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Shieh Meng/南希·米特福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希·米特福德
出生南希·弗里曼-米特福德
(1904-11-28)1904年11月28日
英國, 倫敦
逝世1973年6月30日(1973歲—06—30)(68歲)
法國,凡爾賽
職業小說家,傳記作家
代表作逐愛
戀戀冬季
貴族義務 (編著)
配偶彼得·羅德
1933年結婚—1957年離婚)
親屬大衛·弗里曼-米特福德,雷德斯代爾男爵二世 (父親)

悉尼·鮑爾斯(母親)

米特福德家族

南希·弗里曼-米特福德 CBE (1904年11月28日–1973年6月30日),又名南希·米特福德,[n 1]英國小說家、傳記作家和記者,米特福德六姐妹之一,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名利場上「鍍金青年」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多批判英國和法國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生活,言辭犀利;她還以撰寫通俗歷史人物傳記而著稱。

作為大衛·弗里曼-米特福德,雷德斯代爾男爵二世的長女,南希度過了一段優渥愉快的童年。在1931年出版第一部小說之前,她受過私立教育,接受過作家培訓,但沒有擊起什麼水花。她的兩部戰後半自傳小說《逐愛》 (1945)和《戀戀冬季》 (1949)奠定了她的文學聲譽。

南希與彼得·羅德(1933) 雙方對彼此的婚姻都不滿意,他們在長期分居後於1957年離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與自由法國軍官加斯頓·帕萊夫斯基相戀,帕萊夫斯基是她的一生所愛。戰後,南希在法國定居直到去世。在法國期間,她仍與在英國的朋友保持聯繫,信件往來,定期聚會。

20世紀50年代,南希提出了「U」(上流社會語)和「non-U」(非上流社會語)的概念,即從日常言語使用的詞語來識別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及地位。這原本只是她的一個玩笑,但沒想到很多人都當真了,並把她當作禮儀教養的權威。

她的晚年苦樂參半。事業上,她撰寫的的龐巴度夫人伏爾泰路易十四的人物傳記取得巨大成功;然而,情感生活上,她與帕列夫斯基關係的最終破裂。60年代後期,她的健康狀況每日愈下,忍受了數年的病痛折磨後,於1973年去世。

家庭[編輯]

「伯蒂」米特福德,雷德斯代爾男爵,繪製於1902年

米特福德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諾曼時代,約翰·德·米特福德爵士在諾森伯蘭擁有一座米特福德城堡。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約翰爵士擔任過幾個重要的公職,從此米特福德家族世代為官。[1]18世紀,威廉·米特福德 ( William Mitford ) 作為古典歷史學的領銜人,主要研究古希臘史。[2] [3]他的曾孫阿爾傑農·伯特倫·米特福德 ( Algernon Bertram Mitford ) 生於1837年,又稱「伯蒂」,是一名外交官和旅行家,1874至1880年間,在迪斯雷利二世的內閣部下工作。[4]1874年,他與艾爾利伯爵十世,大衛·奧格威的二女兒克萊門蒂娜結婚,該聯姻使米特福德家族開始結識英國的名門望族。[5]克萊門蒂娜的姐姐布蘭奇·奧格維嫁給了亨利·蒙塔古·霍齊爾爵士,霍齊爾爵士曾入伍為兵,後來經商。四個孩子中,克萊門汀(「克萊米」)在 1908 年嫁給了後來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內莉則是嫁給了伯特倫·羅米利。 由於霍齊爾爵士和布蘭奇的私生活都很混亂,儘管名義上霍齊爾爵士是克萊米的父親,但歷史學家和家族都認為克萊米不是其親生女兒。[6]布蘭奇在克萊米出生前不久曾告訴她的朋友倫敦德里夫人,孩子的父親是她的妹夫伯蒂·米特福德,[7]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克萊米的父親另有其人。[n 2]

伯蒂·米特福德有五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在他的堂兄去世後,他繼承了豐厚的財產,並辭去了在政府的公職。繼承的條件是改姓為「弗里曼-米特福德」。而後他重建了位於格洛斯特郡的家族鄉間別墅巴茨福德宅邸 。19世紀90年代,他曾短暫擔任保守黨議員。除此之外,他還沉迷於讀書、寫作和旅行。家族的貴族頭銜曾於1886年斷代,1902年他又重新被晉封為雷德斯代爾男爵一世。[8] [n 3]

米特福德家譜簡圖[編輯]

