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杞
出生1120年
北宋
逝世1183年
南宋
職業南宋大臣

魏杞(1120年—1183年),字南夫,一字道弼南宋大臣[1]

生平[編輯]

壽州壽春(今屬安徽)人,家族後徙居入籍明州鄞縣(今屬浙江[1][2]。少從學於明州學者趙敦臨[1]紹興十二年(1142年),他考獲進士的成績;及後他被任命為餘姚尉,後調任涇縣。他任官期間罷除不必要的經費,為官幹練,因而被提拔為大理寺主簿,後又擢太傅寺主薄、宗正寺少卿。

隆興元年(1163年),他以宗正寺少卿的身份出使金國,不辱使命[1]。隆興二年(1164年),金兵南下,他以禮部尚書銜出任金國通問使。當年十月,到達盱眙(今屬江蘇),金兵準備攻淮,盤問魏杞等宋朝使節的來意,並要求查看宋朝廷的國書,提出割地和增輸歲幣20萬等要求,魏杞一概不答應。魏杞抵達高郵,金兵再次勒索宋使節,要求面談,魏杞又抗辭不撓。乾道元年(1165年),魏杞抵達燕山金朝皇帝看到宋朝國書不稱臣卻稱侄,大怒,拒絕供給宋朝使節飲食。魏杞在金主面前慷慨陳義,氣勁詞直,金主最終不得不以禮相待。

隆興和議成事後,魏杞受到宋孝宗褒獎,入朝參贊機務,歷任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右丞相,兼任樞密使[1]。次年因朝中政爭被罷相,外放任平江府知府。以端明殿學士奉祠致仕,告老還鄉[1]。歸居慶元府鄞縣小溪,時人稱他為碧溪先生[3]淳熙十年(1183年)十一月,在鄞縣家中逝世,諡文節,贈特進光祿大夫。寧宗嘉泰年間,追封魯國公。

家世[編輯]

天祖:魏羽(三司使) 高祖:魏琰(衛尉卿) 曾祖:魏續(朝散郎) 祖父:魏鉌(知海州) 父親:魏汝能(黃州司戶參軍) 弟弟:魏梠(二子:鷺振、豹文)

五子:熊夢、驥稱、羔如、鹿賓、鵠壽

遺蹟[編輯]

今浙江奉化溪口魏杞墓留有甬道、石馬、石翁仲,墓旁建有常樂院。魏杞墓始建於1183年,後世改稱崇福祠,民間俗稱魏家莊。宋丞相鄭清之撰《神道碑》,今尚存,長290厘米,寬160厘米[4]。後人有曾拜訪魏杞墓,如徐彬吾留有《謁魏丞相墓》:「矗矗群山聚,蕭蕭一空墓;塵埋扶宋相,碑勒使金功。山窣凝余淚,溪聲泣舊桐;南朝千古恨,今已付東風。」[5]

著作[編輯]

魏杞的著作甚多,他的作品有《童諷》三十卷、《三蘇言論編》、《勤齋詩》三卷、《附錄》、《魏文節遺書》和《山房集》三十卷[6]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385》,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鏈接[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魏杞.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中文(臺灣)). 
  2. ^ 魏杞. 國學經典.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中文(中國大陸)). 
  3. ^ 溪口魏杞墓添文物. 中國寧波網.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中文(中國大陸)). 
  4. ^ 魏杞墓、祠. 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005-12-07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中文(中國大陸)). 
  5. ^ 宁波市志. 中華書局. 1995. ISBN 9787101015072. 
  6. ^ 中華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1. 
前任:
洪适
南宋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
1166年—1167年
繼任:
蔣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