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Waylon1104/蒂雷納的巴伐利亞戰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
蒂雷納的肖像畫,由菲利普·德·尚佩涅繪製
暱稱蒂雷納
出生(1611-09-11)1611年9月11日
 法蘭西王國色當親王國色當城堡
逝世1675年7月27日(1675歲—07—27)(63歲)
 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公國薩斯巴赫
效命
軍種
服役年份1625年—1675年
軍銜法國大元帥
參與戰爭
參見列表:
簽名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法語: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是17世紀的法國大元帥,通稱蒂雷納杜倫尼Turenne[ty.ʁɛn])。他擁有漫長的軍事生涯,被廣泛地視為是跨時代的戰術與機動戰大師,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評價道:「在我生前或死後的所有將軍中,蒂雷納是最偉大的」[1]

蒂雷納在三十年戰爭中成為一名傑出的戰地指揮官,在多個戰區都表現出色。他先在卡薩萊戰役都靈圍城戰取得勝利,之後在德意志地區指揮了多場會戰與機動戰役,包括1645年與孔代親王協作的對巴作戰、1646年迫使巴伐利亞停戰的機動作戰、1648年控制南德意志地區的楚斯馬斯豪森戰役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法國爆發投石黨之亂,蒂雷納先後在雙方服役,與孔代親王多次交手最終取勝。法西戰爭初期,蒂雷納指揮法軍先在法國東北部逼退西軍,後在阿拉斯戰役擊潰孔代所部。戰爭後期,蒂雷納在沙丘戰役擊潰低地地區的西班牙部隊。1661年,路易十四封他為法國大元帥,1667年遺產戰爭期間,他再次入侵西屬尼德蘭

1672年法荷戰爭爆發,蒂雷納出任法軍主要部隊司令,佔領了荷蘭大部分地區,但因荷軍決堤無法奪取阿姆斯特丹。他隨後入侵神聖羅馬帝國,進攻至威悉河迫使勃蘭登堡-普魯士退出戰爭。1674年,他前往阿爾薩斯地區,以劣勢兵力向聯軍發動攻擊,完成了一系列戰略機動與會戰。之後他面對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指揮的奧地利精銳,始終佔盡優勢直到在薩斯巴赫戰役意外身亡。

早年[編輯]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於1611年9月11日在法蘭西王國色當親王國色當城堡出生[2],該地是拉圖爾多韋涅家族的私產[2]。蒂雷納的家庭是一個喀爾文教派貴族,家族主枝可追溯到12世紀的拉圖爾領主。蒂雷納的父親布永公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是色當親王國的統治者,母親是荷蘭共和國執政沈默者威廉的女兒拿騷的伊莉莎白[3][4]。他的父母誕下了7位子女,蒂雷納名列最末,是家中次子[3][5]。父親亨利是一位出色的軍人、外交家,也是法國新教徒派系的領導人[2],母親伊莉莎白身為大貴族之後,在家學上也十分出色[2]。蒂雷納在童年時差點夭折,身體十分脆弱與嬌貴,被認為無法應對嚴酷的軍旅生涯[6][4]。1625年,身體素質有長足進步的蒂雷納加入舅舅拿騷的毛里茨的部隊[7],在隔年被任命為營長[8]。1630年,蒂雷納離開荷蘭回到法國,擔任步兵團長[8]。接下來幾年,他同時在法荷兩軍中服役,在1634年的拉莫特圍城戰後晉升准將[9]

三十年戰爭[編輯]

法國介入戰爭[編輯]

法國在三十年戰爭中金援荷蘭瑞典,認為這是削弱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好機會,減輕外國勢力對法國國土的威脅。1634年,瑞典失去德意志南部,德意志新教邦國薩克森與帝國初步和談,瑞典在德意志地區的勢力大幅削弱[10][11]。荷蘭的處境也愈發不利,西班牙即將收攏部隊打擊該國[12]。1635年4月5日,法國首席大臣黎塞留決定宣戰[13][14],蒂雷納所屬的部隊在8月支援伯恩哈德,解除帝國軍對美因茨的圍困[15]。然而隨著法軍供應鏈的中斷,有三分之二的人當了逃兵,在9月倉促撤退至梅斯[16]。蒂雷納出色地指揮後衛部隊,在一次伏擊中重創帝國軍[17]。帝國軍司令馬蒂亞斯·加拉斯接著從北方入侵,雙方在穆瓦延維克附近對峙,但帝國軍最終因補給原因,在雪中穿過薩韋爾訥撤退[16]。1636年夏,蒂雷納率軍攻佔薩韋爾訥,在突襲間身受重傷[18][17]。同年秋季,加拉斯穿過貝爾福阿爾薩斯進入弗朗什-孔泰[19],蒂雷納率軍在瑞塞擊敗敵軍,接著在茹安維爾附近將其驅往萊茵河[18][20]。1637年,蒂雷納轉戰皮卡第地區,奪下朗德勒西、索布、莫伯日等地,擄獲至少2,000名敵軍[20][21]。1638年蒂雷納前往協助伯恩哈德圍攻布賴薩赫,在八個月的圍攻中三次擊敗解圍部隊,布賴薩赫於12月9日投降[22][21][23]

蒂雷納於1639年轉調義大利戰場,在亨利·德·洛林麾下服役[22][24]。1640年春,10,000名法軍與20,000名西軍在卡薩萊附近相遇,戰況對法軍非常不利,但由於蒂雷納集中所有騎兵部隊,西軍無法確定法軍人數而陷入猶疑,作戰意志逐漸崩潰,被進攻後失序並逃離戰場[25]。蒂雷納持續追擊敵軍至深夜,西軍戰死、被俘多達4,800人,還有大量士兵溺死在波河[25]。法軍接著向都靈進攻,在9月7日迫使該城投降[25]。蒂雷納隨後短暫成為駐義大利法軍司令,然後被調往西班牙作戰[26]。1642年5月,叛黨領袖托馬索親王加入法軍,被任命為法國-薩伏依聯軍統帥[27]。蒂雷納被指派為實際指揮,他率軍圍攻亞歷山德里亞,誘使特里諾要塞的守軍前來解圍此地,然後突然轉攻特里諾[28]。1643年5月16日,蒂雷納晉升元帥[28][29]

與孔代協同作戰[編輯]

1644年,蒂雷納被任命為上萊茵地區的法軍司令,這支部隊剛退回阿爾薩斯,在上一場戰鬥損失大部分軍官、士兵,以及所有火砲與輜重[30][31]。蒂雷納於5月在布賴薩赫渡過萊茵河,向多瑙河源頭移動[32],在黑林山發現敵軍騎兵後,蒂雷納下令部隊立刻發動奇襲,將400名巴伐利亞士兵與眾多軍官俘虜[33][34]梅西元帥統帥的巴伐利亞軍於7月開始圍攻弗賴堡,已經撤回萊茵河左岸的蒂雷納再次經布賴薩赫渡過萊茵河,準備奇襲敵軍解除圍困[33][31]。他試圖佔領烏弗豪森附近的山丘,但進攻部隊因為旗手驚慌失措而陷入混亂,撤下已被佔領的山丘[35][36]。蒂雷納放棄救援要塞中的駐軍,等待孔代的增援部隊抵達[37][38]

孔代親王弗萊堡戰役衝鋒

孔代於8月2日抵達營地,帶來6,000名步兵與4,000名騎兵[31]。他接管指揮權後,在弗賴堡西南的克羅青根集結部隊,計畫以正面強攻突破敵軍堡壘化的山嶺陣線[39]。蒂雷納提議威嚇巴伐利亞軍與符騰堡的交通線,迫使其撤軍,但孔代堅持正面進攻[40][41]。8月3日下午5點,孔代發動正面強攻,損失慘重但未能攻破主要防禦工事,而蒂雷納繞右側山谷的進攻也因敵軍早有準備而失敗[42][43]。8月5日,法軍的正面強攻再次失利[44][45]。孔代終於接受下屬的建議,在8月9日派遣蒂雷納繞過巴伐利亞的陣地,迫使梅西撤出戰場,回到其位於符騰堡的基地[46][47]這場戰鬥導致帝國軍在萊茵河中游的勢力崩潰,蒂雷納向北推進到下普法爾茨,佔領巴登、施派爾菲利普斯堡美因茨等城,打通一條通往德意志地區的可行路線[48]。之後蒂雷納得知洛林軍打算圍攻巴哈拉赫,他在該城附近佈置了一個大型營地,使洛林相信有龐大的法軍在周圍,解除圍困撤回摩澤爾河對岸[49]。他繼續攻佔克羅伊茨納赫要塞,控制布賴薩赫科布倫茲之間的重要陣地,封鎖洛林軍和巴伐利亞軍之間的聯繫[49]

