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熙土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義熙土斷,是東晉末年的一次土斷。土斷是東晉南朝整頓地方行政機構,清查戶籍、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確保賦役的措施。

東晉、南朝曾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地名設立郡縣(即僑置郡縣),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權。當時僑置無一定邊界,不征租稅徭役。致使戶籍十分紊亂,政令、軍令難以貫徹,士族又乘機隱匿人戶,廣占田園,大肆兼併,影響朝廷財政收入。政府下令僑寓人戶,自王公以下皆以土著為斷,就地入籍。晉成帝咸和年間便行土斷,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第二次土斷稱為庚戌土斷義熙九年(413年)劉裕晉安帝請申「庚戌之制」,實行「依界土斷」。劉裕主持土斷,雷厲風行,除居南徐州南兗州南青州三州在晉陵郡界內(江蘇鎮江常州一帶)者不在土斷之例外,其餘皆依界土斷,自此僑置郡縣多被裁省。

參考文獻[編輯]

  • 《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
  • 《中國歷史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