該圖顯示了米特福德家族通過聯姻與其他家族的關係,其中包括羅素家族(貝德福德公爵),[9]丘吉爾家族(馬爾堡公爵),並通過亞歷山德拉公主與英國王室建立了聯繫。[10]黛博拉·米特福德嫁給了後來的德文郡公爵十一世,[11]安德魯·卡文迪什。

童年[編輯]

親子關係[編輯]

南希·米特福德的父親大衛·伯特倫·奧格威·弗里曼-米特福德生於 1878年3月13日,是伯蒂·米特福德的次子。大衛在錫蘭經營了幾年茶園,後參加了1899年至1902年的第二次布爾戰爭,不幸受了重傷。[12]1903年,他與托馬斯·吉布森·鮑爾斯的長女悉尼·鮑爾斯訂婚。悉尼是一名記者、編輯,同時是雜誌創辦人,其出版的刊物包括著名的《名利場》和《女士》。[13]他們於1904年2月16日結婚,之後住在倫敦西部格雷厄姆街租的房子裡。[14]鮑爾斯為他的女婿提供了一份工作,即《女士》雜誌的業務經理,然而大衛對閱讀興趣不大,對商業更是一無所知。南希·米特福德的傳記作者賽琳娜·黑斯廷斯提到,「一個不那麼令人愉快的職位……簡直無法想象。」 [15] 他在這個職位上待了 10 年。[16]大衛和悉尼的第一個孩子於1904年11月28日出生,他們原本給她取名為露比,但後來改變了主意,最終取名為南希。[17]

青春期[編輯]

南希由保姆和女僕進行日常撫養和照顧。早些時候,悉尼認為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也不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樣的育兒思想致使南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妄為。黑斯廷斯寫道,她的青春期總是「咆哮,充斥着怒火」。[18]就在她三歲生日前夕,她的妹妹帕梅拉出生了,保姆對妹妹的悉心照料加劇了南希的怒火,因此在童年時期,她總是對妹妹發泄心中的不滿。[19]

1909年1月,弟弟湯姆出生,1910年6月,妹妹戴安娜出生。[19]1910年夏天,為了減輕保姆照料孩子的負擔,南希被送去了附近的弗朗西斯赫蘭德學校,這便是她接受的所有正規學校教育。同年秋天,全家搬到了肯辛頓維多利亞路的一棟更大的房子,之後南希一直由家庭女教師進行輔導。[20]每年夏天不是在白金漢郡海威科姆附近的鄉間別墅,就是在巴茨福德宅邸與雷德斯代爾祖父母一起度過。[21]1913至1914年冬天,大衛和悉尼前往加拿大淘金,據說大衛在安大略省斯瓦斯蒂卡鎮買下了一塊土地。他們的第五個孩子就是在這裡懷上的,於1914年8月8日在倫敦出生,取名尤尼蒂。[22]

戰爭、巴茨福德宅邸和阿斯霍爾莊園[編輯]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衛重新加入部隊,很快轉移到了法國。1915年5月,大衛的哥哥克萊門特在第10皇家驃騎兵團[23]服役時犧牲,大衛從而繼承了雷德斯代爾男爵的頭銜和土地。1916年8月17日伯蒂·米特福德去世,仍在前線的大衛成為了雷德斯代爾男爵二世。悉尼很快住進了巴茨福德宅邸,儘管其中大部分經久未用,她仍精心地打理這個房子。孩子們可以在宅邸和莊園裡盡情玩耍,也可以在書房裡一起上課。但這讓南希感到沮喪,她的活躍與智慧仍需激發出來。她花了很多時間在宅邸的書房裡讀書,根據黑斯廷斯寫的傳記,她的知識是在那奠定了基礎。[24]

阿斯霍爾莊園,米特福德家族在 1919至1926年間的住宅

雷德斯代爾擁有的資產廣闊,但不景氣。戰爭結束時,雷德斯代爾男爵決定出售巴茨福德莊園,將逐漸壯大的家族(第五個女兒傑西卡·米特福德於1917年9月出生)搬到不那麼奢侈的住所。[n 4]這座房子最終在1919年初被賣掉,連同其中的大量物品,讓南希大失所望的是,書房裡的書也一同被賣掉了。[24]新的居所阿斯霍爾莊園,是牛津郡斯溫布魯克附近的一棟詹姆斯一世時期雅克布風格的豪宅。這原本只是當作修建另一棟房子時暫時的容身之所。[25]米特福德家族在阿斯霍爾莊園住了七年,這也成為南希後來在她的半自傳體小說中描繪的許多家庭場景的原型。[20] [26]