蒂雷納於1645年3月26日經施派爾渡過萊茵河,向佛茨海姆移動[50][51]。4月6日,他在馬爾巴赫附近渡過內卡河,接著向施韋比施哈爾前進,以阻止梅西向南進入施瓦本[50]。眼見蒂雷納即將切斷交通線,梅西只能向東朝丁克爾斯比爾撤退[52]。蒂雷納接著轉移到陶伯河上的梅爾根特海姆,與盟友黑森伯國建立聯繫[53][52]。5月5日凌晨2點,蒂雷納接到巴伐利亞軍抵達的消息,下令素質不佳的步兵移動到右翼斜坡上的森林後方,騎兵則集中在左翼[53][54],但這條命令被右翼司令羅森將軍錯誤地執行,他將步兵部署右翼斜坡上的森林前方,處於難以防守與撤退的位置上[55][56]。當巴伐利亞軍開始推進時,蒂雷納率領左翼騎兵向河谷衝鋒,擊潰敵軍的騎兵與第一條戰線[53],但敵軍另一翼的部隊在輕鬆擊潰森林前的法軍步兵後,調轉方向威脅蒂雷納的側翼,導致他的進攻部隊也陷入混亂[57][58]。蒂雷納幾乎孤身突圍,在三個騎兵團的掩護下撤至黑森邊境[53][59]。他抵達卡塞爾後立刻重建部隊,幾天後向正被巴伐利亞軍包圍的基希海恩推進,迫使敵軍撤回弗蘭肯[60]

阿勒海姆戰役中的兩軍交鋒

7月5日,蒂雷納在拉登堡與孔代率領的生力軍會合,再次交出最高指揮權[61][62]。他們在溫普芬渡過內卡河,向羅滕堡前進[63]。巴伐利亞軍撤退至福伊希特旺根,接著撤到丁克爾斯比爾後方,在該地留下一支駐軍後,撤至後方數公里的樹林中[63]。法軍與巴伐利亞軍發生衝突後,梅西繼續撤退到訥德林根附近[63]。8月3日下午5點,孔代親王發動正面進攻,阿勒海姆前的土地控制權不斷易手,梅西在指揮時中彈身亡,中路陷入僵局[64][65]。法軍右翼則被敵軍擊敗,右翼司令格拉蒙被俘[64]。蒂雷納扭轉了局面,率領騎兵攻擊巴伐利亞軍右翼,讓最後一批生力軍黑森軍擊潰敵軍炮兵,從側翼攻擊阿勒海姆[66][67]。巴伐利亞步兵在混亂中被切斷,向蒂雷納投降[68][66]。巴伐利亞軍撤退至多瑙沃特,法軍佔領訥德林根丁克爾斯比爾[66][69]。孔代在海爾布隆病倒,交還指揮權後回國[66]。蒂雷納未得到增援人員,導致當10月初敵軍增援抵達時,他別無選擇只能撤退至菲利普斯堡[70][66]。同年冬季,他趁敵軍無暇顧及時,率軍在嚴寒中急行近200公里到特里爾,攻佔該地與上韋瑟爾。之後法軍在萊茵河摩澤爾河進入冬季營地,蒂雷納回到巴黎[71]

南德意志機動戰[編輯]

蒂雷納在巴黎宮廷停留數週後,於1646年4月回到美因茨的法軍基地[72]。他計劃渡過萊茵河,與正在黑森下薩克森作戰的瑞典軍隊會合,法軍將經過拿騷進軍,瑞軍將經過黑森進軍,最終雙方合併展開機動作戰[73]。然而當蒂雷納開始行動時,法國首席大臣馬薩林突然叫停,因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提出只要法軍不越過萊茵河,巴伐利亞就不會加入帝國陣營[72][74]。儘管蒂雷納對此不滿,但只能服從命令。巴伐利亞不久後就背棄與法國的協議,加入帝國軍隊共同迎擊瑞軍[73]。蒂雷納得知消息後,自作主張率大部隊離開美因茨,急行軍至韋瑟爾渡過萊茵河,與瑞軍將領卡爾·弗蘭格爾的部隊會合[75][76]。此時法瑞聯軍部署在弗里德堡[註 1],帝國軍隊則部署在尼達河後方的伊爾本施塔特附近[78]。法瑞聯軍兵力為7,000名步兵、10,000名騎兵與60門火砲,帝國軍兵力為10,000步兵、14,000名騎兵與50門火砲[77][73]

駐德瑞軍總司令卡爾·弗蘭格爾陸軍元帥。他被西奧多·道奇視為是一位「高於平均」的將領,與蒂雷納的配合是馬爾博羅公爵歐根親王的先行者

蒂雷納計畫繞過帝國軍的左翼,從法蘭克福南邊的路線抵達海爾布隆,迫使帝國軍後撤或切斷他們與美茵內卡多瑙等河流的聯繫[78]。法瑞聯軍於6月中旬開始行動,迅速地從帝國軍的右翼移動至左翼,經法蘭克福的城區博納梅斯繞過帝國軍[79][78]。聯軍接著穿過尼達河,佔領位於尼德河左岸的溫德克肯,幾乎擋住帝國軍前往美因河的道路[78]。帝國軍將領利奧波德·威廉大公趕忙追擊,大膽地進入黑森科隆地帶,試圖迫使法瑞聯軍向北移動,解放被入侵的領土[80]。蒂雷納猜到他的意圖後,迅速推進至阿沙芬堡,渡過美茵河向南移動[80]。聯軍此時轉換成兩列縱隊,穿過弗蘭肯向南橫掃[81]。聯軍抵達萊希河後奪下賴恩,但由於缺乏攻城砲,他們直到大公抵達前都未能奪下奧格斯堡[81][82]

蒂雷納認為大公接下來將佔領烏爾姆圖賓根海爾布隆,威脅法瑞聯軍的右翼,迫使聯軍撤出勞英根回到弗蘭肯[82]。蒂雷納率軍於11月5日從勞英根移動至梅明根,隔天移動到基希海姆的帝國軍營地前,留下2,000名騎兵與帝國軍對峙後,在11月7日越過敵軍左翼抵達蘭茨貝格[83]。他將大公的部隊與巴伐利亞完全切斷後,指揮3,000名騎兵直撲慕尼黑,大公別無選擇只能移動至雷根斯堡,讓巴伐利亞孤軍奮戰[83]。法瑞聯軍在萊希河右翼停留三週,接著回到梅明根的冬季營地。1647年3月14日,雙方簽訂《烏爾姆停戰協議》,巴伐利亞結束與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的盟約,海爾布隆轉交給法國,梅明根於伯林根轉交給瑞典,法瑞聯軍結束在巴伐利亞的軍事行動[84][85]

這場戰役被後世許多軍人與戰史學者稱讚,法瑞聯軍在兵力與補給都劣於帝國軍的情況下,兩次智勝敵軍[83]拿破崙在閱讀這場戰役時僅找到蒂雷納的一個小錯誤[86],他毫無保留地稱讚蒂雷納的主動、大膽、判斷力和機動技巧[87],評價蒂雷納向尼達河進軍的行動是「充滿膽識和智慧」[80],而迫使大公從梅明根與蘭茨貝格之間撤出的行動是「展現巨大的膽量、智慧與天才,並取得偉大的成功,應該被所有軍人研究」[88][89]

戰爭末期[編輯]

巴伐利亞退出戰爭後,帝國軍的處境變得舉步維艱,法瑞聯軍取得優勢[90]。然而當蒂雷納準備進攻虛弱的帝國軍時,馬薩林因擔心西班牙與荷蘭的休戰將允許帝國軍轉移到荷蘭南部[91],將其派遣至低地作戰[90][92]。蒂雷納率軍前往新戰場的途中,羅森將軍指揮的德意志騎兵因為欠餉發生叛亂,脫離大部隊重新回到萊茵河右岸[79][87]。蒂雷納率領部隊跟隨他們,在埃特林根逮補羅森並勸降部分人員,剩餘部隊則在陶伯河谷被剿滅或驅散[93][91]。他接著派遣部分騎兵至荷蘭,大部隊則待在盧森堡牽制帝國軍[94][90]

