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醫科大學

座標41°47′21″N 123°22′21″E / 41.78917°N 123.37250°E / 41.78917; 123.372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醫科大學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校訓政治堅定 技術優良
創辦時間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11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江西瑞金
學校標識碼4121010159
學校類型公立科研型醫科大學
黨委書記宮福清
校長王振寧
副校長劉瑩曲波
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趙群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北二馬路92號(南校區)
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蒲河路77號(瀋北校區)

41°47′21″N 123°22′21″E / 41.78917°N 123.37250°E / 41.78917; 123.37250(南校區)
41°57′21″N 123°29′2″E / 41.95583°N 123.48389°E / 41.95583; 123.48389(瀋北校區)
總面積180萬平方米(不含附屬醫院)
隸屬衛計委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
郵區編號110001
網站www.cmu.edu.cn
位置
地圖

中國醫科大學(英語: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大CMU),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全程並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也是中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學校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為原衛生部屬11所醫學院校之一。其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1931年11月創建於江西瑞金。1940年9月在延安,經毛澤東提議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8年11月,在瀋陽合併了原國立瀋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和原私立遼寧醫學院(前身為盛京醫科大學,1882年由英國國教會建立)。2000年由衛生部劃轉為省部共建、以遼寧省管理為主。2015年12月,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共建大學。截至2022年9月,該校總佔地面積153.5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

[編輯]
中國醫科大學禮堂(延安)
滿洲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樓(現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樓)

1931年5月,中共中央從上海轉移到中央蘇區。隨中共中央轉移而來的有三位學醫的共產黨員,他們是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生賀誠、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生陳志方以及上海南洋醫學院畢業生彭真(彭龍伯)。

