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Csiiiyu/沙盒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女裝(Women's clothing in China)[編輯]

宋徽宗繪製的宮廷仕女織錦圖,翻拍自唐代畫家張萱 8 世紀的原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中國,古代婦女有不同種類的衣服。這些衣服隨着朝代的變化而變化。例如,20世紀20年代,旗袍在社交名流和上層女性中流行;[1]20 世紀 60 年代,非常樸素的服裝風格盛行;如今,人們穿着各種各樣的時裝。中國不同省份和地區也有不同的服裝風格。

中國陝西西安附近乾陵永泰公主墓中的唐朝宮女。公元 706 年。

時期,婦女多穿寬鬆、長袖的衣服。長裙下面是一雙高跟木底鞋,上面一般都會有一些刺繡。貴族婦女的手臂上通常纏着一條叫做「巾幗」的頭巾,而普通或貧窮的婦女手臂上則沒有任何裝飾。隨着時間的推移,外套越來越短,裙子越來越長。貴族婦女甚至需要侍女幫忙把裙子掀起來,以免裙子被地面弄髒。

時期,女子服飾有更加開放的趨勢。經常穿的是小袖外套,通常是紗線製成的,裙子仍然是長、寬、長圍巾。他們可以裸露胸部以上的身體部分。這種布料更能展現女性的美麗。當時流行的另一種衣服是大袖子、短胸衫和長而輕的裙子。

宋代(960 - 1279)的女裝與男裝的區別是扣子在左邊,而不是右邊。女士們穿着幾乎長及腳踝的長裙或襯衫。他們還穿着短袖或長袖的裙子和夾克。當在外面和路上散步時,富有的婦女都會選擇在肩上佩戴紫色的圍巾[2]

傳統服飾風格[編輯]

中國明代肖像畫。女子身着半臂。

半臂[編輯]

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穿在襦裙外面、有半長袖的背心或外衣。領子的款式多種多樣,但可以用領帶或金屬紐扣固定在前面。據中國記載,半壁服飾風格是由中國人穿的短襦發明的。它最初被指定為宮女的背心,但很快就在平民中流行起來。唐代 《崔小玉傳》中,女主角霍小玉大多穿着這種款式。[3][4]

褙子[編輯]

褙子是一種男女通用的中國傳統服飾,類似於斗篷。貝子在明代最為流行,在唐代也被稱為半壁,據信是在唐代通過絲綢之路中亞傳入的,當時文化交流頻繁。[5][6]

然而,也有人認為它源自宋代的半壁,當時袖子和衣服都加長了。[7]

長襖 - 女士正裝

長襖[編輯]

長襖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女性服飾。它是一種正式服裝,通常被認為是襦裙的加長版本。但它實際上是由明代的「直裰」發展而來,穿在裙子外面。它是寬袖,比直裰短,側開衩處沒有暗擺(從而露出下面穿的裙子)。通常,衣領上縫有一個可選的可拆卸保護領(護領,字面意思是「保護領」)。護領可以是白色或任何其他(通常是深色)顏色。領子的顏色與衣服的顏色相同。

大袖衫[編輯]

大袖衫,譯為 "長袖長袍",是中國傳統的女裝,在唐代皇室中最為流行。唐朝盛世結束後,胡服或來自中亞西亞的服裝風格的影響逐漸減弱,唐朝皇室女性的服裝風格開始轉型。[8]

直到中晚唐時期,皇家女裝與其他風格的區別才變得越來越明顯。其寬度增加了四尺多,袖子通常寬於 1.3 米。它的特點是獨特的騎馬裝,從地面一直覆蓋到胸部以上,腰間纏有繩結,外衣輕薄,有時是透視的,下身系在一起,手臂上通常纏有長圍巾。這種服裝通常只能遮住女性胸部的一半,因此只有公主或歌女等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穿。它被稱為 "大秀山",但在不同時期也被稱為 "鈿釵禮衣"。鈿釵禮衣主要在特殊的禮儀場合穿着,並有不同的變化,主要是不同的衣領(如平行領、交叉領或無領)。[9][10]