1647年9月7日,巴伐利亞撕毀《烏爾姆停戰協議》,再次與帝國軍共同作戰[95]。蒂雷納隨即從低地地區迅速進軍,在1648年1月抵達黑森大公國,但由於瑞典軍尚未做好作戰準備,他先撤退至斯特拉斯堡[96]。2月15日,蒂雷納率領6,000人在美因茨渡過萊茵河,向東進軍至美因河北岸與瑞典軍會合[97]。兩軍合併後渡過美因河向南推進,進入弗蘭肯並佔領多瑙沃特。法瑞兩軍此時爆發了分歧,法軍撤回陶伯河流域,瑞軍則移動至上普法爾茨[97][98],但隨後瑞軍司令弗蘭格爾服軟,兩軍再次聯合旨在摧毀巴伐利亞,並沿著多瑙河入侵奧地利[97]。此時帝國軍司令彼得·梅蘭德率領帝國與巴伐利亞聯軍向西移動至烏爾姆奧格斯堡之間,而法瑞聯軍則於5月16日在勞英根渡過多瑙河,向南去切斷梅蘭德與巴伐利亞的聯繫[99][100]。梅蘭德得知聯軍渡過多瑙河後,率領部隊向東前往奧格斯堡,準備渡過萊希河逃到巴伐利亞[100]

5月17日上午7點,聯軍騎兵對帝國軍後衛部隊發動進攻[101][85]蒙特庫科利將軍指揮的後衛部隊在楚斯馬斯豪森堅守一個小時後,撤退至赫普芬里德繼續抵抗[100][102]。然而法軍騎兵經南邊迂迴包抄,切斷他與大部隊的聯繫,迫使梅蘭德率領護衛隊回來救援,在戰鬥中意外身亡[100][85]。帝國軍繼續向東撤退,趕在聯軍抵達前渡過施穆特河,在夜間抵達奧格斯堡[100]。5月下旬,帝國軍新任司令格羅茨菲爾德得知聯軍渡過萊希河後,率軍撤往英戈爾施塔特,將巴伐利亞南部拋棄給聯軍,帝國軍在撤退途中瓦解,有效兵力降至5,000人[103][104]。格羅茨菲爾德隨後被逮補,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逃往薩爾茨堡[104][105]。蒂雷納與弗蘭格爾率軍入侵巴伐利亞南部,除了慕尼黑以外的地區都被掠奪,巴伐利亞再次停戰[106]。1648年10月,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結束[107][108]

投石黨之亂[編輯]

叛軍將領[編輯]

1648年8月25日,法國首席大臣馬薩林逮補反對新稅制的代表人物布盧賽爾,巴黎市民爆發暴亂[109]。新王路易十四與宮廷在隔年1月6日撤出巴黎孔代親王接管部隊開始平叛[110][111]。蒂雷納獲令從德意志班師回朝,共同對付投石黨人[110]。不過由於蒂雷納的哥哥弗雷德里克參與叛亂,他的指揮權被拔除,只能逃往尚在荷蘭控制下的斯特奈[112][113]。1649年3月11日,雙方在呂埃簽署和約,宮廷取得勝利[113][114]。孔代的勢力在平叛後迅速擴大,他因此在1650年1月18日被馬薩林逮補[115][116]。蒂雷納因此事再次倒戈,逃往低地並加入西班牙軍[117][118]。西屬尼德蘭總督利奧波德·威廉大公資助蒂雷納一筆款項,讓他得以召集與維持一支部隊與西班牙軍隊協同作戰[119]。蒂雷納於該年6月越過西屬尼德蘭與法國的邊境,進入到皮卡第地區,奪下勒卡特萊拉卡佩勒勒泰勒等地,迫使法軍撤退至蘭斯[119]。蒂雷納隨後指揮一支大型偵查部隊向菲姆推進,擊敗當地的法軍騎兵並俘虜500人[120][121]。西軍因為與奧爾良公爵的談判無果,向東北撤退進入冬季營地,留下蒂雷納的8,000人待在蒙福孔附近[120]。12月15日,他的部隊與舒瓦瑟爾元帥相遇,他臨時徵召的部隊素質不佳且兵微將寡[122],第一時間未能突破法軍第二戰線,對法軍的騎兵也無可奈何[122]。他在失利後逃到斯特奈,在隔年決定重新回到法國軍隊[117][123]

王軍統帥[編輯]

1652年,蒂雷納與奧坎古元帥分別率領9,000人,與恢復自由之身的孔代親王作戰[124]。同年4月,孔代在布萊諾襲擊奧坎古的部隊,擊敗敵軍後迅速進軍布里亞爾,試圖趕在蒂雷納知曉前擊敗他,但蒂雷納已得知情況,在奧祖埃爾與布萊諾之間部署戰線[124]。雙方在短暫交手後各自撤退,蒂雷納撤至日安,孔代撤至沙蒂永[125][124]。蒂雷納接著移動至歐塞爾,發動一系列快速行軍,切斷叛軍將領塔瓦訥伯爵的部隊與巴黎的聯繫,讓他移動至埃唐普[126]。5月上旬,蒂雷納進行夜間行軍後,在埃唐普郊外擊敗叛軍,殺傷三千人[127][128]。蒂雷納繼續圍攻埃唐普,但洛林公爵突然轉換陣營,率領部隊前去解圍[128]。蒂雷納只能放棄圍攻,急行軍渡過塞納河,在6月1日抵達洛林公爵的營地,迫使其回到洛林[129][130]

聖安托萬城郊之戰

蒂雷納移動到馬恩河畔拉尼,以阻斷增援孔代親王的生力軍,接著在埃皮奈建橋[131]。孔代發現蒂雷納的行動後,立刻撤離聖克盧朝巴黎城內前進,但被城中駐軍禁止進入,只能從塞納河右岸繞過巴黎,向沙朗通勒蓬前進[131]。然而當孔代開始行動時,蒂雷納向其發起進攻,同時封鎖通往萬塞訥的道路,孔代的部隊被逼進死角[132]。蒂雷納在7月2日開始收網,孔代的部隊全被擠在聖安托萬城郊大街附近的城牆底下,儘管孔代做了一切努力,蒂雷納的部隊仍在穩步推進[133][132]。然而此時蒙龐西耶女公爵下令打開城門,並調動守城火砲向蒂雷納轟擊,讓孔代的部隊撤入城中[132]。不久後,孔代離開巴黎城向北移動,與西班牙帝國洛林公爵組成聯盟[134][135]。隨後西班牙軍入侵皮卡第、洛林軍香檳,讓馬薩林打算撤至勃艮第里昂,但蒂雷納說服他如果撤出將會陷入不利,並保證他可以阻止入侵者[134]。孔代與洛林在阿布隆會合,利用人數優勢迫使蒂雷納進入守勢,後者移動到聖喬治新城後方的森林,在此地襲擊並驅逐洛林軍[134]。孔代試圖以20,000人包圍蒂雷納8,000人的部隊,但無法阻止後者於10月4日抵達科貝伊[136][137]。孔代與洛林撤往埃納河,蒂雷納接著轉向洛林公國,奪下數座城市,投石黨之亂被平定[138][139]

法西戰爭[編輯]

法國東北部機動戰[編輯]

孔代親王曾先後為法西兩國作戰,擁有「非凡的膽識、充沛的精力、出色的軍事能力」

1653年6月,叛軍仍控制著香檳勃艮第吉耶訥與數座東北部要塞城市[139]。蒂雷納決定趁孔代親王洛林公爵的部隊分散於兩側時,從中間進軍佔領波爾西安堡勒泰勒,打亂西班牙從低地進入法國北部的計畫[139]。同年7月,利奧波德·威廉大公率領30,000名野戰部隊進入皮卡第,在拉卡佩勒集結後迅速推進到豐索姆[140]馬薩林組建戰爭委員會並提出兩種作戰方案,其一為分散部隊,分別駐守邊境要塞與威嚇敵軍補給;其二為移動到瓦茲河後,集中所有部隊封鎖路線[141]。與這兩種方案不同的是,蒂雷納出於考量法軍僅有12,000人[140][136],建議集中所有野戰部隊,避免與敵軍主力部隊決戰,而是不斷地在其附近機動,威嚇其交通線與補給線[142],假設敵軍最後被迫分兵,則可以進攻其中一部[140]

