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東突厥斯坦國民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突厥斯坦國民軍[1][2](俄語: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армия Восточного Туркестана維吾爾語شەرقىي تۈركىستان مىللىي ئارمىيىسى‎),又稱伊犁國民軍三區民族軍新疆民族軍[3],是1945年4月,在蘇聯扶植下在新疆伊寧成立,效忠於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一支軍隊。國民軍由首任指揮官,俄國人伊萬·波利諾夫(Иван Яковлевич Полинов)少將建立,並接受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將軍弗拉基米爾·斯捷潘諾維奇·埃格納羅夫俄語Егнаров, Владимир Степанович(Владимир Степанович Егнаров)指揮。該軍隊政治傾向偏向於共產主義,是三區革命中的重要軍事力量[3]

歷史

[編輯]

新疆獨立勢力蘇聯政府推動下,於1944年開始反叛中華民國政府。反叛行動——伊寧事變成功後,伊犁臨時政府在1945年2月將游擊隊總司令部改組為東突國民軍總指揮部。發佈兵役法,要求20至22歲的公民應徵入伍,服役三年。1945年4月8日,在伊寧正式成立國民軍[3]艾力汗·吐烈是伊犁國民軍的指揮者,直至他於1946年被遣送回蘇聯[4]。此後,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擔任伊犁國民軍的政治領袖[5]。伊犁臨時政府聘請了一批蘇聯軍事教官,在霍兒果斯舉辦軍官培訓班,每期三個月。

國民軍來源多樣,部隊成員複雜。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烏斯滿達力克汗領導的阿山地區的哈薩克族武裝[a]。二是,伊犁當地的反叛組織,是國民軍主力。三是,南疆蒲犁[b]的由伊斯哈克伯克領導的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游擊隊。四是,司馬義也夫領導的,在蘇聯駐塔城領事館扶持下建立的塔城戰鬥小組[3]

同年9月,國民軍在北疆獲得了對國民革命軍的決定性勝利。北疆新建立的兩個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美械師(大約25000名士兵)被圍殲(除了6000名士兵與軍官,這其中包括7名投降的將軍)。在高度設防的烏蘇-石河子地區中戰鬥時,當地平民給予了國民軍的官兵很多幫助。眾多直接參加了軍事行動的蘇聯軍事人員和顧問在經歷中寫到,他們被僱傭利用猛烈的炮火和(由起義者的空軍進行的)空中轟炸攻擊國民政府控制下的石油豐富戰略地區。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12月20日,國民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收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1954年10月7日,第五軍改編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區軍區;1955年1月4日,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軍區;1955年10月31日,改稱伊犁軍區;1969年12月,改稱北疆軍區;1985年8月30日,北疆軍區撤銷,下屬各軍分區及野戰部隊轉隸新疆軍區直轄。

國民軍軍銜

[編輯]

國民軍的軍銜分為士兵、尉官、校官和將官四級。由於系接受蘇聯訓練和援助以對抗中國(國民黨政府),國民軍的肩章和軍服都仿照蘇軍式樣。肩章為藍、紅、白、綠四色,以區分騎兵、步兵、炮兵和軍警;帽徽為鐵製,中間一內圈為天藍色,中心是一個橘紅色月牙和五角星[3]

東突國民軍[6]
-
-
گېنىرال لېتىناتلىق
Генера́л-лейтена́нт
گېنىرال مايورلۇق
Генера́л-майо́р
-
Полко́вник
-
Подполко́вник
مايورلۇق
Майо́р
-
Kапита́н
-
Стар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
لېتىناتلىق
Лейтенант
-
Mла́д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
大將 上將 中將 少將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東突國民軍[6]
-
Старшина́
-
Ста́рший сержа́нт
-
Сержа́нт
-
Мла́дший сержа́нт
-
Ефре́йтор
-
Красноармеец
準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上等兵 列兵

編制

[編輯]

1945年4月8日國民軍總司令部下設後勤處、政治處、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偵察處、作戰處、人事處、總務處等機關。鮑里諾夫為國民軍總指揮、瓦爾沙諾菲·米哈伊洛維奇·莫日阿洛夫為總參謀長,阿巴索夫為政治部主任,艾尼(鞏哈游擊隊指揮員)為軍事法院院長。總兵力大約15000人,各部隊有:

特克斯騎兵第一團

特克斯騎兵第二團

新二台騎兵第三團

蒙古族騎兵營(來自博爾塔拉的土爾扈特蒙古族

錫伯族獨立騎兵連

騎兵補充團(鞏留

回族獨立騎兵營

綏定步兵第一團

伊犁步兵第二團

伊犁預備第四團

直屬炮兵營

直屬警衛營。

步兵編制:每團2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3個排,每排4個班,全團大約2500人。

騎兵團編制:每團4個騎兵連和1個機槍連。每團約1000人。

團設參謀部、政治處、後勤處。有團長、軍務副團長、政治副團長、宗教副團長各一。[3]

國民軍的機動化部隊包括一支擁有十二門大炮的炮兵連,兩輛裝甲車和兩輛坦克。所有的部隊主要由械武裝,供給由蘇聯的約瑟夫·瓦利爾斯提供,指揮人員的訓練則在蘇聯進行。起義者的空軍包括四十二架飛機,這些飛機奪取自中華民國政府屬下的空軍基地並由蘇聯軍事人員進行維修。[7]

備註

[編輯]
  1. ^ 阿山地區的哈薩克族武裝,由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政府扶植[3]
  2. ^ 即今塔什庫爾干縣[3]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聚焦维吾尔 | 伊利夏提:你回不去. Radio Free Asia. [2023-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6) (中文(中國大陸)). 
  2. ^ 阿不都熱依木.艾尼. 东突厥斯坦国民军自成立到被强制解散镇压. [2023-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军:“三区革命”的主力军. 編輯:李曉江. 青年軍事·中國軍網,來源: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2014-03-03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簡體中文). 
  4. ^ Millward 2007: 219
  5. ^ 哈吉婭•阿巴斯, 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我的父親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2)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3-24. 中直育英同學會 2014-03-14
  6. ^ 6.0 6.1 图册:新疆民族军军服 [Photo album: Xinjiang National Army uniforms]. 24 October 2003 [8 June 2021] (俄語).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a0」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7. ^ "East Turkestan Republic (1944-1949) in Sinkiang as part of Uyghur independence East Turkestan." M. Kutlukov, Tashkent, 1958,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SR

來源

[編輯]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