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史邁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治·史邁利
首次登場召喚死者
最後登場間諜身後
創作者約翰·勒卡雷
飾演Rupert Davies (film, 1965)
James Mason (film, 1966)
George Cole (BBC Radio, 1978, 1981)
亞歷克·吉尼斯 (TV, 1979, 1982)
彼得·沃恩 (BBC Radio, 1983)
Bernard Hepton (BBC Radio, 1988, 1990)
Denholm Elliott (TV movie, 1991)
Simon Russell Beale (BBC Radio, 2009-2010)
加里·奧德曼 (film, 2011)
角色設定資料
性別
國籍英國
職業情報官員
所屬圓場
配偶安·塞康姆

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 OBE [1]是由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創作的虛構人物。 史邁利是英國海外情報機構「 圓場」的職業情報官員。他是小說《召喚死者》,《優質殺手》,《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榮譽學生》和《史邁利的人馬》的核心角色,以及《柏林諜影》,《鏡子戰爭》,《秘密朝聖者》與《間諜身後》中的配角。該角色還出現在許多勒卡雷書籍的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的改編中。

勒卡雷創作了史邁利並有意將其作為詹姆斯邦德的對比。他認為邦德這個角色是間諜生活的不準確和具有破壞性的版本。[2] 矮個子,超重,禿頂,戴眼鏡,史邁利彬彬有禮並且不喜歡出風頭,經常容讓他人的惡待,包括持續背叛他的妻子。這些特徵掩蓋了他內在的狡猾,出色的記憶力,對諜報技術的精通以及偶爾顯露的無情。[3] 他的天賦,再加上其他角色對他有意無意的低估,使史邁利總能達成他的目標,並最終成為英國最有權力的間諜之一。[4] [5]

這個角色在英國得到很高的評價。他已成為與邦德並駕齊驅的流行文化象徵。[4] [6] 衛報稱他為「 [英國]相信應該有的那種間諜:有點寒酸,有學究氣,基本上忠誠並且對其政治領導者的熱情保有懷疑」。 [7]

描述[編輯]

與其他那個時代的間諜相反,史邁利被刻畫為矮小,超重,禿頂的中年人,經常會被嘲諷為癩蛤蟆或者鼴鼠。[8][9] 改編電影中他總是穿着深色的三件套西裝,小說則描述他的着裝「很差」。[10] 其他角色會評論他「穿得像個書呆子」。[11] 人物和旁白說明這是指他的衣服非常寬鬆,因為他的裁縫會利用史邁利對男性時尚的無知向他收取額外面料費用。[12] 他戴着厚實的圓框眼鏡(勒卡雷並未描述眼鏡框架的樣式或材質),並且在思考重要事情的時候常常用領帶的「寬」尾部清潔鏡片。這個姿勢過於常見以至於其他角色認為這是標誌性動作。[13]

美國學者諾曼·波爾瑪(Norman Polmar)和托馬斯·艾倫(Thomas Allen)將史邁利描述為最接近真實的虛構間諜,,他引用了勒卡雷在《優質殺手》中對他的描述:

「默默無聞是他的天性,也是他的專長。間諜的窄路並非是魯莽又豐富多彩的冒險故事。像史邁利一樣的人在國家的敵人中生活工作了多年,他們只有一個祈求:永遠永遠也不要被注意。融入是他的最高目標,他喜愛那些在街上經過他卻不看一眼的人群;他執着於自己的匿名和安全;他的恐懼使他變得屈從,他可以擁抱那些不耐煩地把他擠出行人路的購物者。他尊敬官員,警察和公交車管理員,因為他們對他不屑一顧。 但是這種恐懼,這種屈從,這種依賴使得史邁利發展出一種對人類的豐富感知:對他們的性格和動機有一種快速的,女性化的敏感。他知道人類就像獵人熟悉他的狩獵領地,就像狐狸熟知他的樹叢一樣。因為間諜必須在被獵殺時狩獵,而人群大眾就是他的領地。他可以收集他們的手勢,記錄眼神和動作的交互,就像獵人注意到扭曲的蕨菜和折斷的樹枝,或是像狐狸探到到危險的跡象。」 [14]