蒂雷納的方案被認可後,他率軍渡過瓦茲河,迫近正在瓦茲河與索姆河之間移動的孔代部隊,在吉斯卡爾擋住敵軍通往阿姆的路線[140]。孔代於是轉向進攻拉費爾,但蒂雷納趕在他之前抵達,並奪下孔代接下來的目標佩羅訥科爾比[143]。之後蒂雷納從佩羅訥移動到巴波姆,阻擊一支大型西班牙補給隊,所有物資都被法軍俘獲[143]。儘管孔代想要盡快將蒂雷納拖入決戰,嘗試一切方法接近法軍,但這場被譽為「費邊對決漢尼拔」的機動戰未能迫使法軍進行會戰,蒂雷納安然地移動到佩羅訥以北的聖康坦山[143][144]。孔代接著迂迴跨過索姆河,突然出現在法軍右翼,迫使蒂雷納向東撤退至比爾附近平原[145]。蒂雷納停下後迅速建築防禦工事,孔代只能放棄在此決戰的想法[145]。孔代接著試圖進攻吉斯,但洛林軍與西班牙軍都不同意他的方案,迫使西班牙政府晉升他為大元帥並給予他最高指揮權[145]

眼見在皮卡第地區的作戰已經失敗,孔代移動到香檳地區,派出許多小部隊進攻法軍,掩護正在進攻羅克魯瓦的部隊[146][147]。蒂雷納並未救援羅克魯瓦,而是前去圍攻莫松[148]。之後法軍再奪聖默努,雙方結束作戰進入冬季營地[146]

阿拉斯與瓦隆先戰役[編輯]

西班牙軍在圍攻阿拉斯期間的部署,蒂雷納選擇進攻距離孔代最遠的陣地

1654年,蒂雷納在香檳部署15,000人,掩護正在圍攻斯特奈的攻城部隊[149][150]。另一方面,孔代親王利奧波德·威廉大公率領30,000人從低地進入法國,繞過法軍偵查後於7月3日抵達阿拉斯城下[149][151]。西班牙軍繞著城市建築保護圍攻環線[註 2][152],避免攻城作戰被解圍部隊干涉[153]。7月中旬,馬薩林旬命令蒂雷納離開默茲河,解除阿拉斯西軍的包圍[154]。蒂雷納在7月19日佔領阿拉斯以東的蒙希勒普勒,切斷敵軍與杜埃布尚瓦朗謝訥的聯繫,然後在斯卡爾普河科熱勒河間部署陣地[154]。8月17日,先前圍攻斯特奈的法軍部隊也抵達阿拉斯附近[155]。8月24日夜晚,法軍跨過斯卡爾普河,趁著月黑風高於凌晨2點抵達敵軍陣線[156]。蒂雷納指揮的中路部隊率先突入西軍陣地,隨後兩翼也擊退敵軍,控制一半的西軍陣地[156]。孔代因為距離遙遠,直到上午5點才得知情況,跨過斯卡爾普河到達城市的另一端,擊潰拉費爾泰元帥的部隊[157][158]。之後蒂雷納率軍抵達,孔代在持續數小時的戰鬥後不得不撤出該地,率領殘部撤往康布雷[157][159]

1655年夏,法軍駐扎於吉斯拉昂,西軍則駐扎於朗德勒西蒙斯附近,雙方勢均力敵皆為25,000人[160]。蒂雷納於6月中旬率軍進攻朗德勒西,在7月13日攻下目標。之後,他沿著桑布爾河推進到蒂安,迫使西軍撤退至斯海爾德河以北,建立數條強大防線阻止法軍前進[160]。隨軍的路易十四想要強攻,但蒂雷納說服他通過側翼機動來繞過防線。蒂雷納首先渡過桑布爾河,經巴韋布尚前進,在畔訥維爾渡過斯海爾德河,然後派遣支隊迂迴敵軍右翼,同時發動正面進攻[161]。然而迂迴的支隊表現不佳,讓西班牙軍撤退至圖爾奈[161][162]。8月下旬,法軍攻下孔代城與聖吉蘭,在11月進入冬季營地[161]

1656年西班牙宮廷將利奧波德·威廉大公撤除尼德蘭總督職務,約翰·約瑟夫接任該職,孔代親王也失去最高指揮權[161]。6月14日,蒂雷納開始在斯海爾德河上的瓦朗謝訥周圍建築圍攻環線,他的部隊部署於河流右岸,拉費爾泰的部隊則部署於河流左岸[163]。孔代得知情報後在布尚開閘放水干擾圍城法軍,然後率軍從杜埃推進至瓦朗謝訥以南[164]。蒂雷納推測西班牙軍將進攻拉費爾泰的部隊,並提議派遣一半部隊至其陣地,但拉費爾泰出於嫉妒拒絕他的建議,並拆除先前建立的防禦工事[165][166]。7月16日清晨,城內駐軍開閘放水,位於左岸的拉費爾泰與蒂雷納失去聯繫[166][167]孔代親王接著發動奇襲,擊潰法軍左岸的部隊並俘虜拉費爾泰[166][168]。蒂雷納因為河水無法介入,只能率領右岸的部隊撤往勒凱努瓦附近,擺出接受會戰的陣勢,準備迎擊孔代的追兵[166]。西班牙軍看到法軍的部署後選擇撤退,轉而進攻孔代、康布雷朗斯貝蒂訥等城[169]。蒂雷納在此期間仍不斷地在敵軍周圍機動,直到孔代與約翰·約瑟夫撤往莫伯日,才進入索姆河後的冬季營地[169]

蒂雷納在瓦朗謝訥戰役後的行動被許多戰史學者稱讚。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認為蒂雷納的退卻是此類軍事行動最出色的行動之一,在地形選擇與勇氣上都十分出色[167]西奧多·道奇則表示,「這些值得稱讚的行動只能大略敘述,真是令人遺憾」[169]

敦克爾克與沙丘戰役[編輯]

1657年5月,蒂雷納在亞眠集中部隊,準備沿著海岸進攻敦刻爾克,但因為增援部隊尚未抵達只能放棄[170]。他更改計劃後,派遣拉費爾泰率領15,000人前往西屬尼德蘭邊境,牽制孔代親王的部隊,自己則率領25,000人向利斯河前進,作勢要前往大西洋海岸,吸引住奧地利的約翰·約瑟夫的注意,然後突然轉向康布雷,在5月29日抵達後封鎖該城[170][171]。與此同時,西班牙請求孔代離開盧森堡前去保衛低地,於是他繞過拉費爾泰的部隊後前往蒙斯,接著在5月29日抵達瓦朗謝訥[170]。孔代繼續向康布雷進軍,並因為嚮導的錯誤,意外地躲過蒂雷納的阻擊,在夜間猛攻後突破法軍對康布雷的封鎖[172][173]。蒂雷納只能沿著斯海爾德河右岸向上遊行軍,抵達勒卡特萊聖康坦,然後派遣部隊前去圍攻蒙梅迪[172]。之後,西班牙軍在盧森堡集結,準備入侵法國直取巴黎[174]。蒂雷納發現後三天內急行軍120公里,佔領聖韋南並解圍阿德爾,迫使敵軍撤退至格拉沃利訥敦刻爾克,然後攻佔馬爾迪克[175][176]

蒂雷納子爵在沙丘戰役率軍衝鋒

1658年4月,蒂雷納在亞眠集中部隊,率領8,000人前往聖韋南,剩餘3,000人則前往加來。5月上旬,他得知敦克爾克附近的要塞防備不足,於是轉向直攻敦克爾克[177]。儘管該城周圍已經被河水淹沒,法軍工兵仍迅速修復運河與橋樑,將該地區的河水清空[178][179]。此時西班牙軍仍駐扎在布魯塞爾,因為他們不信蒂雷納能夠在突破三座要塞前抵達敦克爾克,更不信他有辦法在當地維持糧食補給[179]。當他們得知敦克爾克已被包圍時震驚不已,在6月12日急行軍抵達法軍附近[180]。蒂雷納得知敵軍抵達後,留下6,000人繼續包圍敦克爾克,率領15,000人靠近敵軍[181],在6月13日襲擊敵軍前鋒,擊斃德奧坎古侯爵[182][183]。蒂雷納接著垂直海岸線部署部隊,將步兵集中於中路,騎兵部署於兩翼,留下一支騎兵支隊作為預備隊[181][184]。西班牙軍則將步兵部署於第一線中路與右翼,兩個騎兵列陣居後,左翼則為孔代指揮的四個步兵列陣[181][184]。6月14日蒂雷納發動進攻,法軍中的英格蘭步兵朝海灘上的西軍右翼推進,法軍左翼騎兵則趁著退潮迂迴敵軍右翼,法軍中路步兵也擊潰西軍中路,西軍右翼同時被三個方向的法軍進攻,最終完全崩潰[185]。而在西軍左翼,孔代下令騎兵向法軍衝鋒,幾乎沖垮法軍右翼的防線,但在法軍增援抵達後也被打垮,向弗爾訥撤退[186]。這場會戰被克勞塞維茨視為是史上最佳的平行會戰之一[註 3],法軍損失非常輕微,而西軍則有至少4,000人被俘[187][186]