一幅宮女和一名男子騎在馬背上,身着上流社會郊遊服裝的畫作,一幅李公麟的 12 世紀畫作,以及唐代畫家張軒的一幅 8 世紀原作的翻拍品。

翟衣[編輯]

翟衣明朝皇后和太子妃(皇太子的妻子)所穿的中國傳統服裝。這是一種僅用於禮儀目的的正裝。它是深衣的一種形式,上面繡有長尾雉(翟、狄)和圓花(小輪花)。冕上有鳳冠(兩側無珍珠串)。從周朝開始,皇后和其他皇室貴族(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都會佩戴 "霓裳羽衣",周朝宋朝時有不同的名稱,如 "褘衣",漢朝時有 "廟服"。[11]

蓮履

蓮履[編輯]

蓮履是中國纏足婦女穿的鞋。這種鞋呈圓錐形或鞘狀,看起來像一朵蓮芽。[12][13]它們由棉花或絲綢精心製成,小到可以放在手掌中。有些設計有鞋跟或楔形鞋底。它們有不同的風格和顏色,通常裝飾華麗,鞋底可以繼續繡上動物或花朵的刺繡圖案。[14][15]有些設計只適合腳尖,穿在長裙下會給人一種小腳丫的錯覺。儘管纏足已不再使用,但許多蓮花鞋仍作為文物保存在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中。[16]

鳳冠[編輯]

鳳冠是中國婦女的傳統頭飾。明代貴族婦女在典禮或官方場合佩戴。它也是新娘的傳統頭飾。它飾有金龍、翠鳥羽毛製成的鳳凰、珠雉、珍珠和寶石。使用的珍珠數量從 3426 顆到 5449 顆不等,使用的寶石數量從 95 顆到 128 顆不等。這些珍珠寶石翠鳥羽毛被製作成裝飾性的花、葉、雲和博鬢(冠側/後部的 "翅膀")。整個皇冠的重量在 2 至 3 公斤之間。

明代圓領袍鳳冠霞佩貴婦畫像

襦裙[編輯]

襦裙是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的一種,主要為女性所穿。它由上衣和裹身裙組成。它歷史悠久,自戰國時期起就有女性穿着。一般來說,上衣被塞進裙子裡。如群在漢代有所衰落,但在南北朝時期又重新流行起來。隋唐時期,裙子在腰部越扎越高,最後扎到胸部以上,並搭配短上衣。除了普通的交領上衣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平行領/直領(對襟)上衣,從而露出乳溝。到了宋代,裙子最終從胸部水平線降回到正常的腰線。

到了明朝,如群成為女性最常見的服裝形式。上衣的袖子多為弧形,袖口較窄(琵琶袖)。領子上通常縫有可拆卸的護領。護領可以是白色或其他深色。領子的顏色與衣服相同。清朝初期,裙子多為百褶裙或馬面裙。[17]

圓領袍[編輯]

圓領衫是明朝男女官員和貴族最常見的服飾。平民和官員/貴族的圓領衫不同之處在於,官員/貴族的圓領衫上有一個鴛鴦方格(補子)。元陵山的袖子多為弧形,袖口較窄(琵琶袖)。它有一個圓領和兩側開衩。官員/貴族的元陵山也是平民的婚禮服。新郎頭戴烏紗帽,身穿九品官袍的元陵山。新娘頭戴鳳冠,身穿貴婦人的霞帔和紅色元琳山。[18]

最近的款式[編輯]

山東齊魯大學女學生,1941年

旗袍[編輯]

旗袍是一種貼身的連體女式連衣裙(在上海有所改良);男裝為長衫裝。旗袍在英語中被稱為 "鴛鴦袍"。今天最常見的時尚緊身旗袍或旗袍是 20 世紀 20 年代在上海出現的,由社會名流和上層社會的婦女所創造。[19]

20 世紀 30 年代上海廣告中兩名穿着旗袍的女性。

1960年代[編輯]

