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Zhangzj cet/我的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拱壩是在平面上向上游彎曲的混凝土壩。①水壓通過拱形結構傳遞給兩岸基岩,壩體結構因此被壓縮和加強。拱壩適合建造在擁有穩定岩石峭壁的峽谷中,以支持其結構和應力。②拱壩比任何其它壩型都更薄,可以大為節省建築材料,因此在偏遠地區更經濟實用。

拱壩的分類[編輯]

大體上拱壩以基礎厚度與結構高度的比值(b/h)分為:①

  • 薄壩,b/h小於0.2;
  • 中厚壩,b/h在0.2至0.3之間;
  • 厚壩,b/h超過0.3。

拱壩依其結構高度可分為:①

  • 矮壩,100英尺以內;
  • 中高壩,100至300英尺;
  • 高壩,超過300英尺。

歷史[編輯]

拱壩發展史開始於公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在一些設計和技術被發展之後,在20世紀達到了相對穩定的階段。第一座已知的拱壩格拉諾壩(Glanum Dam),也稱瓦隆德波美壩(Vallon de Baume dam),由古羅馬人於公元前1世紀在法國建造。③④⑤大約12米高、18米長。曲率半徑約14米,由兩堵石牆組成。古羅馬人建造它來為附近的格拉諾城提供水源。

葡萄牙的蒙蒂諾沃壩(Monte Novo Dam)是由古羅馬人於公元300年建造的另一座早期拱壩。5.7米高、52米長,半徑19米。拱形的兩端與兩堵翼牆相連,其後由扶牆支持。這座大壩同樣包含2個驅動石磨的出水口。⑥達拉壩是古羅馬人建造的又一座拱壩,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對其設計如此記載:「這道屏障並未沿着直線建造,而是彎曲成新月的形狀,也許能夠提供更大力量來抵消河流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