6月24日敦克爾克投降後,法軍繼續攻佔貝爾格弗爾訥迪克斯邁德[188]。蒂雷納接著計畫前往尼烏波特奧斯坦德,徹底將西班牙軍擊潰,但馬薩林因為路易十四生病下令暫時停止前進[188]。馬薩林在國王康復後解除停止命令,但拉費爾泰取代蒂雷納成為主力,後者的職責降至掩護法軍攻城部隊[188]。之後拉費爾泰表現不佳返回法國,蒂雷納在埃丹迪克斯邁德集中部隊,沿著利斯河斯卡爾普河移動後佔領奧德納爾德,接著在利斯河擊潰利涅親王的部隊,最後在9月26日佔領伊珀爾[188]。他還未經圍攻攻佔了梅嫩格拉蒙尼諾弗,征服大部分西屬尼德蘭[189][190]。1659年11月7日,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簽署《比利牛斯條約》,法西戰爭結束,蒂雷納被授予法國大元帥[191][192]

軍事改革與遺產戰爭[編輯]

1660年至1666年,法國未與敵國發生任何戰事,鞏固自己作為萊茵同盟盟主的地位。蒂雷納在這段時間多次處理外交事務,其中包含向流亡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提供金錢與人力以協助其復辟。[193] 他師從讓-巴蒂斯特·柯爾貝爾,在內政事務上展現洞察力。蒂雷納在這一時期大幅改造了法國陸軍,相比於多數人認爲的盧福瓦侯爵,他可能才是法軍改革真正的頭號人物。他的改革是徹底而實際的;他仍讓貴族領導軍隊,但將軍隊組織置於統一領導之下,增強部隊的紀律與精氣神,清洗許多不合格的士兵,使法軍成為當時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194]

里爾圍城戰的路易十四與將軍們

1667年,在他的妻子去世一年後,蒂雷納重新執掌軍隊並作為法軍實質上的總司令。[195] 同年5月24日,蒂雷納指揮的大部隊越過法西邊境進入西屬尼德蘭。法軍迅速攻佔沙勒羅瓦貝爾格阿特圖爾奈杜埃科特賴克奧德納爾德阿爾斯特,西軍控制的主要要塞僅剩下里爾城。[196] 法軍於8月10日開始圍攻里爾,在17天後控制了城市。西屬尼德蘭總督尚未知曉城市已淪陷,仍派遣德·馬爾欽伯爵英語John Gaspar Ferdinand de Marchin, Comte de Granville率領12,000人前去支援里爾。8月31日,西班牙部隊在遭遇法軍後慘遭擊潰,超過1,500人被俘。荷蘭英格蘭對法國的入侵感到懼怕,聯合瑞典組成三國聯盟以要求法軍與西班牙建立和平。1668年5月2日《阿亨條約》簽訂,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領土中的九座城市。[197]

蒂雷納在接下來幾年享有平靜且遠離大眾視野的生活,在進行長時間的宗教研究後皈依了天主教,放棄了其的加爾文宗信仰。[198]

法荷戰爭[編輯]

入侵荷蘭[編輯]

1670年路易十四開始為接下來的戰爭創造有利條件,法國外交官先說服瑞典放棄盟邦荷蘭,接著支持與議會不和的英王查理二世,瓦解「三國聯盟[199],然後讓丹麥特里爾美因茨保持中立,科隆明斯特加入法國陣營[200][201]。蒂雷納按照局勢擬定作戰方案,計畫在科隆與明斯特建立補給基地,無視沿途的要塞與城市,直接進攻阿姆斯特丹孔代親王贊同他的作戰方案,但路易十四盧福瓦侯爵都反對該方案[202]。1672年,蒂雷納指揮50,000人的主戰部隊從沙勒羅瓦前往默茲河,然後沿著左岸向北進軍;孔代則率領另一支部隊從色當前往默茲河,然後沿著右岸向北進軍;盧森堡公爵則率領部隊前往西發里亞,與科隆和明斯特部隊會合[203]

1672年5月上旬法軍開始進攻,蒂雷納接令後迅速推進,在維塞與孔代部隊會合,然後跨過默茲河抵達右岸,在下萊茵攻佔萊茵貝格、奧索伊、布里克、韋瑟爾雷斯等城[203][204]。法軍接著在埃默里希渡過萊茵河,佔領阿納姆瓦解艾澤爾河防線,迫使荷軍撤退至烏得勒支[205][206]。蒂雷納此時已經掃除進軍阿姆斯特丹的所有障礙,其部隊前鋒已經距離該城僅有數英里,他決心要說服路易十四立即率領全軍向阿姆斯特丹推進,但被路易十四與盧福瓦侯爵駁回[205],與原先蒂雷納計畫的內容不同的是,盧福瓦選擇將軍隊分成多股部隊,圍攻佔領區域內的要塞[207]。7月10日蒂雷納佔領奈梅亨,接著攻佔克雷沃克爾[206][208]。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向法國宣戰,派遣24,000名布蘭登堡軍與19,000名帝國軍干涉戰局[209][210]。蒂雷納抽調兵力將部隊增加至17,000人後,從韋瑟爾沿利珀河西發里亞前進,迫使敵軍向南轉移至富爾達,然後繼續沿著萊茵河右岸向科布倫茲移動,讓敵軍只能在美茵河以南渡過萊茵河[211][189]。聯軍在萊茵河上游的渡河行動失敗後,於隔年1月撤退至利普施塔特[212]。之後蒂雷納無視盧福瓦的命令渡過萊茵河,穿過西發里亞佔領赫斯特,接著渡過威悉河進入布蘭登堡侯國,迫使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6月6日簽署《福瑟姆條約》,退出對法戰爭[213][214]

防禦東部國境[編輯]

1673年,神聖羅馬帝國元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率軍從波希米亞萊茵河推進,計畫在波恩渡河後與奧蘭治親王威廉會合[215]。蒂雷納試圖主動進攻波希米亞林山,以直接打斷聯軍的作戰部署,但盧福瓦侯爵對此方案非常反對,他命令蒂雷納駐防在阿爾薩斯,防禦帝國軍對阿爾薩斯的入侵與阻止帝國軍與荷軍會合,這兩個完全矛盾的作戰命令讓蒂雷納相當不解[215],他向路易十四要求減少作戰限制,但僅獲得在美因河流域作戰的許可,且要消極作戰不得罪中立國家[215]。這些命令讓蒂雷納縛手縛腳,既要保衛右翼的阿爾薩斯,還要阻止帝國軍在左翼的波恩與荷蘭會合,但固執己見的盧福瓦堅持他的命令[216][217]。同年9月,蒂雷納渡過美因河抵達梅爾根特海姆,觀察蒙特庫科利的動向[218]。雙方接下來在美因河流域不斷地機動與反機動,蒙特庫科利在10月渡過美因河向科布倫茲移動,然後在該地渡過萊茵河與荷軍會合,於11月12日攻下波恩[217][219]

蒂雷納在辛斯海姆戰役下達命令

1674年初反法聯盟勢力擴大,法國轉入守勢,盧福瓦侯爵命令蒂雷納防守阿爾薩斯與萊茵河中部地帶[220][221]。他在薩韋爾訥部署12,000人,觀察駐扎在沃姆斯附近的帝國軍[222]。6月14日,蒂雷納率領部隊在菲利普斯堡渡過萊茵河,向敵軍營地推進[223][222],試圖阻止帝國軍與布農維爾的援軍會合[224]。6月16日,蒂雷納在辛斯海姆附近的高地與帝國軍相遇,蒂雷納奪下城市與橋樑後,組成創新的步騎混合陣形,親率騎兵向高地上的敵軍衝鋒[225][226]。法軍取得全面勝利後,帝國軍撤往海爾布隆,經內卡河後方前往海德堡,法軍則撤回萊茵河左岸[223][227]。7月3日,蒂雷納再次經菲利普斯堡渡過萊茵河,朝著拉登堡前進,帝國軍匆忙撤往法蘭克福,士氣大損[228][229]。蒂雷納在長達十幾天的堅壁清野後,在7月底撤回萊茵河左岸[221][229]。8月下旬,帝國軍經美因茨渡過萊茵河,在9月6日抵達施派爾[230]。蒂雷納未理會盧福瓦的撤退命令,在蘭道維桑堡集中部隊擋住敵軍,迫使其停留在已被重創的普法爾茨地區[230][231]。9月20日,帝國軍撤回萊茵河右岸[230]。然而帝國軍司令布農維爾轉而佔領中立城市斯特拉斯堡,打通直攻阿爾薩斯的路線[230]。10月初蒂雷納移動到拉旺策諾,然後在10月3日轉移到莫爾塞姆,將恩賽姆的帝國軍大營與斯特拉斯堡分隔[230]。10月4日早晨,法軍渡過布呂什河抵達恩賽姆,與帝國軍爭奪帝國軍左翼的林地,帝國軍最終在夜晚撤出戰場[232][233]。法軍接著撤退到阿赫奈姆,然後又前往馬爾勒奈姆。10月14日,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率領20,000人與布農維爾會師[234][235]