對南希來說,成長是艱難的。無法與年齡相近的妹妹帕梅拉親近起來的她,對弟弟妹妹感到厭煩和惱怒,並通過取笑和折磨他們來發泄自己的情緒。[27]她的嘲弄無疑是殘忍的,為此以湯姆為首的其他孩子組成了「反南希聯盟」。[28]但她的侄子亞歷山大·莫斯利後來回憶,她的嘲弄也是「一種高度磨練的武器,讓極具競爭力、聰明、充滿活力的姐妹們井井有條...這是她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29]她與兄弟姐妹的關係並非都是敵對的,為了逗他們開心,她創辦了《鍋爐》雜誌,並親自為該雜誌撰寫了有趣而可怕的謀殺故事。[30]

在多年請求去正規學校上學後,1921年南希終於獲得了在哈瑟羅普寄宿學校上學的機會。哈瑟羅普是一所為名門望族的千金們開設的非正式私立學校。勞拉·湯普森 在她為南希撰寫的傳記中寫道,哈瑟羅普與其說是一所學校,「更像是對初次登名利場的簡單演習」。[31]南希在這裡學習法語和其他科目,參加有組織的活動,並加入了女童軍。這是她第一次離家生活,她享受其中。[30]第二年,她被允許陪同其他四個女孩去巴黎、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進行文化之旅;她的家書裡充滿了對這些景點和珍寶的驚嘆:「我不知道我竟如此着迷這些畫作...如果我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我會把它變成一個畫廊」。 [32]

名利場初次亮相的名媛[編輯]

1922年11月南希18歲生日時舉行了盛大的「亮相」舞會,這標誌着她開始步入上流社會。1923年6月,她在白金漢宮向國王喬治五世正式地進行自我介紹,標誌着她在名利場上的正式「亮相」,可以參加倫敦社交季的舞會和聚會。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參加一系列社交活動,結識新朋友,並與20年代倫敦的「鍍金青年」打成一片。[33]南希說「世界一片黑暗,黎明帶來了光亮」。[34]1926年,阿斯霍爾莊園終於被他人收購。然而斯溫布魯克的新房子準備就緒時,家裡的所有的女性前往巴黎待了三個月,黑斯廷斯說,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南希開始了與法國的「終生之緣」。[35]

南希告訴她的弟弟湯姆,她在倫敦交的新朋友伊夫林·加德納[36]「和一個叫伊夫林·沃的男人訂婚了,我認為他的寫作很不錯」。[37]她後來和沃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友誼。[38]雖然她現在已經成年,但她的父親仍對她的大多數男性朋友都懷有強烈的敵意,因為這些人表現得輕浮、自戀和柔弱。其中就有哈米什·聖克萊爾·厄斯金,是羅斯林伯爵五世的次子,牛津本科生,比南希小4歲。根據黑斯廷斯的描述,他是所有人選中最不合適的,「所有花蝴蝶中最閃閃發光、最自戀的」,無疑也是最有可能得罪雷德斯代爾男爵的人。[39]儘管厄斯金是同性戀(南希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兩人於1928年相遇並非正式地訂婚了。[40]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這段關係,沃甚至建議她「好好打扮一番,找一個更好的男人」,[41]但這段關係斷斷續續地持續了好幾年。[20]

初出茅廬的作家[編輯]

除了父親提供的微薄津貼,為了賺取更多的生活費,南希在沃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她最開始是在社會雜誌的八卦專欄中嘗試匿名投稿,偶爾發表署名文章。[42]1930年《女士》雜誌聘請她撰寫定期專欄。[43]同年冬天,她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高地舞》,書中的角色大多以她的朋友、熟人和家人為原型,講述了一群人參加了一場蘇格蘭家庭聚會從而引發一系列混亂的故事。[44] [45]這本書1931年3月剛出版時並沒有引起反響,於是她立即開始創作另一本《聖誕布丁》,由她的密友馬克·奧格爾維-格蘭特配圖。與早期的小說一樣,情節圍繞「鍍金青年」與傳統貴族之間的衝突展開。「波比·波斌」這一角色顯然有哈米什·厄斯金的影子,而約翰·貝傑曼則是配角波比的家庭教師的原型。[46]因為書中的人物極具辨識度,雷德斯代爾夫人認為這本書不適以南希自己的名義出版。[47]

