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三次江西剿共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31年7月 - 9月
地點
結果 紅軍勝利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 中國工農紅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boredr 蔣中正 boredr 毛澤東
boredr 朱德
兵力
300,000人 30,000+人
傷亡與損失
30,000人

第三次江西剿共戰爭(中國大陸作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台灣作第三次江西剿共戰爭),指1931年7月至9月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發生的第三次大規模戰爭。

名稱

[編輯]

此次戰事名稱,中華民國方面稱其為「第三次江西剿共」或「第三次江西剿匪」,民間一般簡稱「第三次圍剿」[1]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其為「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民間一般簡稱「第三次反圍剿」;國際上一般稱為Third Encirclement Campaign against Jiangxi Soviet(意思是「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背景及雙方參戰部隊

[編輯]

1931年6月21日,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二次圍剿失敗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自任為南昌行營主任,主持對共產黨中央紅軍的圍剿,並調集大批黃埔軍校畢業,對蔣忠誠的嫡系部隊,組成兩個集團軍,23個師和3個旅30萬人,對中央蘇區進行「長驅直入」的圍剿。

國民革命軍參戰部隊如下:

此外還包括側翼策應的李雲傑第23師、路孝忱第79師、關樹人騎1師、公秉藩第28師、羅霖第77師、張貞第49師、劉和鼎第56師和馬昆第12師第34旅、周志群新編第14旅等,以及五個航空隊。

7月10日,紅一方面軍開始備戰,實施堅壁清野,除誘敵的紅九師和紅十二師外,其餘主力經過大範圍轉移,繞道福建西部,轉移至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28日,紅一方面軍集結完成,全員僅3萬人。

經過

[編輯]

雙方前期的行動

[編輯]

7月1日,國民革命軍開始行動,但是苦尋20餘日後,無法發現紅軍主力。7月底。國民革命軍突然發現紅軍主力已繞道開往興國,蔣介石判斷紅軍的目標是西渡贛江,於是命令各部壓縮紅軍活動空間,意圖將其主力困在贛江東岸加以殲滅。

毛澤東朱德的初期計劃是尋機從富田突破包圍圈,將深入中央蘇區的敵方主力部隊置之不理,而掃蕩其後方留守部隊,待到其主力回師援助的時候,尋找戰機殲滅其孤立部隊。但是,當紅軍向富田前進之時,被國民革命軍發現,11、14兩師搶先佔領富田,將紅軍主力堵截在富田以南。

此時,面對蜂擁而來的敵軍,毛澤東立即決定改變戰略,以地方部隊紅三十五軍偽裝主力準備強渡贛江,主力部隊於8月4日搶在國民革命軍左、右集團軍合圍之前,在雙方部隊中僅有的40里縫隙地帶偷越北上,轉移到蓮塘地區。

雙方的決戰

[編輯]

8月7日,紅軍主力在蓮塘殲滅第47師一個旅,隨即在良村殲第54師大部。8月11日,在黃陂殲滅第8師約四個團。此時,國民革命軍方才發現贛江邊的已經不是紅軍主力,迅速回師北上。

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再次派出紅十二軍樂安前進誘敵,主力則返回興國休整。8月下旬,當國民革命軍發現紅十二軍並非紅軍主力,再度回師興國時,已是強弩之末。9月,唐生智聯合新桂系陳濟棠石友三等人,擁戴汪精衛廣州設立「國民政府」,向衡陽進軍。國民政府不得不命令國民革命軍撤出戰場,準備轉入平叛。紅軍於是迅速展開反攻,9月7日,紅三軍在老營盤殲滅第9師一個旅,9月8日,紅軍主力在高興圩遭到十九路軍的激烈抵抗,被迫撤退,9月15日,轉而在方石嶺全殲第52師及第9師殘部。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不得不返回南京,至此,第三次戰役以紅軍的勝利告終。

後果

[編輯]

此次戰爭的勝利,使得中國共產黨得以將中央蘇區的江西部分和福建部分連成一片,其勢力達到21個縣,人口250萬人。但是,隨着軍事壓力的消失,王明博古等留蘇派和毛澤東等本土派的矛盾開始顯現,雙方開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同時,由於蔣介石嫡系部隊長久被牽扯在江西前線,國民革命軍中各派系的矛盾開始呈現,汪精衛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以及當年12月的寧都暴動都是各派系矛盾的體現。隨着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國民政府無法繼續全力剿共。

由於雙方內部矛盾的上升,大規模軍事行動停止了約1年的時間。

註釋

[編輯]
  1. ^ 如李雲漢《中國近代史》(三民書局出版)、陳正茂等合著《中國近代史》(文京圖書出版)等皆如此。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