蒂雷納在冬季戰役率軍前進

法軍在薩韋爾訥阿格諾之間修整,決定違反當時的戰爭慣例,在冬季時出擊作戰。蒂雷納在該處加強防禦並部署大量守軍,以顯現他不再出擊的假象,帝國軍隊完全相信他的騙術,以至於分散了自身的部隊。12月4日,蒂雷納率領1.5萬名步兵和1.3萬名騎兵,經小皮埃爾利克賽姆越過孚日山脈。他在越過山脈時將軍隊分成數個部隊,按照他設計的不同路線行軍,數支部隊在三個星期後皆在預定的時間會合。蒂雷納在敵軍發現他們的動向後,派出分遣隊向東穿過山脈,而他則率領主力部隊繼續向南。法軍在12月27日抵達貝爾福,帝國軍隊即使早已得知仍然措手不及。[236]

12月29日,蒂雷納親率的3,000人先遣騎兵擊潰了佔據米盧斯的帝國軍隊,共有1,000名帝國士兵在混亂中被俘,而法軍僅有60人傷亡。1675年1月5日,雙方爆發蒂爾凱姆戰役。蒂雷納在兵力劣勢下出擊,假裝要從中路與右翼進攻,吸引到帝國軍隊的注意力,接著率領部分軍隊透過地形掩護從左翼繞過敵軍佔領蒂爾凱姆,帝國軍在嘗試奪回該鎮時被重火力和步兵衝鋒擊退,在損失3,000多人後撤退,選擇放棄阿爾薩斯並渡過萊茵河回到德意志地區。[237]

最後的戰役[編輯]

1675年,帝國元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被派遣對付位於萊茵河的蒂雷納軍。蒙特庫科利向菲利普斯堡進軍,並渡過在施派爾附近的河流,入侵阿爾薩斯地區。蒂雷納沒有嘗試阻擊敵軍,而是越過斯特拉斯堡附近的河流,抵達維爾施泰特,切斷帝國軍隊的通信與補給線,迫使敵軍重新越過萊茵河返回右岸,取得了戰略優勢並將戰場轉移至德意志地區。蒂雷納更接著進攻奧芬堡奧伯基希,並將部隊部署在斯特拉斯堡和奧滕海姆之間,在此處搭建渡過萊茵河的橋樑。帝國軍隊接近法軍的營地但錯過進攻機會,讓蒂雷納移至斯特拉斯堡附近,並集結該區域的法軍。帝國軍隊在受挫後決定將過河目標訂於當時屬於帝國城市的斯特拉斯堡,但受限於法軍建築的防禦工事和火砲未能成功。蒂雷納連續三次在機動戰中擊敗蒙特庫科利,將其釘死在德意志地區。[238]

由於沿岸土地的潮濕,雙方在三個星期多僅僅彼此對峙。蒂雷納率先發難,繞過帝國軍隊的左翼發動奇襲,蒙特庫科利自認抓到法軍分兵的破綻,在7月23日夜晚聯合該區數支部隊發動攻擊但被完全擊敗,被迫撤出萊茵河谷回到符騰堡。蒂雷納迅速追擊並在7月底抵達薩斯巴赫,堅信他將再次取得一次偉大勝利。但他意外地在選擇火砲的位置時被敵軍火砲擊中,徹底摧毀了法軍的戰略意圖。帝國軍隊在知曉他的死後發起反攻,再次入侵阿爾薩斯。直到大孔代親王在1676年再次將帝國軍隊驅逐。[239]

軍事才能與評價[編輯]

蒂雷納逝世後,法蘭西王國為其舉行國葬,將其葬於聖但尼聖殿中,與歷代法國國王共同沉眠於此。他的死在歐洲引起了震動,他最雄辯的同胞埃斯普里·弗萊希英語Esprit Fléchier親手寫下他的讚美詞,他戰鬥中的對手蒙特庫科利感歎道:「在今天死去的一位人,曾經使人類榮耀」。即使是大革命中的極端共和主義者也尊崇他,當歷代法國國王的墳墓皆被摧毀時,他的遺體卻絲毫未損,直到拿破崙將其移至榮軍院[240]

蒂雷納子爵被視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之一。拿破崙將其評為近代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241][242][243] 對其採用的戰術和戰略予以高度讚揚,要求所有士兵反覆研讀他曾指揮過的戰役中的十八場,[244] 並認為他比腓特烈大帝優秀許多。[245][246] 利涅親王認為他能夠與歐洲任何將軍比擬,將其視為戰爭藝術的縮影。[247] 歐根親王在旁人將他與蒂雷納對比時,將該言論視為在以蒂雷納為代價向他讚美。[248] 以利亞金·利特爾英語Eliakim Littell寫道:「他的戰略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大規模行動的戰場科學在他死後就陷入了停滯,直到拿破崙橫空出世。」並指出馬爾博羅公爵腓特烈大帝在戰爭上皆不如他。[249] 薩克斯大元帥在他的著作《我的遐想》(Mes Rêveries)中提到:「蒂雷納之所以能一直戰勝兵力遠超他部隊的敵人,是因為他可以輕易的機動,知曉如何選擇靠近敵人但不會被攻擊的位置」。[250]

位於凡爾賽宮內的蒂雷納子爵全身像

蒂雷納具有遠見和冷靜的智慧,與其堅毅的性格,讓他成為完美的戰略家。[251] 極少將軍曾像蒂雷納一樣以完美的技巧和成功進入戰場,更少將軍能如他一般天才的進行大規模機動,而他以大範圍行軍取代圍攻的思想,更是一種引人注目的天才。他的戰略藝術僅有拿破崙可以超越,而考慮到他的時代,極可能沒有任何人在戰略機動方面能夠與他比擬;他曾多次在戰役中僅依靠行軍而非戰鬥,就取得了豐厚的戰果。[252] 而與其他將領不同,蒂雷納的膽識和戰爭藝術隨著經驗和年齡不斷增長,直至他戰死的那天。[253]

蒂雷納在行政和統兵上也有獨到之處,即使在長途行軍中,他也會保持部隊的良好狀態,並對後勤進行諸多改革,他改造了法國的軍事組織,使其成為當時世界最優秀的軍隊。他對麾下士兵的關注,從不怪罪手下的特質,以及盡量減少傷亡的思想,讓他受到部下的高度愛戴,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254]

蒂雷納在戰略上優於馬爾伯勒[255]

我認為,在馬爾堡的不只一個偉大壯舉中都可以找到蒂雷納的例子[256]

蒂雷納在機動作戰方面最接近拿破崙[257]

他的格言「最有能力的將領是犯錯最少」(les plus abile sont ceux qui font seulement le moins de fautes)[258]

毛奇劣於蒂雷納[259]

圖倫尼展現了極高水平的軍事和個人才能。如果他有足夠的獨立性來進行更大規模的作戰,他可能會與那六位偉大的將軍達到同等地位。但他始終受制於國王的政治困難,尤其是部長們的敵意。他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性格,但從未有過必要的機會[260]

蒂雷納指揮不了其他部隊、宮廷也很常干涉,所有重要事件都要召開軍事會議,沒有哪位軍事統帥的全權比蒂雷納的更受限制。[261]

蒂雷納因其幾乎從未失誤地洞察敵人的意圖而應該受到讚譽。如果要寫一本涵蓋所有戰爭操作(無論是次要還是主要)的手冊,可以從蒂雷納的生平中找到每個原則的恰當例證[262]

註解[編輯]

