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Harvester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arvester
類型互動式電影冒險遊戲
平台DOSLinuxMicrosoft WindowsmacOS
開發商DigiFX Interactive英語DigiFX Interactive
發行商
製作人Lee Jacobson
設計師Gilbert P. Austin
模式單人
發行日
  • 北美:1996年10月1日[1]
  • 歐洲:1996年

Harvester》是一款1996年的冒險遊戲,由吉爾伯特·P·奧斯汀(英語:Gilbert P. Austin)設計,他以暴力內容、邪教和分析虛構暴力和實際暴力的關係著名。[2]玩家扮演的是遊戲中的18歲男孩史蒂夫·梅森,他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小鎮醒來,沒有任何過去的記憶,也不記得自己是誰,並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 在接下來的一周里,他被脅迫或操縱着執行一系列看似普通的任務,在"豐收之月教團"的要求下,任務的後果越發暴力,這個類似於邪教的組織似乎主宰了這個小鎮,並承諾揭示關於史蒂夫和這個小鎮的真相。

劇情[編輯]

1953年,史蒂夫·梅森在豐收鎮醒來,發現自己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在家中探索了一番之後,他認識到自己也並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和弟弟,他們兩個都有奇怪的舉動——他的母親似乎無法停止為一周後的慈善活動烤制幾十種餅乾,導致她扔掉了隨後的每一批;他的弟弟痴迷地觀看一個極端暴力的牛仔節目,這似乎是豐收鎮電視上唯一播放的節目。 在探索這個小鎮時,史蒂夫發現豐收鎮上住着一些充滿敵意的奇怪的人,他把這些人比作是真人的摹本或模仿品。 史蒂夫進一步了解到,沒有人相信他真的失憶了,他遇到的每一個人都以「你一直是個孩子,史蒂夫」這樣的罐頭式回答來回應他的求救。鎮上的每個人都鼓勵史蒂夫加入共濟會會所英語Masonic lodge,這是一座位於鎮中心的大型建築(讓人聯想到阿亞索菲亞),作為「豐收之月教團」的總部,它似乎是豐收鎮的社會政治中心。

得知自己將在兩周後結婚,史蒂夫去見他所謂的未婚妻斯蒂芬妮·波茨坦,她是波茨坦先生的女兒,一個希望與史蒂夫的父親一起在豐收的肉類包裝廠工作的失業者,他公開表達了對自己女兒的欲望。見到斯蒂芬妮,史蒂夫發現她也有失憶症,和他在同一個早晨醒來,卻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來到豐收鎮的。兩人結成聯盟,找出他們的過去並逃離這個小鎮。

史蒂夫拜訪了會所的議會警衛官,後者告訴他,他的所有問題都會在建築內得到解答,並開始給他一系列的任務,作為入會儀式。在接下來的一周里,史蒂夫每天都會接到一個新的「任務」,從小小的破壞行為開始,迅速升級為盜竊和縱火,每個任務都有不可預知的悲慘情況,通常會導致某人意外死亡、謀殺或自殺。同時,在相互恐懼和相互依賴的驅使下,史蒂夫和斯蒂芬妮成為了戀人。 在入會的最後一天,史蒂夫在斯蒂芬妮的床上發現了一個殘缺不全的頭骨和脊髓,軍士長告訴他這是他進入旅館的邀請。進到裡面,史蒂夫發現小屋是由一系列被稱為「廟宇」的房間組成的,這些房間是對真實的城市地點的嘲弄(包括有一個死人家庭的客廳和一個廚師準備人肉的廚房),其居民用一系列謎題來挑戰他,表面上是為了教授理解會所戒律所需的課程。每堂「課」都是對傳統道德的顛覆,包括慈善的無用性、老人的無用性以及欲望和虛榮心的好處。