波爾瑪和艾倫寫道,史邁利的平庸品質與他的才智和陰謀詭計的天賦使他成為理想的間諜,儘管他與間諜的流行刻板印象相去甚遠。[14] 史邁利的妻子安稱他為「出奇的普通」,Polmar和Allen認為這是間諜的優勢,這是他們職業的天性:儘可能不引人注目。 [15] 1980年,勒卡雷描述了史邁利的政治觀點:「我認為他站在我的立場上;他意識到與任何'主義'對抗就必須採取一種本身即是意識形態的立場,因此在道德實踐上令人反感。幾乎所有的政治意識形態都會迫使人放棄自己的人道主義本能。」[15]勒卡雷在他的小說中描繪的間諜世界是一個以謊言,背叛,陰謀和偏執為雙方標準的世界,而史邁利的主要魅力就在於一個有道德的人在一個非常不道德的世界裏盡其努力維持尊嚴。[15]

年齡[編輯]

儘管史邁利的出場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但勒卡雷經常追溯修正其背景故事,使得史邁利可以生活在相對浮動的時間線上。史邁利在1961年的《召喚死者》中初次露面,年齡約55歲。設定於1973到1974年之間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則改變了他的出生年份,使他在該故事中大約58歲。在隨後的兩部小說《榮譽學生》和《史邁利的人馬》中,他進入了60歲。後者描述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他的身體健康狀況不斷下降。但是,儘管在設定於2017年的《間諜的遺產》中沒有提及他的年齡,他似乎並未比上次出現時老很多。雖然在這本書裏時他應該至少102歲了。(如果按照《召喚死者》的年表他則有111歲了)。因此《紐約時報》的德懷特·加納評論到史邁利是「那些蒼老的英國人之一,就像詩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一樣,他們似乎永遠60歲。」[16]

早年生活[編輯]

儘管史邁利沒有具體的傳記但《死者召喚》開始時被簡要介紹過,勒卡雷也在他的小說中留下了一些線索。

史邁利於20世紀初期在英格蘭南部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出生(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中他的出生日期從1906年被重新設定為1915年)。他在德國黑森林附近度過了一部分童年時光。[17]他曾就讀於一所小型公立學校和一間老派的的牛津大學學院(在1982年BBC電視台改編的《史邁利的人馬》中,他稱自己是林肯學院的一員,在現實生活中是勒卡雷的母校),對巴洛克時期德國文學有特別的興趣。在一個七月里,他還在考慮要在這個領域內繼續攻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Jebedee將他招入了圓場(the Circus)。

史邁利在中歐和南美接受了培訓和試用。從1935年到1938年左右他在德國度過了一段時間,以講師為掩護身份招募了一支諜報網。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在德國,瑞士和瑞典都很活躍。史邁利的戰時上司形容他具有「撒旦的狡猾和處女的良知」。[18]在此期間,他遇到並招募了戴爾特·弗雷。弗雷後來成為東德情報官員,負責情報界的工作。這是勒卡雷的第一本小說《召喚死者》的主要情節。

1943年,他被召回英國在圓場總部工作。1945年,他求婚成功,娶了一位美麗,高貴,水性楊花的年輕秘書安·塞康姆(Ann Sercomb)。安很快顯示出自己會習慣性地背叛,有着許多風流韻事。安有時會完全離開史邁利,儘管在分居最初的激情過後她總會回到他的身邊。同年,史邁利離開了情報機構返回牛津。然而在1947年,隨着冷戰的開始史邁利被要求返回情報處,並於1951年初開始到反間諜處工作。在這個位置上他待了十年。在書中寫道這與與現實生活中的古岑科事件有關,「渥太華一位年輕譯電員使人們意識到需要史邁利的相關經驗」。[15] 1945年,渥太華蘇聯大使館的譯電員伊戈爾·古佐科(Igor Gouzenko)叛逃並透露了蘇聯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間諜網絡,震驚了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在此期間,史邁利在德里的監獄中首次遇到了他的蘇聯剋星卡拉(Karla)。卡拉證明自己是無法被審訊擊破的,越來越絕望的史邁利在審訊時甚至無意間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對妻子安的感情。他送給卡拉自己的打火機(妻子送給他的禮物)後,卡拉保留了打火機,這是他戰勝史邁利的象徵。這件事在史邁利餘下的生涯繼續困擾着他。

小說[編輯]

早期小說[編輯]