  • 賀誠醫生1931年11月提議中央軍委建立一所紅軍醫學院。中央軍委批准了這一建議。1931年11月20日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瑞金建立。學員政治信仰堅定、身體健康、有一定文化程度,首批招收學員19名,並招收旁聽學員6名.
  • 1932年2月15日 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雩都舉行軍醫期第一期開學典禮。毛澤東為學校制定了校訓:「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朱德出席了開學典禮。學校資源缺乏,課程設置中沒有條件開設生理學、解剖學和藥理學課程。全部教學儀器只有一個人體骨架、幾張圖表和兩台顯微鏡。學校強調實踐教學,所以學生們經常參與戰場救護,所以他們對於處理戰場傷亡學得很快。他們學習的另一重點是,防治痢疾、瘧疾、疥瘡和腿部潰瘍。多次搬遷,但是始終跟着紅軍總醫院走,所以臨床實踐機會很多。學習了15個月後,19位學員得以畢業。
  • 1932年10月 中央軍委將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先後由賀誠、彭龍伯(彭真)、陳義厚陳志方等任校長。1933年8月紅軍衛生學校轉移到瑞金附近,它與傅連暲醫生創辦的一些小型的醫學院合併。學校確立了13個月的課程體系,分析基礎醫學知識學習階段、臨床醫學知識學習階段和實習期。學員在瑞金的紅軍總醫院進行臨床學習和實習。此時衛生學校已經有了7台顯微鏡和一台X光機,還有5名生理學教師和一名外語教師。長征前共招收過4期學員,培養軍醫200餘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400餘名。1935年10月長徵到達陝北後,在瓦窯堡復學開課,王斌任校長。先後遷至吳鎮、志丹、延安鹽店子、甘谷驛等地。1937年4月底,遷至涇陽縣雲陽鎮甘澤里村。
  •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紅軍衛校改名為「八路軍衛生學校」,後赴晉察冀邊區五台縣等地參加平型關等戰役,成為臨時野戰醫院。平型關戰役與陽明堡戰役的大量傷員需要轉送回邊區治療,王斌校長組織王雲霖曾育生分任院長的兩個野戰醫院和第8、9、10三期衛校的學生,組成轉運隊,從五台經太行、呂梁到大寧的長途轉運線,每隔五、六十里設一兵站,將1000多名傷員轉運大寧縣割口村,再轉交第一後方醫院與延安甘谷驛第二兵站醫院。1938年2月,在代校長李治帶領衛校第10、11期學員返回延安富縣張村驛,軍委衛生部的一個訓練班也合併進來,並招收了第12期學員。總衛生部副部長饒正錫為該校政委,喻忠良為政治部主任。校部下設政治處、教育處、總務處,處下分設若干股,分管各項工作。在教學上分設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藥理、內、外、五官各科系。學校下設附屬醫院,設有內、外、耳鼻喉等科室。1938年5月,第10期學員畢業。從抗大陝北公學、青訓班調800餘名知識青年調入衛校,編為軍醫13、14、15、16期和調劑8、9期及兩個護士班,學員達到900人,編成3個大隊、7個分隊。學制是:軍醫班一年半,調劑班一年,護士班半年。1938年至1940年間,培養出498名各類醫務人員。
  • 1940年3月,八路軍衛生學校遷至延安柳樹店,改稱「中國醫科大學」。1940年9月改名為「八路軍醫科大學」,統稱「醫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王斌任校長,史書翰為副校長,饒正錫兼任政治委員,謝滋群為副政委,曲正任教育長,總務處長彭泰元,總支書記王大鈞(1942年後謝滋群為政委)。校部下設政治、教育、總務3個處,政治處下設組織、宣傳、保衛3個股,主管全校幹部和學生的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處下設註冊、出版2個股。在教學方面設有解剖、生理、細菌、病理、藥理、內外科7個學系,還兼管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教學,總務處設有供給、管理、生產3個股。1940年10月通將軍醫班分成高級班第二期(1939年由20人組成的「特訓班」改為高一期)和普通班第15、16、17期。這時衛校11、12、13期已經畢業,在校的學員只有14期(1941年7月畢業)。後將高一期改為15期,高二期改為16期,將普通班的15、16、17三個期分別改為17、18、19期。高級班和普通班分別上課,學制均為4年,再加上預科和臨床實習,實際學習是5年。1943年,學校重新調整了班次,鑑於16期(原高二期)和17期教學進度相近,將兩期合併為16期,其餘編為17期(以部隊老幹部為主)、18期(來自延安自然科學院預科補習班和晉察冀邊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和19期(多數來自白求恩衛生學校)。1941年1月醫大還成立了研究班,大部分是由軍隊和地方衛生部門抽調出一些領導幹部來學習。葉青山晉察冀軍區衛生部長)任班長,劉夕青冀魯豫軍區衛生部長)任黨小組長,鬥爭任生產小組長。其他成員有歐陽競李資平靳來川(留守兵團野戰醫院院長)、潘世征(三五九旅衛生部長)、曾育生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衛生部副部長)、魏明中等9人。
1941年7月,毛澤東為中國醫科大學14期畢業生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 1942年1月從中國醫科大學分出的藥科,成立藥科學校(即後來的瀋陽藥科大學
  • 1946年7月中旬由延安遷來的醫科大學和白求恩學校三百餘師生,在王斌校長和闕耀華主任的帶領下到達黑龍江興山(現鶴崗市).1946年8月15日正式合併了已經到興山的東北軍醫大學(前身為哈爾濱陸軍軍醫學校新京醫科大學、通化醫學院)。 王斌任校長,李寬和任政治委員,李亭植任副校長,薛公綽、季仲孚、陳應謙任教育長。建校方針是「一切為了戰爭的需要,一切為了傷病員,培養出政治堅定、技術精良的醫務幹部」。校部下設三個處:政治處耀華任主任,李玉堂任副主任:教務處王一任主任,下設教務、教材兩個科;校務處由永久任處長,辦事員有張真等。學校還有一個附屬醫院,院長由陳應謙兼任,政治委員胡輝(後為高浩之)、副政委胡繼之、政治處主任王克亭。醫院轄四個醫療所,每個可容納傷病員四百餘人。第一期安排8個月為速成教學班,以便儘快培養出才。
  • 1947年1月 中國醫科大學合併東北大學醫學院和部分哈爾濱醫科大學
  • 1947年秋天,扶餘、大賚、白城子、通遼等地發生鼠疫,組織了200餘人的防疫隊奔赴疫區,經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撲滅了疫情。
  • 1947年10月,在吉林龍井成立了一分校:1948年3月,在哈爾濱成立了第二分校:1948年4月,在通化的遼東軍區醫專劃歸為第三分校;1948年5月,在平谷的冀熱遼邊區衛生學校劃歸為四分校。
  • 1948年11月 中共佔領東北全境,中國醫科大學主體進駐瀋陽,先後合併了國立瀋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和私立遼寧醫學院(前身為盛京醫科大學)。第一、第二分校合併為現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分校合併到總校;第四分校組建為現承德醫學院
  • 1949年5月,遵照東北軍區、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中國醫科大學由東北軍區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衛生部部長王斌兼任校長,衛生部副部長白希清兼任副校長,陳應謙、闕森華任副校長,並成立校長辦公室。學校設基礎一院、基礎二院、內科學院、外科學院、牙科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婦嬰學院等8個學院。
  • 1949年7月 東北藥學院併入中國醫科大學,成立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
  • 從創辦到新中國成立,共招生41期,為部隊培養了各類醫務人員3350名(衛校時期畢業學員13期)。
  •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學校部分師生組成手術隊和擔架隊,並在黑龍江省北安縣成立北安醫院,承擔抗美援朝傷員的救護工作。
  • 1952年10月 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改名為東北藥學院(現瀋陽藥科大學),脫離中國醫科大學建制
  • 1954年8月 中國醫科大學劃歸衛生部領導
  • 1955年7月 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科學系併入中國醫科大學
  • 1956年9月 中國醫科大學改名為瀋陽醫學院
  • 1978年3月 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
郭沫若題寫校名

院系部門

[編輯]

重點實驗室及學科

[編輯]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著名校友

[編輯]

國家級學術期刊

[編輯]
  •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 《解剖科學進展》
  •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
  •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
  •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誌》
  •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 《中國實用眼科雜誌》
  • 《中國衛生統計》
  • 《國外醫學兒科分冊》
  •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医科大学概况. 中國醫科大學. 2016年5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13日). 
  2. ^ 教育部規劃司. 教育部关于撤销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建制的批复(教发函〔2020〕45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北京. [2020-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