在會所的最高層,軍士長介紹了仍然活着的斯蒂芬妮,並解釋說豐收鎮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虛擬現實模擬器,由一群科學家在1990年代操作,以確定是否有可能將普通人變成連環殺手。史蒂夫和斯蒂芬妮是模擬中唯一真實的人,史蒂夫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為了扭曲他的現實,打破他的禁忌,為他的連環殺手生活做好準備。警長給他提供了兩個選擇:謀殺斯蒂芬妮,犯下他的第一個真正的罪行,並接受未來成為一個殺人犯;或者拒絕,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將在實驗室里把斯蒂夫和斯蒂芬妮變成腦死亡。如果史蒂夫選擇第二個選項,軍士長會告訴他,他和斯蒂芬妮將在死亡前的幾秒鐘內,在豐收鎮模擬器中度過整個一生的幸福。

如果玩家選擇殺死斯蒂芬妮,史蒂夫會將斯蒂芬妮打死,然後切除她的頭骨和脊髓。謀殺完成後,史蒂夫在虛擬現實模擬器中甦醒過來。他搭車回家,殘忍地謀殺了接他的司機。史蒂夫回到家,他的母親批評他玩暴力的遊戲,告訴他消費暴力媒體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有暴力行為。當攝像機進入他的喉嚨和胃部時,史蒂夫以大笑回應,露出了他之前殺死的司機的身體部位的溶解。 如果玩家選擇放過斯蒂芬妮,軍士長會在小教堂舉行臨時婚禮,然後再放走這對夫婦。史蒂夫和斯蒂芬妮買了房子,有了孩子,一起變老,然後平靜地死去,被埋葬在豐收鎮公墓里。在現實世界中,科學家們看着這對夫婦的屍體,對他們的實驗結果表示失望。

玩法[編輯]

遊戲採用了一個單擊界面。玩家必須通過高空地圖訪問遊戲中虛構的豐收鎮的各個地點。通過與不同的鎮民交談和點擊特殊的「熱點」,玩家可以了解信息和收集物品,以推進遊戲的故事和遊戲。Harvester還具有一個戰鬥系統,玩家可以通過選擇武器,然後點擊目標來攻擊其他角色。目標和玩家的角色都有有限的生命值,允許玩家或目標死亡。玩家可以選擇通過解決謎題或殺死一個不可玩的角色來在遊戲中取得進展。

發展與爭議[編輯]

Harvester是由FutureVision(在遊戲發行時更名為DigiFX)開發的。編劇/導演吉爾伯特·P·奧斯汀(Gilbert P. Austin)回憶說:

我的感覺是,FutureVision作為一家小公司,需要一些「高概念」的東西來與當時的行業巨頭競爭,而我認為,Harvester正是這個想法。這確實是我提出的唯一想法。我記得它是在一瞬間出現在我面前的。我的很多想法都是這樣產生的,在創作高峰期,我幾乎無法快速寫下所有的內容。Harvester的概念,在遊戲結束時我想讓玩家思考他是否像史蒂夫一樣內化了遊戲中的過度暴力和超現實的圖像,以及主要的結局......所有這些都在最初的概念中,我在大約30分鐘內記在那種小記者的螺旋記事本上。這就是我向FutureVision提出的建議,他們接受了它。[3]

Harvester於1994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上首次向公眾宣布。視頻片段都是在出版商Merit Software的後方倉庫拍攝的。雖然他只是作為遊戲的編劇簽約,但奧斯汀自願指導拍攝工作,以確保其忠實於他對遊戲的設想。奧斯汀在1994年秋天完成了創作工作,並轉向其他項目,留下製作人李·雅各布森(英語:Lee Jacobson)獨自負責剩餘的開發工作。遊戲定於同年發布,但編程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成為一個商業失敗。[3]

在1996年12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大衛沃爾什博士英語David Walsh (psychologist)公布了一份他認為是過度暴力的遊戲名單。雅各布森公開要求將未列入沃爾什博士名單的Harvester加入其中。[4]遊戲記者克里斯蒂安·斯文森將雅各布森的行為描述為「無恥」,並沒有提及雅各布森、DigiFX或Harvester的名字,以免為這種宣傳尋求提供正面支持。[5]

