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座標24°27′36″N 118°5′2″E / 24.46000°N 118.08389°E / 24.46000; 118.083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石刻群所在岩體及文保碑
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開元街道中山公園內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清末至民國
認定時間2004年11月
地圖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開元街道中山公園內,是廈門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石刻群所在魁星山為興泉永道署後花園,四周原為丘陵,經歷代平整今已平坦。石刻分布在魁星石周圍的岩壁上,計有清咸豐宣統年及民國時期題刻共11幅。岩體上建有涼亭[2]

歷史[編輯]

周邊環境[編輯]

魁星山橫列原廈門城北門外,地勢西高東低。東南1300米為萬石岩太平岩等群山,西南1400米為鷺江[2]

原先魁星山一帶河網眾多,流經此地的河流有魁星河、柳樹河、岳前河等[3]。岳前河附近有荷庵,曾是廈門「四大名庵」之一。現河多已填,三條河流及荷庵均位於今天中山公園一帶[4]

建制沿革[編輯]

興泉永道為清政府管轄福建的地方派出機構,原駐於泉州府。雍正五年,閩浙總督劉世明奏准道署遷至廈門[4]。道署位於廈門城北門外魁星石(即魁星山)下。署地塊由購貢生黃鍾房屋地塊而得。今中山公園西半園及原圖書館大院均位於原道署內。

花園前身[編輯]

道署落成時,魁星山並未囊括於道署之內。 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天,一場暴雨將道署左後側的圍牆衝垮,時任道台周凱因天氣未外出辦公,故來到現場勘察,發現居於道署附近的魁星山[5]。周凱登上山頂眺望遠景,並寫下《僑園記》[6]

玉篇》曰:㝯通作僑,亦作喬,假也、寄也、寓也。六朝有僑置郡縣,非其地而假以名之也。福建興、泉、永道署在廈島。署左有山,曰「魁星山」,非署地也。道光辛卯之夏,久雨,垣傾,舉步可登,乃與賓從遊焉。山不甚高,而可遠眺。陽臺、洪濟諸山在其東,麒麟、芙蓉、鳳凰、雙龍諸山在其西。南則鴻山、南太武,北則小文圃、天馬、美人。或近在島上,或隔遠水。四圍環拱,蒼翠可挹。面嘉禾海,一碧際空,俯若可飲。山多怪石,可騎、可坐。東南有池,廣畝許,可魚。餘甚樂之。戲度其地,以為園。謂勝島上榕林快圍也。擬置亭山頂,曰「觀海亭」。為軒山平處,曰「向日軒」。傍竹為榭,曰「幽篁曲榭」。臨池為堂三間,曰「延青伋白之堂」。山有石,高聳奇醜,俗呼魁星石。以軒對之,曰「對石軒」。又有石稍平,民登此呼冤,題曰「肺石」。而未得園名。問老役:山可買諸?役曰:山,官山也。下有彭、池、陳三姓塋,遂為三姓山。前官廣西李大人購之,千金不得。余笑曰:山不可得而園,山豈能禁人遊乎?吾之於山寓於目而得之於心者,蓋自有在。初不系乎亭軒堂榭之設也。夫亭軒堂榭,亦假也。世之為園亭以自娛者,經營粗就而園已屬他人。況官如傳舍然,假令購是山而設焉,其可樂者在亭軒堂榭乎?抑在山乎?且吾之所樂,並不在是山也。亦視心之所寄何如耳。心有可樂則樂之。偶遊焉,而意中若宜有亭軒堂榭之設,或不宜其設而以意更置之,則山與我更無窮也。假焉、寄焉、遇焉而已。是山雖不為吾有,而意中之園未始不為吾有也。因名之曰「僑園」,且為之記,以貽後之人。

周凱最終並未建園,是由於山中有彭、池、陳三姓的塋墓,前任道尹花重金亦不能買下山頭。最終作罷,寫下僑園記。廈門文史學家李啟宇評價此文「體現出來的性靈之通達、志趣之脫俗、精神之清颺,足以使人頓悟人生。」[5]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占領廈門。道署在戰爭中焚毀。魁星山日漸荒廢。

石刻興起[編輯]

同治十年(1871年),時任道尹潘駿章寫下題刻(下文第2處),文中「曾公」即指曾憲德。時值曾憲德被朝廷免職,「開缺送部引見」[7]。後太平軍李世賢威脅廈門,左宗棠任閩浙總督,要求曾憲德重新上任督辦此事。曾憲德設計除掉與李世賢勾結的外國人柏威林。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要求對興泉永道一職「於通省道員內揀員調補「,左宗棠推薦曾憲德,稱他「年壯才明,安詳幹練,治匪輯盜,動合機宜。其於中外交涉事件,尤能措置允協。」[8]