史邁利首次出現在勒卡雷的處女作《召喚死者》。在介紹章節中記錄了史邁利戰時的英勇行為之後,敘述轉到了1960年,早年的英雄史邁利從事着瑣碎卑微的情報工作,是一個負責安全審查的公務員。一個男人在接受史邁利審查後表面上是因為被懷疑為共產主義者感到絕望而自殺。史邁利帶着厭惡的心情從圓場辭職。結果這名男子的死亡實際上可能是謀殺案,這刺激了史邁利在他的學生彼得·吉勒姆(Peter Guillam)和警探奧利弗·孟德爾(Oliver Mendel)的幫助下進行獨立調查。 史邁利的調查發現,這一「自殺」實際上是由他自己的一位前特工所操縱的東德在英國的間諜組織實施的謀殺案。史邁利在一次爭執中不小心將這個自己的前特工殺死。史邁利拒絕了圓場為他提供的酬勞。他離開了英格蘭,與安有了一次短暫的團圓。安早些時候離開他奔向一個賽車手的懷抱。史邁利在整個故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哀悼他戰前的導師的逝去。這些有才華的特工們被平庸的官僚所取代,比如時任的情報機構負責人麥斯頓(Maston)。麥斯頓被(含蓄地)嘲諷成了篩子。

在勒卡雷的下一部小說《優質殺手》中,史邁利在西部鄉村的一所大學裏(可能是埃克塞特)過着研究德國文學的安逸生活。然後他被徵召到一所虛構的公立學校調查謀殺案。

史邁利在勒卡雷的第三本小說《柏林諜影》中以次要但又舉足輕重的角色再次出現。此時史邁利已重新回到圓場,成為老總(Control)的最高助手。老總是麥斯頓在圓場職務的神秘繼任者。《召喚死者》事件之後,史邁利和吉勒姆成功地將東德間諜團伙的唯一倖存者蒙特變成了英國的雙重特工,並將其遣送回東德。擔心蒙特的掩護即將被揭穿,史邁利和老總操縱特工亞歷克·利瑪斯冒充叛逃者,把他送往德國,並要求他策劃殺死蒙特。在路上,史邁利得知利瑪斯向自己的女友暴露了身份。他的女友是一個十九歲的共產主義同情者,名叫麗茲·戈爾德(Liz Gold)。史邁利計劃將她也納入陰謀之中。儘管麗茲的懵懂無知最終確保了任務的成功,卻也導致了她的死亡。這促使飽受悲痛的利瑪斯絕望,並在史邁利試着救他時在柏林圍牆迎接子彈。

史邁利在勒卡雷的第四本小說《鏡子戰爭》中扮演很小卻至關重要的角色,領導着圓場的「北歐工作處」。在書中,他偶爾會作為與軍事情報部門的聯絡人出現。這個部門試圖在圓場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進行危險和不必要的行動。史邁利在這本書裏的出場值得注意,因為《鏡子戰爭》是史邁利系列中唯一一本詳細描述他與老總的個人關係的書。小說的高潮證明了史邁利的殘酷一面,因為圓場派遣史邁利以結束軍事情報部門的工作,並拋棄情報員來減輕他們造成的損失。

勒卡雷接下來的兩部作品中都沒有出現史邁利,其中只有一本是有關間諜的。

在卡拉三部曲之前[編輯]

設定為1964年左右的《鏡子戰爭》之後過了數年史邁利出現在時間設定為1973年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在此期間,史邁利在圓場中的地位受到他同儕比爾·海頓(Bill Haydon),托比·埃斯特哈斯(Toby Esterhase)和羅伊·布蘭德(Roy Bland)以及雄心勃勃的新人珀西·阿勒萊恩(Percy Alleline)的威脅。由於老總在階級和種族上歧視珀西的蘇格蘭血統,珀西與老總結下了恩怨。這使得圓場內部形成派系,一邊是老總,史邁利和吉勒姆,珀西·阿勒萊恩,海頓,埃斯特哈斯和布蘭德站在另一邊。1972年底捷克斯洛伐克逮捕特工吉姆·普里多(Jim Prideaux)後,老總從圓場被免職,史邁利也被迫退出。圓場由珀西·阿勒萊恩接管,海頓經營「倫敦站」。倫敦站負責監督所有的間諜網絡。只有吉勒姆還是圓場裏史邁利的唯一資源/盟友,雖然他被貶到一個不重要的位置上。