另外,這款遊戲在德國被禁。[6] 扮演史蒂夫·梅森的庫爾特·斯蒂芬·基斯勒於2010年因持有兒童色情製品被捕。[7]

該遊戲由DigiFX Interactive設計,1996年由Merit Studios發行。[8]2014年3月6日,李·雅各布森在GOG.com上重新發布該遊戲,適用於PC和Mac。[9] 2014年4月4日, 夜潛工作室英語Nightdive StudiosSteam上重新發布該遊戲,適用於PC和Linux[10]

評價[編輯]

評價
匯總得分
匯總媒體得分
Metacritic53/100[11]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Adventure Gamers2.5/5顆星[12]
AllGame2/5顆星[13]
GameSpot6.8/10[14]
PC Gamer美國82/100[15]

根據匯總媒體Metacritic的數據,Harvester被評為「好壞參半」[11]PC Gamer在遊戲初次發布時給予Harvester正面評價[15],但在2011年的評論中對其進行了負面評價,稱其為「有史以來最血腥、最令人困惑,尤其是『最愚蠢』的恐怖遊戲」。[16]Allgame評論說此遊戲的遲緩發布對其評價有負面影響,因為遊戲終於發布的時候看起來有點過時。他們認為遊戲「與角色的對話令人沮喪,而且常常毫無意義,而且情節發展的方式令人失望……有些伏筆從未解釋過,而遊戲的最後三分之一是枯燥無味的。」[13]GameSpot的評論是好壞參半的,他們認為遊戲「並沒有真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稱讚遊戲的全動態視頻片段「確實令人恐懼」,並評論說它具有「經過驗證的冒險機制和有趣的曲折」。[14]娛樂周刊將此遊戲評為B+[17]

參考資料[編輯]

  1. ^ DigiFX ships long-awaited "HARVESTER," its Controversial, Graphically Violent Computer Game. www.digifx.net.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8-06-14). 
  2. ^ Elston, Brett. The bloodiest games you've never played. Games Radar. 2009-10-30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3. ^ 3.0 3.1 Malin, Aarno. Inside Harvester - A Fan Interview with Gilbert P. Austin. GOG.com.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4). 
  4. ^ What Is Senator Lieberman's Problem with Videogames?. Next Generation. No. 28 (Imagine Media英語Imagine Media). 1997-04: 11. 
  5. ^ Svensson, Christian. Lieberman Back in Action. Next Generation. No. 27 (Imagine Media英語Imagine Media). 1997-03: 28. 
  6. ^ Retro Gaming: Harvester (1996). Weird Retro.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9). 
  7. ^ Kurt Stephen Kistler, a registered Sex Offender in DALLAS, TX 75220 at Offender Radar.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8. ^ Computer Gaming World, Volumes 150-153. Golden Empire Publications. 1997 [2016-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3). 
  9. ^ GOG.com. Release: Harvester. CD Projekt. 2014-03-06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10. ^ Valve. Now Available on Steam - Harvester. Steam. 2014-04-04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11. ^ 11.0 11.1 Harvester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12. ^ Indovina, Kurt. Harvester Review. Adventure Gamers. 2015-10-30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2). 
  13. ^ 13.0 13.1 House, Matthew. Harvester. Allgame. [2014-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7). 
  14. ^ 14.0 14.1 Hudak, Chris. Harvester Review. GameSpot. 1996-08-29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15. ^ 15.0 15.1 Gamer, PC. Harvester review - December 1996, US edition. PC Gamer. 2014-04-27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5). 
  16. ^ Cobbett, Richard. Saturday Crapshoot: Harvester. PC Gamer. 2011-05-14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6). 
  17. ^ Harvester. EW.com.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3)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