  1. ^ 黑森大公國的要塞城市,位於法蘭克福以北20公里[77]
  2. ^ 保護圍攻環線(德語:Kontravallationslinie)是圍攻部隊圍繞圍攻環線(德語:Zirkumvallationslinie)構築的工事,以保護圍攻環線內的部隊
  3. ^ 平行會戰(德語:Parallelschlacht),也稱正面會戰(德語:Frontalschlacht),指雙方正面相對且兵力與部署基本相同的會戰

註腳[編輯]

  1. ^ 科爾森(2016年),第36頁
  2. ^ 2.0 2.1 2.2 2.3 Longueville(1907年),第5頁
  3. ^ 3.0 3.1 Weygand(1930年),第9頁
  4. ^ 4.0 4.1 Morris(1891年),第18頁
  5. ^ Childs(2011年),第76頁
  6. ^ Dodge(1895年),第440頁
  7. ^ Childs(2011年),第77頁
  8. ^ 8.0 8.1 Longueville(1907年),第9頁
  9. ^ Weygand(1930年),第21頁
  10. ^ 威爾遜(2020年),第529頁
  11. ^ 倫德(2019年),第151頁
  12. ^ 威爾遜(2020年),第533頁
  13. ^ 威爾遜(2020年),第530頁
  14. ^ Dodge(1895年),第439頁
  15. ^ 威爾遜(2020年),第539頁
  16. ^ 16.0 16.1 威爾遜(2020年),第540頁
  17. ^ 17.0 17.1 Longueville(1907年),第21頁
  18. ^ 18.0 18.1 Dodge(1895年),第441頁
  19. ^ 威爾遜(2020年),第542頁
  20. ^ 20.0 20.1 Longueville(1907年),第22頁
  21. ^ 21.0 21.1 Dodge(1895年),第442頁
  22. ^ 22.0 22.1 Weygand(1930年),第24頁
  23. ^ 威爾遜(2020年),第586頁
  24. ^ Longueville(1907年),第27頁
  25. ^ 25.0 25.1 25.2 Longueville(1907年),第28頁
  26. ^ Weygand(1930年),第28頁
  27. ^ 威爾遜(2020年),第623頁
  28. ^ 28.0 28.1 Dodge(1895年),第443頁
  29. ^ Longueville(1907年),第34頁
  30. ^ Dodge(1895年),第445頁
  31. ^ 31.0 31.1 31.2 威爾遜(2020年),第650頁
  32. ^ Dodge(1895年),第446頁
  33. ^ 33.0 33.1 Dodge(1895年),第447頁
  34. ^ Longueville(1907年),第62頁
  35. ^ Dodge(1895年),第448頁
  36. ^ Longueville(1907年),第64頁
  37. ^ Dodge(1895年),第449頁
  38. ^ Weygand(1930年),第40頁
  39. ^ 威爾遜(2020年),第650-651頁
  40. ^ 威爾遜(2020年),第651頁
  41. ^ Guthrie(2003年),第204頁
  42. ^ Dodge(1895年),第461頁
  43. ^ 威爾遜(2020年),第653頁
  44. ^ 威爾遜(2020年),第653-654頁
  45. ^ Guthrie(2003年),第211-212頁
  46. ^ Longueville(1907年),第74頁
  47. ^ 威爾遜(2020年),第654頁
  48. ^ 威爾遜(2020年),第655頁
  49. ^ 49.0 49.1 Longueville(1907年),第78頁
  50. ^ 50.0 50.1 Dodge(1895年),第469頁
  51. ^ Guthrie(2003年),第214頁
  52. ^ 52.0 52.1 Dodge(1895年),第470頁
  53. ^ 53.0 53.1 53.2 53.3 威爾遜(2020年),第669頁
  54. ^ Longueville(1907年),第82頁
  55. ^ Dodge(1895年),第472頁
  56.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1頁
  57. ^ Dodge(1895年),第473頁
  58. ^ Guthrie(2003年),第216頁
  59. ^ Longueville(1907年),第84頁
  60. ^ Dodge(1895年),第474-475頁
  61. ^ Guthrie(2003年),第217頁
  62. ^ Weygand(1930年),第42頁
  63. ^ 63.0 63.1 63.2 Dodge(1895年),第476頁
  64. ^ 64.0 64.1 威爾遜(2020年),第672頁
  65. ^ Dodge(1895年),第480頁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威爾遜(2020年),第674頁
  67. ^ Guthrie(2003年),第223頁
  68. ^ Dodge(1895年),第483頁
  69.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3頁
  70. ^ Longueville(1907年),第96頁
  71. ^ Dodge(1895年),第486頁
  72. ^ 72.0 72.1 Weygand(1930年),第43頁
  73. ^ 73.0 73.1 73.2 Dodge(1895年),第498頁
  74. ^ Longueville(1907年),第100頁
  75. ^ Weygand(1930年),第43-45頁
  76.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4頁
  77. ^ 77.0 77.1 Longueville(1907年),第101頁
  78. ^ 78.0 78.1 78.2 78.3 Dodge(1895年),第499頁
  79. ^ 79.0 79.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5頁
  80. ^ 80.0 80.1 80.2 Dodge(1895年),第500頁
  81. ^ 81.0 81.1 威爾遜(2020年),第682頁
  82. ^ 82.0 82.1 Dodge(1895年),第501頁
  83. ^ 83.0 83.1 83.2 Dodge(1895年),第502-503頁
  84. ^ 威爾遜(2020年),第683-684頁
  85. ^ 85.0 85.1 85.2 倫德(2019年),第161頁
  86. ^ Morris(1891年),第21頁
  87. ^ 87.0 87.1 Weygand(1930年),第46頁
  88. ^ Dodge(1895年),第503頁
  89. ^ Longueville(1907年),第113頁
  90. ^ 90.0 90.1 90.2 Dodge(1895年),第504頁
  91. ^ 91.0 91.1 威爾遜(2020年),第692頁
  92. ^ Longueville(1907年),第114頁
  93. ^ Dodge(1895年),第505頁
  94. ^ Longueville(1907年),第120頁
  95. ^ 威爾遜(2020年),第694頁
  96. ^ Dodge(1895年),第506頁
  97. ^ 97.0 97.1 97.2 威爾遜(2020年),第707頁
  98. ^ Dodge(1895年),第508頁
  99. ^ Longueville(1907年),第122頁
  10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威爾遜(2020年),第708頁
  101. ^ Dodge(1895年),第509頁
  102. ^ Guthrie(2003年),第243頁
  103. ^ 倫德(2019年),第162頁
  104. ^ 104.0 104.1 威爾遜(2020年),第710頁
  105. ^ Longueville(1907年),第123頁
  106. ^ 威爾遜(2020年),第711頁
  107. ^ Weygand(1930年),第50頁
  108. ^ 威爾遜(2020年),第714頁
  109. ^ 列維(2012年),第99頁
  110. ^ 110.0 110.1 列維(2012年),第102頁
  111. ^ Weygand(1930年),第55頁
  112. ^ Longueville 1907,第132頁.
  113. ^ 113.0 113.1 列維(2012年),第104頁
  114. ^ Weygand(1930年),第56頁
  115. ^ 列維(2012年),第107頁
  116. ^ Dodge(1895年),第520頁
  117. ^ 117.0 117.1 列維(2012年),第109頁
  118. ^ Longueville(1907年),第134頁
  119. ^ 119.0 119.1 Dodge(1895年),第521頁
  120. ^ 120.0 120.1 Dodge(1895年),第522頁
  121. ^ Longueville(1907年),第141頁
  122. ^ 122.0 122.1 Dodge(1895年),第523頁
  123. ^ Nolan(2008年),第478頁
  124. ^ 124.0 124.1 124.2 Dodge(1895年),第524頁
  125. ^ Longueville(1907年),第163頁
  126. ^ Dodge(1895年),第526頁
  127. ^ Longueville(1907年),第171頁
  128. ^ 128.0 128.1 Dodge(1895年),第527頁
  129. ^ Dodge(1895年),第528頁
  130. ^ Longueville & 1907,第179頁
  131. ^ 131.0 131.1 Dodge(1895年),第529頁
  132. ^ 132.0 132.1 132.2 列維(2012年),第124頁
  133. ^ Dodge(1895年),第531頁
  134. ^ 134.0 134.1 134.2 Dodge(1895年),第532頁
  135. ^ Morris(1891年),第23頁
  136. ^ 136.0 136.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6頁
  137. ^ Dodge(1895年),第533頁
  138. ^ Longueville(1907年),第207-209頁
  139. ^ 139.0 139.1 139.2 Dodge(1895年),第534頁
  140. ^ 140.0 140.1 140.2 140.3 Dodge(1895年),第535頁
  141. ^ Longueville(1895年),第212頁
  142. ^ Longueville(1895年),第213-214頁
  143. ^ 143.0 143.1 143.2 Dodge(1895年),第536頁
  144. ^ Longueville(1895年),第215頁
  145. ^ 145.0 145.1 145.2 Dodge(1895年),第537頁
  146. ^ 146.0 146.1 Dodge(1895年),第538頁
  147. ^ Longueville(1895年),第219頁
  148.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170頁
  149. ^ 149.0 149.1 Dodge(1895年),第540頁
  150. ^ Weygand(1930年),第72頁
  151. ^ Longueville(1907年),第223頁
  152.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7頁
  153. ^ Dodge(1895年),第541頁
  154. ^ 154.0 154.1 Dodge(1895年),第542頁
  155. ^ Longueville(1907年),第226頁
  156. ^ 156.0 156.1 Dodge(1895年),第544頁
  157. ^ 157.0 157.1 Dodge(1895年),第545頁
  158.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18頁
  159. ^ Weygand(1930年),第76頁
  160. ^ 160.0 160.1 Dodge(1895年),第546頁
  161. ^ 161.0 161.1 161.2 161.3 Dodge(1895年),第547頁
  162. ^ Longueville(1907年),第241頁
  163. ^ Dodge(1895年),第548頁
  164. ^ Dodge(1895年),第549頁
  165. ^ Longueville(1907年),第246頁
  166. ^ 166.0 166.1 166.2 166.3 Dodge(1895年),第550頁
  167. ^ 167.0 167.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1頁
  168. ^ Weygand(1930年),第78頁
  169. ^ 169.0 169.1 169.2 Dodge(1895年),第551頁
  170. ^ 170.0 170.1 170.2 Dodge(1895年),第554頁
  171. ^ Longueville(1907年),第253頁
  172. ^ 172.0 172.1 Dodge(1895年),第555頁
  173. ^ Morris(1891年),第24頁
  174. ^ Dodge(1895年),第556頁
  175. ^ Longueville(1907年),第257頁
  176. ^ Dodge(1895年),第557頁
  177. ^ Dodge(1895年),第559頁
  178. ^ Longueville(1907年),第258頁
  179. ^ 179.0 179.1 Dodge(1895年),第560頁
  180. ^ Dodge(1895年),第561頁
  181. ^ 181.0 181.1 181.2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2頁
  182. ^ Dodge(1895年),第562頁
  183. ^ Weygand(1930年),第84頁
  184. ^ 184.0 184.1 Dodge(1895年),第563頁
  185. ^ Dodge(1895年),第564頁
  186. ^ 186.0 186.1 Dodge(1895年),第565頁
  187.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2-223頁
  188. ^ 188.0 188.1 188.2 188.3 Dodge(1895年),第566頁
  189. ^ 189.0 189.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3頁
  190. ^ Weygand(1930年),第92頁
  191. ^ Nolan(2008年),第381頁
  192. ^ Weygand(1930年),第94頁
  193. ^ Longueville 1907,第272頁.
  194. ^ Morris 1891,第26頁.
  195. ^ Longueville 1907,第278頁.
  196. ^ Lynn 1999,第108頁.
  197. ^ Longueville 1907,第281頁.
  198. ^ Longueville 1907,第287頁.
  199. ^ Lynn(2013年),第109頁
  200. ^ Dodge(1895年),第584頁
  201. ^ 卡斯滕(2018年),第227頁
  202. ^ Dodge(1895年),第585頁
  203. ^ 203.0 203.1 Lynn(2013年),第113頁
  204.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5-226頁
  205. ^ 205.0 205.1 Dodge(1895年),第587頁
  206. ^ 206.0 206.1 Lynn(2013年),第115頁
  207. ^ Dodge(1895年),第588頁
  208.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8頁
  209. ^ Lynn(2013年),第117頁
  210. ^ Dodge(1895年),第589頁
  211. ^ Dodge 1895,第590頁.
  212. ^ Dodge 1895,第591頁.
  213. ^ Lynn(2013年),第118頁
  214.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6頁
  215. ^ 215.0 215.1 215.2 Dodge(1895年),第593頁
  216. ^ Dodge(1895年),第594頁
  217. ^ 217.0 217.1 Lynn(2013年),第121頁
  218. ^ Dodge(1895年),第595頁
  219. ^ 卡斯滕(2018年),第230頁
  220. ^ Dodge(1895年),第603-607頁
  221. ^ 221.0 221.1 Longueville(1907年),第330頁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FOOTNOTELongueville1907330」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22. ^ 222.0 222.1 Dodge(1895年),第607頁
  223. ^ 223.0 223.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40頁
  224. ^ Lynn(2013年),第128頁
  225. ^ Lynn(2013年),第128-129頁
  226. ^ Dodge(1895年),第611頁
  227. ^ Lynn(2013年),第129頁
  228. ^ Dodge(1895年),第615頁
  229. ^ 229.0 229.1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41頁
  230.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Lynn(2013年),第131頁
  231. ^ Dodge(1895年),第616頁
  232. ^ Dodge(1895年),第625頁
  233. ^ Lynn(2013年),第132頁
  234. ^ Longueville(1907年),第337頁
  235.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44頁
  236. ^ Dodge 1895,第628頁.
  237. ^ Lynn 1999,第135頁.
  238. ^ Morris 1891,第32頁.
  239. ^ 239.0 239.1 Dodge 1895,第641頁.
  240. ^ Atkinson 1911,第413頁.
  241. ^ Brown 2018.
  242. ^ Longueville 1907,第一頁的引言.
  243. ^ Virginia Spectator 1860,第233頁.
  244. ^ Sargent 1895,第15頁.
  245. ^ Luvaas 2001,第37頁.
  246. ^ Bourrienne 1885,第394頁.
  247. ^ Prince de Ligne 2004.
  248. ^ Saboya 1811,PREFACE.
  249. ^ Littell 1892,第155頁.
  250. ^ Saxe 2012,第75頁.
  251. ^ Morris 1891,第33頁.
  252. ^ Morris 1891,第34頁.
  253. ^ Luvaas 2001,第64頁.
  254. ^ Morris 1891,第35頁.
  255. ^ Morris(1891年),第67頁
  256. ^ Morris(1891年),第37頁
  257. ^ Morris(1891年),第117頁
  258. ^ Morris(1891年),第139頁
  259. ^ Morris(1891年),第310頁
  260. ^ Dodge(1895年),第567頁
  261. ^ 克勞塞維茨(2019年),第220頁
  262. ^ Dodge(1895年),第617頁