厄斯金和南希之間的戀情剪不斷理還亂。[47]雖然她經常對這段關係感到絕望,但她拒絕了其他人的求婚,說她「非哈米什不嫁」。[48]她的妹妹戴安娜於1928年與布萊恩·吉尼斯結婚,婚後育有兩子。然而1932年,戴安娜捲入了一場家庭醜聞,她背棄了她的丈夫,做英國法西斯聯盟領導人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爵士的情婦,而莫斯利爵士本人已婚並育有三個孩子。這件事使南希當時的境地雪上加霜,但她是家族中唯一一個向戴安娜提供幫助的人,定期拜訪她並向她傳達家裡的最新消息和社會八卦。[49]1933年6月,她與厄斯金的戀情戛然而止,因為厄斯金告訴她,他打算娶一位倫敦銀行家的女兒。[50]在他們分手後的最後一封信中,南希寫道:「我想,你的靈魂還是愛我的,我們會有孩子,然後相依到老,一起回顧相愛的時光」。[51] [52]


 

外部連結[編輯]

[[Category: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章持有人]] [[Category:CBE勳銜]] [[Category:英格蘭傳記作家]] [[Category:巴黎作家]] [[Category:伦敦作家]] [[Category:1973年逝世]] [[Category:1904年出生]] [[Category: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Category:包含ODNB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

  1. ^ Burke, p. 282
  2. ^ Burke, p. 286
  3. ^ Wroth, W. W.; Taylor, J. S. (revised). Mitford, William (1744–1827).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 doi:10.1093/ref:odnb/18860.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4. ^ Acton, pp. 2–4
  5. ^ Hastings, p. 2
  6. ^ Lovell, p. 25
  7. ^ Lovell, p. 533
  8. ^ Gosse, Edmund; Matthew, H. G. C. (revised). Mitford, Algernon Bertram Freeman-, first Baron Redesdale (1837–1916).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4. doi:10.1093/ref:odnb/35048.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9. ^ Russell, John, Viscount Amberley (1842–18769).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doi:10.1093/ref:odnb/24324.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0. ^ Hastings, pp. 234–35
  11. ^ Lovell, p. 338
  12. ^ Hastings, pp. 4–5
  13. ^ Cochrane, Alfred; Matthew, H. C. G. (revised). Bowles, Thomas Gibson (1842–1922).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doi:10.1093/ref:odnb/32005.  已忽略未知參數|orig-date= (幫助)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4. ^ Hastings, p. 5
  15. ^ Hastings, p. 6
  16. ^ Lovell, pp. 16–17
  17. ^ Hastings, pp. 7–8
  18. ^ Hastings, p. 9
  19. ^ 19.0 19.1 Hastings, p. 10
  20. ^ 20.0 20.1 20.2 Hastings, Selina. Mitford, Nancy Freeman- (1904–1973).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onli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doi:10.1093/ref:odnb/31450.  已忽略未知參數|orig-date= (幫助)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1. ^ Hastings, pp. 15–17
  22. ^ Lovell, p. 32
  23. ^ Casualty details: Freeman-Mitford, Clement B. Ogilvy.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5 December 2013]. 
  24. ^ 24.0 24.1 Hastings, pp. 22–24
  25. ^ Lovell, p. 42
  26. ^ Acton, p. 9
  27. ^ Hastings, p. 33
  28. ^ Lovell, pp. 51–52
  29. ^ Alexander Mosley, quoted in Thompson 2003
  30. ^ 30.0 30.1 Hastings, pp. 37–38
  31. ^ Thompson 2003
  32. ^ Mosley (ed.), pp. 16–17
  33. ^ Hastings, pp. 42–43
  34. ^ Byrne, p. 113
  35. ^ Hastings, pp. 46–49
  36. ^ Byrne, p. 118
  37. ^ Lovell, pp. 107–08
  38. ^ Acton, p. 28
  39. ^ Hastings, pp. 56–61
  40. ^ Thompson 2003
  41. ^ Thompson 2003
  42. ^ Hastings, p. 69
  43. ^ Mosley (ed.), p. 62
  44. ^ Thompson 2003
  45. ^ Hastings, p. 70
  46. ^ Hastings, pp. 71–72
  47. ^ 47.0 47.1 Lovell, pp. 147–49
  48. ^ Hastings, pp. 73–75
  49. ^ Hastings, pp. 76–77
  50. ^ Thompson 2003
  51. ^ Mosley (ed.), p. 90
  52. ^ Lovell, pp. 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