卡拉三部曲[編輯]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的事件發生在1973年9月或10月,史邁利成功地揭露了海頓長久以來即是蘇聯特工,代號為「傑拉德」的鼴鼠。海頓直接向史邁利的剋星,莫斯科中心的領導人卡拉匯報情報。事情敗露之後,阿勒萊恩因未能甄別海頓並且在他的監管下發生這種國家安全的漏洞而被趕出圓場。史邁利被白廳(Whitehall)任命為新的圓場首腦,其任務是清理海頓(Haydon)的叛國行為留下的後患,並發動一次成功的間諜活動,以證明該機構存在的必要性。

《榮譽學生》被設定在1974年。史邁利組建了一支新團隊,包括前同事康妮·薩克斯(Connie Sachs),中國專家耶穌會神父Doc di Salis, 吉勒姆和重新啟用的埃斯特哈斯。在了解到卡拉一直在向未知的中國情報來源提供大筆資金時,史邁利命令特工傑里·韋斯特比(Jerry Westerby)偽裝成記者前往香港並找到了間諜。韋斯特比確定此人為一名黑社會著名成員的兄弟納爾遜·柯(Nelson Ko),但他也愛上了該黑社會成員的情婦,並企圖出賣圓場。意識到韋斯特比的背叛後,史邁利命令保鏢法恩(Fawn)殺死了他。同時,中央情報局將納爾遜·柯拘留,切斷了圓場與他的聯繫。該事件促使史邁利從圓場被免職,而吉勒姆意識到史邁利可能默許了中央情報局成功地讓自己丟掉職位。

《史邁利的人馬》發生在1977年末。退休的史邁利開始對一樁死亡案件進行調查。死者是一位年邁的愛沙尼亞將軍,民族主義活動家和前圓場情報員。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帶領史邁利發現卡拉有一個私生女。卡拉竭盡全力保護他的女兒,並且因為她嚴重的精神分裂症試圖將她偷渡到法國去接受治療。史邁利利用對卡拉女兒的了解要挾他叛逃,並於1977年12月在柏林圍牆與吉勒姆,埃斯特哈斯一起作為圓場特工代表團的一員迎接他。埃斯特哈斯將卡拉收押在英國,並祝賀史邁利取得了終身成就。儘管如此,史邁利為着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而感到自責。

史邁利的退休生涯[編輯]

史邁利並未在1980年代的三部勒卡雷小說中出現。 1990年的《秘密朝聖者》是他倒數第二次出場。他正享受着幸福的退休生活,而且精神振奮。史邁利此時的狀態好過小說的敘述者內德(Ned)以前認識的他。內德透露,史邁利在這本書發生之前曾暫時回到圓場擔任「漁業權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旨在發掘英俄情報部門之間可能的合作領域。史邁利在這本書的結尾禮貌地請求他再也不會從退休中被召回,然後就啟程去了大洋洲度假。

史邁利出現在勒卡雷2017年的小說《間諜的遺產》(A Legacy of Spies)中,該小說定於2010年之後。小說的結尾探討了《柏林諜影》中講述的事件的後續,史邁利和小說的主角彼得·吉勒姆見面。耄耋之年的史邁利現在住在德國弗萊堡的一間小公寓裏,並在圖書館進行研究。小說描寫了他的妻子安偶爾會來拜訪他,並且老搭檔吉姆·普里多(Jim Prideaux)和他還有聯繫。他在與吉勒姆交談時說到,他的工作最終是為了歐洲的利益。

原型[編輯]

勒卡雷在1995年談到喬治·史邁利的角色是啟發自他在牛津大學林肯學院任教的牧師維維安·格林(Rev. Vivian Green)。[19]格林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著名歷史學家。但是除了厚眼鏡,寬大的衣服和格林消失在人群中的習慣之外,健談的格林和寡言的史邁利之間有太多無法匹配的差異。因此,人們還在持續尋找史邁利其他可能的靈感來源。有人曾提到勒卡雷可能下意識地以特種部隊和情報官大衛·德·克雷皮尼·史邁利上校為自己的英雄命名。[20]更常見的傳言說史邁利模仿了英國前情報部門首長莫里斯·奧爾德菲爾德爵士(Sir Maurice Oldfield),他們有非常相似的身材。[21]勒卡雷否認了這個謠言,理由是奧爾德菲爾德和他不是同代人。儘管他和吉尼斯(Sir Alec Guinness)曾與奧爾菲爾德共進午餐來幫助吉尼斯研究角色,而吉尼斯則在他的表演中採用了一些奧爾德菲爾德的着裝和舉止。[22]在午餐期間,奧爾菲爾德向吉尼斯否認他是史邁利的靈感來源,說他和史邁利一點也不像。[23] 1986年,勒卡雷否認奧爾菲爾德是史邁利的原型。他說:「直到喬治·史邁利的名字和形象付梓出版很久之後,我才聽說了莫里斯爵士。」 [23]