參考文獻[編輯]

  • (英文)Childs, John. Roberts, Andrew , 編. Great Commanders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 Quercus. 2011. ISBN 978-1780873183. 
  • (英文)Dodge, Theodore Ayrault. Gustavus Adolphus; a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and of the most famous campaign of Turenne, Condé, Eugene and Marlborough. Mifflin and company. 1895. 
  • (英文)Guthrie, William P. The Later Thirty Years War From the Battle of Wittstock to the Treaty of Westphalia. Bloomsbury Academic. 2003. ISBN 978-0313324086. 
  • (英文)Luvaas, Jay. Napoleon On the Art of War.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ISBN 978-0684872711. 
  • (英文)Longueville, Thomas. Marshal Turenne. Longmans, Green. 1907. 
  • (英文)Lynn, John A. The Wars of Louis XIV 1667-1714. Taylor & Francis. 2013. ISBN 978-1317899518. 
  • (英文)Lynn, John A. Giant of the Grand Siècle The French Army, 1610-171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521032483. 
  • (英文)Morris, William O'Connor. Great commanders of modern times and The campaign of 1815. W.H. Allen. 1891. 
  • (英文)Nolan, Cathal J. (編). Wars of the Age of Louis XIV, 1650-1715. ABC-CLIO. 2008. ISBN 978-0313359200. 
  • (英文)Weygand, Maxime. Turenne, Marshal of France. Houghton Mifflin. 1930. 
  • (中文)布魯諾·科爾森 (編). 拿破仑论战争.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007701. 
  • (中文)F.L.卡斯滕 (編).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法国的优势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20325912. 
  • (中文)亨里克·O.倫德. 决胜波罗的海 瑞典帝国百年战史.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1392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