍,冀王塔爾及穆濟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塔爾等以先鋒渡澗,未半,進率騎奮擊,大敗之。塔爾等及其子華格、沙之子德琳、令袞圖敏、詳袞唐古俱歿於陣,沙等幾不能出,會耶律色珍以救兵至,萬弩齊發,宋師乃退。
  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廢隆州,毀其城。
  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丙申,幸太原城北,御沙河門樓。遺使分部徙居民於新并州,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死者甚眾。
  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而帝將遂伐遼,取幽薊。
  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初,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
  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殿前都虞候崔翰獨奏曰:「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
  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帝悅,即命樞密使曹彬議調發屯兵。
  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六月,庚申,車駕北征,發鎮州。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帝怒,欲置於法。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遽進曰:「陛下巡幸邊陲,本以契丹為患,今敵未殄滅而誅譴將士,若舉後圖,誰為陛下戮力乎!」帝嘉納之。
  1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丙寅,次金台頓,遼境也。
  1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東易州,即岐溝關也。
  1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丁卯,帝躬擐甲冑,率兵次岐溝關,遼之東易州刺史劉禹以州降,留兵千人守之。
  1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遼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統軍使蕭托古,伊實王薩哈,迎戰於沙河。東西班指揮使衡水傅潛、浚儀孔守正先至,擊之,後軍繼至,大敗希達軍,生擒五百餘人。
  1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戊辰,帝次涿州,判官劉原德以城降。
  1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庚午,次遼南京之城南,駐蹕寶光寺。
  1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遼南院大王耶律色珍患南軍之銳,以希達新敗,為南軍所易也,取其青幟,軍於得勝口以誘敵。帝麾兵擊之,士皆鼓勇,斬首千餘級。色珍襲其後,宋師始卻。色珍軍於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
  1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燕雲之役正式打響:壬申,部分諸將攻城,定國節度使宋渥攻其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攻東面,定牙節度使孟元喆攻西面。
  1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知幽州行府事。遼南京權留守韓德讓懼甚,與知三司事劉弘登城,日夜守御,而城外招脅甚急,人懷二心。會迪里都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降,城中益懼。
  1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遼御盞郎君耶律學古聞南京被圍,急救之,圍師方嚴,乃穴地以進,偕韓德讓等整器械,安反側,隨宜備御,志不少懈。
  2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宋兵三百餘人乘夜登城,學古戰卻之,益修守備,以待援師。
  2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丁丑,遼主始知南京之圍,命南京宰相耶律沙救之,遺使責托果等曰:「卿等不嚴偵候,用兵無法,遇敵即敗,奚以為將!」特里袞耶律休格知事亟,自請赴援,遼主乃以休格代希達,將五院軍並發。
  2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帝日督諸將攻城,而將士多怠。桂州觀察使曹翰、洮州觀察使米信屯城之東南隅,軍士掘土得蟹,翰謂諸將曰:「蟹,水物,而陸居,失其所也。且多足,敵救將至之象。又,蟹者,解也,其班師乎!」
  2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癸未,遼耶律沙以援師至,戰於高梁河,宋師擊之,沙敗走。會薄暮,休格自間道馳至,人持兩炬,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休格與色珍合軍,分左右翼奮擊,休格被三創,戰益力。學古聞援師大集,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居民大呼,聲震天地,休格乘之。宋師大敗,帝乘驢車南走。休格創甚,不能騎,輕車追至涿州,獲兵仗、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2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丙午,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格南伐,以報圍燕之役,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帥眾御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該條目整理自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以及《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