奧爾德菲爾德本人認為儘管格林給勒卡雷有所啟發,史邁利的角色主要是根據第七任克蘭莫里斯男爵約翰·賓漢姆(John Bingham)的名字改編的。在勒卡雷轉到MI6之前,約翰·賓漢姆是勒卡雷在MI5時的老闆。[22] [24]在1999年,勒卡雷確認賓漢姆也是史邁利的靈感來源[19]。接着在2000年,勒卡雷在賓漢姆的一本小說的再版介紹中寫道:「他(賓漢姆)曾是進入史邁利的形象的兩人之一。任何了解約翰和他的工作的人都不會忽略我第一本小說中對史邁利的描述。 [25]

勒卡雷在1992年3月的介紹性文章中寫道:

「當我開始創作我的主角喬治·史邁利時,我很自然地想到應該給他一些維維安·格林不太可能有的夾雜在學術研究里的智慧,以及賓漢姆狡黠的機智和簡單的愛國主義。所有的虛構人物都是各個元素的混合,他們源於生活中的明顯的對應人物卻又更深於他們。最終就像我的文檔里可憐的嫌疑人一樣,他們在作者的想像中被改編和重新塑造,直到他們可能更接近於作者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別人的天性。只是現在賓漢姆死了……我應該承認我欠他的債:不僅是他作為喬治·史邁利的一部分,而且是他首先為我的寫作事業帶來靈感火花。」[26]

小說[編輯]

其他媒體[編輯]

電影[編輯]

  • Rupert Davies在1965年的電影改編版《柏林諜影》中扮演了史邁利作為一個次要卻舉足輕重的角色。 [27]
  • 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在《致命事件》(Deadly Affair )中扮演史邁利(改名查爾斯·多布斯),該片改編自1966年的電影《召喚死者》 。
  • 史邁利這一角色是在1970年的電影《鏡子戰爭》中被去除。
  • 加里•奧爾德曼(Gary Oldman)在2011年改編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中扮演史邁利。他的角色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28]

電視[編輯]

  • 亞歷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在兩個非常成功的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連續劇中飾演史邁利:《鍋匠裁縫士兵間諜》(1981)和《史邁利的人馬》 (1982))。由於在印度支那的拍攝費用問題,中間的故事《榮譽學生》沒有被拍攝。《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的遠東場景出於同樣的原因被改編到葡萄牙。
  • Denholm Elliott在1991年版的《優質殺手》中飾演史邁利。

廣播劇[編輯]

  • 喬治·科爾(George Cole)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廣播劇版本中扮演史邁利(Call for the Dead, 1978)和《優質殺手》 (Murder of Quality, 1981)。 [29]
  • 彼得·沃恩(Peter Vaughan)在1983年的《榮譽學生》的廣播劇版本中飾演了史邁利。 [30]
  • 伯納德·赫普頓(Bernard Hepton)在BBC電視連續劇中扮演托比·埃斯特哈斯(Toby Esterhase)的角色,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1988)和《史邁利的人馬》 (Smiley's People, 1990)的英國廣播公司廣播系列中扮演了史邁利,查爾斯·凱(Charles Kay)扮演埃斯特哈斯。
  • 西蒙·羅素·比爾(Simon Russell Beale)在一系列廣播劇中扮演史邁利。這一系列對當時所有已出版的小說演繹,於2009年5月23日在BBC第四電台以《亡者的呼喚》為開始。 [31]

漫畫[編輯]

  • 作為間諜劇《囚徒》 (The Prisoner)的續集,在1988年創作的漫畫《破碎的面貌》 (Shattered Visage)中提到史邁利在審問中輔導了一個角色。
  • 史邁利作為哈倫·萊姆(Harry Lime)的助手出現在阿蘭·摩爾(Alan Moore)2007年的漫畫小說《非凡紳士聯盟:黑色檔案》(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Black Dossier)中。

戲仿作品[編輯]