文革期間,幾乎任何被視為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東西都會給共產黨紅衛兵帶來麻煩。牛仔褲高跟鞋、西式大衣、領帶首飾、旗袍和長發等在公共場合出現時會引起危險注意的物品,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象徵,代表着財富。[20]許多這些物品被扔到大街上,讓市民難堪。[21]

現代[編輯]

70 年代末共產黨放寬服裝標準後,中國人的着裝方式和時尚潮流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代城市服裝似乎更注重品牌。在主要的城市中心,尤其是上海,人們越來越喜歡西式服裝,街頭的成人服裝也強調正裝而非休閒裝。青少年更喜歡名牌和西式服裝。孩子們通常穿裝飾有卡通人物的衣服。不過,漢服運動也在努力復興漢服等傳統服裝形式。2001 年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上,東道主將絲綢刺繡的唐裝外套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服裝。[22]

隨着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益普及,它們與互聯網和時尚雜誌一樣,成為人們獲取時尚信息的最常用方式。至於購買服裝,實體店仍是主要選擇,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參考另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Qipao (Ch'i-p'a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11-18]. 
  2. ^ Gernet 1962,第129頁.
  3. ^ Wang Qiao-ling. 唐代女性时尚与对外文化交流 [Women Fashion of Tang Dynasty and 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8, 21: 1-3. 
  4. ^ Information on Civilian Clothings 不拘一格說便服 oldbeijing.org Retrieved 2010-02-10[失效連結]
  5. ^ Yoon, Ji-Won. Research of the Foreign Dancing Costumes: From Han to Sui-Tang Dynasty, The Korean Society of Costume, v. 56, 57-72. 2006
  6. ^ Kim, Sohyun. A Study on the Costume of Khotan, The Korean Society of Costume, v. 34, 169-183. 1997.
  7. ^ 朱和平. 《中国服饰史稿》 (PDF). 中國服飾史稿 1st (中州古籍出版社). July 2001: 223–224 [May 20, 2009] (中文). 
  8. ^ 唐代大袖衫 yonglian.gov.cn retrieved 2010-01-07
  9. ^ "唐·服飾" 慢束羅裙半露胸 「鈿釵禮衣」大袖衫——唐代女子服 wenhua.eco.gov.cn retrieved 2010-01-07
  10. ^ Women's Clothing.  Thursday, 20 September 2018
  11. ^ 歷代皇后最典型的翟衣, XICI.net, Retrieved 2009-12-08
  12. ^ Nicholson 2006,第87–88頁.
  13. ^ 缠足. 美國華人博物館. 
  14. ^ Ko, Dorothy. Every step a lotus : shoes for bound feet. Bata Shoe Museum Found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ISBN 0-520-23283-6. OCLC 46937491. 
  15. ^ Dauncey, Sarah. Review of 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3, 66 (1): 131–132. ISSN 0041-977X. JSTOR 4145732. S2CID 162989309. doi:10.1017/S0041977X03560062. 
  16. ^ Smith, Stephen R. Review of EVERY STEP A LOTUS: Shoes for Bound Feet. Material Culture. 2002, 34 (2): 57–59. ISSN 0883-3680. JSTOR 29764163. 
  17. ^ Finnane, Antonia,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59, 2007 
  18. ^ Yang, Shuran; Yue, Li; Wang, Xiaogang.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virtual model of "xiezhi" gown in Ming dynasty.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21-08-01, 1986 (1): 012116. Bibcode:2021JPhCS1986a2116Y. ISSN 1742-6588. S2CID 236985886. doi:10.1088/1742-6596/1986/1/012116可免費查閱. 
  19. ^ Qipao (Ch'i-p'a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11-18]. 
  20. ^ Law, Kam-yee. [2003] (2003).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Reconsidered: beyond purge and Holocaust. ISBN 0-333-73835-7
  21. ^ Wen, Chihua. Madsen, Richard P. [1995] (1995). The Red Mirror: Children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Westview Press. ISBN 0-8133-2488-2
  22. ^ 張跣. 《“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 2009年, (4期) [2019-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