同治六年(1867年)曾憲德在魁星山留下石刻「三巡鷺江」,即指三次任職道台,化解免職與太平軍危機。在此之後,至少有七任興泉永道道尹在此題字[9]

內容[編輯]

11處石刻按落款時間先後排序,其中清石刻共8處,民國時期石刻共3處。

序號 題者 正文 題款 年代 說明 圖片
清朝(共8處)
1 曾憲德 三巡鷺江[10]:67 右側楷題「大清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孟秋月」,左側楷款「觀察使者,楚北曾憲德識「[10]:67 同治六年(1867年)[10]:67 石刻每字高0.7米,寬0.6米[10]:67

曾憲德,字峻軒,湖北京山人,清同治年間三度任福建興泉永道道尹[10]:2

2 潘駿章 咸豐己未秋,余由延調此,仍借海關署辦公,官廨逼仄不堪。至同治癸亥,英人歸還舊署,體制已非。時觀察曾公鳩資建復,規模壯麗,洵有功也。辛未歲,余重臨斯土,閒歷後垣,見岩奇木古,扳危登眺,胸次廓然,惜為荊棘叢掩。爰命工辟之,栽花引路,掃石留題。公餘之暇,聊助逸興雲。然應點綴之處尚多,姑置以待[10]:66 左署款「同治十年仲秋月,皖涇潘駿章志」[10]:66 同治十年(1871年)[10]:66 潘駿章,1871年任興泉永道道尹,駐廈門[10]:66

崎山為清代興泉永道署後園。1841年8月,英軍攻陷廈門並占據道署,後園遭到破壞。1863年,英國人歸還道署,翌年道尹曾憲德重建,至潘駿章繼任始竣工[10]:66。潘駿章建造休閒場所的經過,系廈門近代史史料[11]

3 山林逸趣[10]:66 右側楷書直題「同治辛未仲秋月」,左側楷書直款「皖涇潘駿章題」[10]:66 同治辛未年(1871年)[10]:66 石刻字幅高0.85米,寬2.12米。

今中山公園西半園的逸趣園即得名於此[10]:66

4 周蓮 萬壑雲根[10] 右側題款「大清光緒二十四年,幕賓陳蘭田、於小宋屬」,左側續款「貴築周蓮書」[10]:68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0]:68 每字高1.3米,寬1.1米。「雲根」即石之雅稱,「萬壑雲根」形容此山嵯峨幽邃[10]:68

周蓮,字子迪。光緒二十一年十月至翌年五月、光緒二十四年三月至同年七月兩度任福建興泉永道道尹[10]:68

5 石瘦松肥,雲痴鶴老[10]:69 左側署名款「周蓮」[10]:69 落款無年月 字幅高1.00米,寬1.50米。

閩南語中稱榕為「松」,所謂「松肥」,當指魁星山山頂至今仍盤根錯節、葉繁枝茂、生機盎然的古榕,旁邊嶙峋的岩石與之對襯,顯得瘦削[10]:69

同時鄭板橋《山家》有云:「山深人跡少,漸石瘦松肥,雲痴鶴老。」[12]

6 徐兆豐 鴻雪[10]:68 左側楷書署款「江都徐兆豐題」[10]:68 落款無年月 篆書直題「鴻雪」,字幅高0.90米,寬1.45米[10]:68

「鴻雪」即「雪泥鴻爪」之意,比喻留下痕跡[10]:68

徐兆豐,字乃秋,號癯道人,江蘇江都(揚州)人[10][13]。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在廈門任福建興泉永道道尹[10]:68

7 姚文倬 靜觀[10]:69 左側楷書直款「光緒丙午四月,仁和姚文倬」[10]:69 光緒丙午年(1906年)四月[10]:69 字幅高0.90米,寬1.20米。

姚文倬,浙江仁和(今杭州)任,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至翌年閏四月任興泉永道道尹[10]:69

8 慶蕃 峭碧[10]:70 其下有楷書直行款「宣統辛亥仲秋慶蕃磨崖」[10]:70 宣統辛亥年(1911年)[10]:70 隸書橫題,字幅高0.56米,寬0.65米。

該處是廈門地區目前已知有清朝年號的最後一處題刻[10]:70

慶蕃,滿洲人,清宣統三年(1911年)農曆五月來廈門任興泉永道最後一任道尹[10]:70辛亥革命爆發後,匆忙乘船逃往台灣[11]

民國(共3處)
9 吳山 石欹岑曲[10] 右側行楷直題「乙丑秋日」,左側直款「侯官吳山題」[10] 乙丑年(1925年)秋[10] 字幅高0.72米,寬1.86米[10]

