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例外主義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6月7日) |
中國例外主義,又稱中國例外論、中國特殊論、中國國情論,一種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型態,為例外主義的一種,其名稱模仿自美國例外主義,但主體改為中國,成為國際政治與政治經濟學上的術語。這個意識型態認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無論是歷史、政治、經濟或社會形態,中國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適用其他國家發展出的社會及經濟規則、民主、自由主義與國際法等。中國例外論者認為,中國模式才是適合中國的道路。一般來說,當今國際上多數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中國例外主義主要也是用來描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狀況。在改革開放後,隨着中國政治及經濟力量崛起,中國例外主義也隨即向外擴展,國際社會也因此而出現中國威脅論。
概說
[編輯]中國例外主義在中國有長久的歷史,最早起源於華夷之辨,將中國置於世界的中央,為世界秩序的建立者與維護者,在中國之外的皆為蠻夷。文化傳播方向,必須是由中國向外傳播,改變其他的國家;以中國以外的文化及事物來改變中國,稱「以夷變夏」,受到很大反對。在歷史學上,發展出中國史觀與正統史觀。現代的中國例外主義,則起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對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反感。
中國與美國常被認為是具有例外主義思想的國家[1]。亨利·基辛格認為中國與美國相同,皆認為自身在世界上佔據特殊位置,但是美國具有普世主義的信念,希望將自己的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中國較為被動,希望其他國家主動來學習中國。他稱此為「中國的獨特性」。新加坡前外長楊文榮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美國例外主義與中國例外主義的最大的差異在於,美國想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但中國堅持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2]。對於中國不會干涉他國內政的說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如《經濟學人》曾舉出幾個例子,如中國自認為是世界華人的保護者,不管華人持哪一國護照;經常干預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的內政;此外,曾經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出兵至南蘇丹。評論中國的外交政策的說法及做法並不一致[3]。
對於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則有中國模式的說法出現,認為中國在政治上保守,非民主,但是在經濟上開放,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因。耶魯大學教授陳武志,曾出版《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認為由西方金融及經濟學理論就可以分析中國經濟,主張學習西方制度與全球化才是造成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因。
民主、自由、平等及人權等思想,起源於西方社會,非普世價值,不適合中國,也是常見的中國例外論。
註釋
[編輯]- ^ Stephen M. Walt. The myth of Chinese exceptionalism. Foreign Policy. 2012年3月6日 [2015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0月26日) (英語).
- ^ 何亞非. 中美是“例外主义”国家吗?. 中國新聞周刊. 2014年10月30日 [2015年10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中文).
- ^ Stephen M. Walt. Big motherland. The Economist. 2015年10月10日 [2015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0月26日) (英語).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chinese-exception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