在受歡迎的電視喜劇「兩個兔子」中,羅尼·巴克(Ronnie Barker)在一個短劇Tiny Tailor Tailor Smiley Doyle中按照亞歷克·吉尼斯的版本飾演史邁利 。 [32]這是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和The Professionals電視連續劇聯合發行的。 羅尼·科貝特(Ronnie Corbett)扮演了了Martin Shaw的Doyle(The Professionals中的角色)的搞笑版本。巴克的史邁利為科貝特的道爾出謀劃策。他被表現為痴迷於飲茶的人。該短劇的客串是來自Dad's Army的弗蘭克·威廉姆斯(Frank Williams)。在秘書的計算機屏幕上可以看到史邁利的敵人卡拉的名字。哈里·恩菲爾德(Harry Enfield)和保羅·懷特豪斯(Paul Whitehouse)在2012年製作了一個短劇,描繪了兩個喬治·史邁利:是指在影視版《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中對史邁利有許多不同的描述

書籍和文章[編輯]

參考[編輯]

 

  1. ^ A Murder of Quality p. 167
  2. ^ Parker, James. The Anti-James Bond. www.theatlantic.com. The Atlantic. [13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3. ^ James Bell. George Smiley: Nobody Does It Better. Euogizethis.com. 30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9). 
  4. ^ 4.0 4.1 Marsh, Calum. Why George Smiley is among the richest, cleverest and most fascinating characters in post-war fiction. nationalpost.com. National Post. November 2, 2017 [13 July 2020]. 
  5. ^ We Are All Smiley's People.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6. ^ Tubby little spy who was more real than 007. 24 May 2009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7. ^ In Praise of George Smiley.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8. ^ A Call for the Dead, p. 1; A Murder of Quality
  9. ^ The Honorable Schoolboy, p. 46
  10. ^ A Call for the Dead, p. 1
  11. ^ A Murder of Quality, p. 28
  12. ^ A Murder of Quality, pp. 17–18
  13. ^ The Honorable Schoolboy, p. 47
  14. ^ 14.0 14.1 Polmar & Allen 1997,第229-230頁.
  15. ^ 15.0 15.1 15.2 15.3 Polmar & Allen 1997,第332頁.
  16. ^ Garner, Dwight. George Smiley and Other Old Friends Return in John le Carré's 'A Legacy of Spies'. The New York Times. 28 August 2017 [202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17. ^ Smiley's People, p. 189 "First came the young trees; then the old ones darkened over him and he was in the Black Forest of his German childhood heading for some unrevealed interior."
  18. ^ A Murder of Quality p. 91
  19. ^ 19.0 19.1 Obituary: The Reverend Vivian Green.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6 January 2005 [21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Green」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0. ^ Obituary: 12 January 2009.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12 January 2009 [4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November 2012). 
  21. ^ Sir Maurice Oldfield Dead at 65; Famed Ex-chief of Britain's M.I.6. The New York Times. Reuters. 12 March 1981 [20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22. ^ 22.0 22.1 West, Nigel. At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The Chiefs of Britain's Intelligence Agency, MI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reenhill Books, London, 2006; pp. 18–19.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West」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3. ^ 23.0 23.1 Polmar & Allen 1997,第230頁.
  24. ^ "Baron in search for Ascot house"[永久失效連結]. Evening Press (York) 28 February 2004.
  25. ^ John le Carré, Introduction to John Bingham, My Name is Michael Sibley, London: Pan Classic Crime (2000)
  26. ^ John le Carré, "Introduction" (1992), in Call for the Dead. New York: Walker & Company, 2004 (ISBN 0-8027-1443-9). p. xv.
  27. ^ Patrick Hao. 15 Most Underrated Directors of All Time; No. 15, Martin Ritt. Whatculture.com. [25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3 April 2013). 
  28. ^ Gritten, David. Venice Film Festival: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 first re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5 September 2011 [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29. ^ Radio Plays 1945–1997: Serials, Diversity website – radio drama, plays. www.usuttonelms.org.uk. [12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9). 
  30. ^ radio plays, Diversity WebsiteI, bbc, radio drama, saturday night theatre – Lost, 1988–1970. Web.ukonline.co.uk. [12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31. ^ BBC Radio 4 Programmes – Saturday Play, Call for the Dead. www.bbc.co.uk. [18 Ma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32. ^ Plantin, Marcus, Episode #11.5 (Comedy), Ronnie Barker, Ronnie Corbett, Elaine Paige, Steve Emerson, 1985-03-20 [2021-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