吳山,別號步雲,福建侯官人[10]:67[註 1]。1924年任廈門道道尹[10]:67

10 楊遂 園中象外 右側落款「丁卯夏楊遂書」 丁卯年(1927年)夏 楊遂為民國時期廈門警察廳廳長[14]
11 童杭時 博愛[10]:70 下有楷書提拔「民國二十有四年暮春,余來廈視察司法。許院長家栻、李院長治東邀余與許君星恆同游斯園,想見民六護法之役,總理曾題』博愛』兩字贈余。爰題此以留紀念。杭溪童杭時」[10]:70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70 行楷橫題,字符總高1米,寬1.1米。此處「總理」即孫中山[10]:70

童杭時,字枕溪,號萱甫[註 2]浙江嵊縣[10]:70。1935年1月任福建高等法院院長。

延伸[編輯]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及碑亭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編輯]

與中山公園相鄰的公園南路3號大院,即為原興泉永道署署址。大院內存有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共658字。1841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入侵廈門後焚毀興泉永道署。戰後,英國選在此地建造領事館。直至1863年英國歸還道署,時任道尹曾憲德主持重建道署,立碑記述這一過程。

曾儒璋詩刻[編輯]

曾儒璋詩刻遠景,可見部分詩句

據摩崖石刻群不到100米處,位於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總館後方石牆內嵌有「曾儒璋詩刻」[10]:71。石刻原有描紅,今描紅已不清晰,現暫未列入任何等級的文物保護名錄中。

石刻系清乾隆甲辰年(1787年)曾儒璋行楷直題的二首七律詩。字幅高月1.00米,寬月1.10米。因岩石受到破壞,石刻的右上角殘缺,第一首詩共缺20多個字[10]:71。道光《廈門志》中記有全詩(「  」內為石刻缺失的字,劃下劃線為部分缺失仍可辨別的字):

第二首保存完整[10]:71

曾儒璋,浙江永嘉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興泉永道道尹[10]:71

現狀[編輯]

道署官閣今已不存,僅剩魁星山主體及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尚存。

1927年,廈門中山公園開始建設,建成後曾被譽為「華南第一園」[9]。南半園中存有咖啡室,位於琵琶洲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山公園南半園大部分的建築被毀。1983年公園開始修復,在魁星山腳下原琵琶洲位置,建起了冰廳、茶座、曲橋,取名為「逸趣園」,即今石刻群所在地[9]

2017年1月4日,建園90周年的中山公園迎來大修。改造過程中將調整魁星山東部的植物種植和建築空間布局,使摩崖石刻露出曾被遮擋的一面[15]

保護範圍[編輯]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文保碑

北、東至影劇院圍牆,南至中山公園圍牆,西至魁星山邊[1]

外部連結[編輯]

注釋[編輯]

  1. ^ 關於吳山籍貫說法不一。近代史資料42-46,第248頁,以及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作安徽滁縣人。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作四川省人。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 編,廈門摩崖石刻,第67頁作福建侯官人
  2. ^ 一說字萱甫,號愚隱,別號枕溪,見[1]
  3. ^ 《廈門摩崖石刻》一書中該句識為「六文□□□□□□」,未將「一」字納入本句,而在句尾補上一字,變成八字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国厦门. www.xm.gov.cn.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2. ^ 2.0 2.1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3. ^ 薛起鳳 主纂. 鹭江志(整理本). 鷺江出版社. 1998年4月. ISBN 9787806105641. 
  4. ^ 4.0 4.1 羅才福 何丙仲 陳志銘, 第四章 石刻 第二節 碑刻. 厦门文物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6月: 131頁. ISBN 7501014604. 
  5. ^ 5.0 5.1 李啟宇. 周凯和他的侨园. 廈門市文化館 廈門市美術館 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16-07-07. 
  6. ^ 周凱. 厦门志. 鷺江出版社. 1996年2月. ISBN 9787806100677. 
  7. ^ 同治朝实录卷之一百-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21-02-18]. 
  8. ^ 董鵬飛. 同治年间福建匪患及左宗棠治理探究. 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86頁. 
  9. ^ 9.0 9.1 9.2 陳璐. 中山公园“前世今生”您可知晓 (PDF). 海西晨報. 2017-01-08 [2017-01-08] (中文(中國大陸)).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 (編). 厦门摩崖石刻.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1年6月. ISBN 9787539310428. 
  11. ^ 11.0 11.1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 www.xmsmlib.net. [2021-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12. ^ 郑板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 王澄. 扬州历史人物辞典.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1月. ISBN 9787806434550. 
  14. ^ 林華 (編). 厦门政法志.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7年08月. ISBN 7561513135. 
  15. ^ 戴懿 謝雨真 匡惟 林珊 郭文娟. 再过5个月 来看全新中山公园 (PDF). 廈門晚報. 2017年1月4日 [2017年1月4日]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