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九龍海戰

座標22°17′34″N 114°10′14″E / 22.29278°N 114.17056°E / 22.29278; 114.170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九龍海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1841年,位於九龍的一個滿清堡壘
日期1839年9月4日
地點22°17′34″N 114°10′14″E / 22.29278°N 114.17056°E / 22.29278; 114.17056
結果 僵持
參戰方
 英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查理·義律
亨利·史密夫英語Henr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
Joseph Douglas(負傷)
賴恩爵
兵力
4艘船1 3艘戎克船
傷亡與損失
3人受傷 2人死亡
6人受傷
1 1艘獨桅縱帆船, 1艘雙桅縱帆船, 1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和1艘駁船.

九龍海戰是1839年9月發生在九龍半島的一場英國清朝之間的小衝突。這場小規模的衝突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一次武裝衝突。

由於當時林維喜尖沙咀與英國水手一場衝突中身亡,清廷下令對英國人社區實施食品銷售禁運以迫使英國交出罪犯。英國船長查理·義律無視清廷糧食禁運,駕駛獨桅縱帆船路易莎號航行到九龍供應糧食,同行的還有Pearl號雙桅縱帆船窩拉疑號巡防艦英語HMS Volage (1825)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結果他們遇到了三艘清廷帆船阻攔,查理·義律通過翻譯郭士立提出要求,允許他們能向九龍的英國人供應食品。經過數小時的溝通,他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清朝方面還不允許,清廷的船隻將會被擊沉。由於清廷始終不同意,因此英國人開始朝清朝帆船開火。英國船隻一度因彈藥不足而暫時撤退並遭到清廷船隻追趕,但英國人在補充彈藥後重新與清廷船隻交戰,而清廷船隻也不得不暫時撤退至先前位置。

背景

[編輯]

1839年7月7日,來自怡和洋行以及其他英美船隻的水手來到九龍。他們喝了酒後在尖沙咀村鬥毆,並將當地一名村民林維喜打死。[1][2][3]7月15日,英國貿易大臣中國負責人查理·義律懸賞200銀圓搜尋鬥毆主要負責人,懸賞100銀圓搜尋鬥毆煽動者。他還給了受害者家庭1500銀圓的補償。[4]

清廷官員林則徐則要求將罪犯移交給清廷處置。8月12日,查理·義律根據1833年《國會法案》,在維多利亞港設立了法院,他本人擔任法官,商人擔任陪審團[5]兩名男子被判犯有騷亂罪,每人被罰款15英鎊,並被判處三個月的勞作,而另外三人被判犯有毆打和騷亂罪,每人被罰款25英鎊,並被判處六個月徒刑。[6]查理·義律邀請林則徐派觀察員參與審判,但林並沒有派人來。[7]也沒有任何一名罪犯移交給滿清,林因此非常不滿。他認為查理·義律的法院是對滿清主權的侵犯。

8月15日,林發佈了一項法令,禁止向英國人出售食品。[5][8]8月24日,葡萄牙駐澳門總督阿德里亞奧·阿卡西奧·達席爾維拉·平托英語Adrião Acácio da Silveira Pinto宣佈,清廷已命令他將英軍從澳門驅逐出境。他向英國寶順洋行顛地發出警告,說清廷計劃奪取澳門的英國人住所。[9]8月25日,前警長約翰·阿斯特爾(John Astell)向查理·義律提議,所有英國船隻都應撤離香港。[10]到月底,搭載2,000人的60多艘船來到香港港口,他們已沒有新鮮的食物或水。這些船上有歐洲商人,Lascar英語Lascar人和數十個英國家庭。8月30日,亨利·史密夫英語Henr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駕駛着擁有28門大炮的窩拉疑號巡防艦英語HMS Volage (1825)來到香港。查理·義律警告九龍官員,如果繼續對英國人實施食品禁運,滿清肯定會有麻煩。[11]

戰鬥

[編輯]
1841年,從九龍眺望香港島

9月4日,查理·義律乘坐裝有14門大炮以及糧食的獨桅縱帆船路易莎號來到九龍,隨行的有裝有6門大炮的雙桅縱帆船Pearl 還有裝有1門大炮的窩拉疑號巡防艦英語HMS Volage (1825)。三艘船抵達後,他們遇到了三艘清廷船隻,試圖阻止查理·義律等人供應糧食。查理·義律派翻譯員郭士立乘小船前往清廷的船隻要求允許對英國人供應食品。[12][13]清廷船上的官員表示,他們沒有權力授予商家對英國人出售食品,但願意將英國人的訴求向上級報告。郭士立對清廷官員敷衍的態度非常不滿。[14]然後清廷官員將他帶到另一滿清官員賴恩爵所在的船上。[15]

在那裏,郭士立再次闡明英國人要求解除食品禁運的訴求。他還對清廷官員說,如果清廷不同意解除禁運,他們不會撤離。不久,清廷士兵下船,表示要前往附近的要塞將英國人訴求轉交給上級。在清廷要求英方提供所需物資的信息後,郭士立寫了一份清單。後來他被告知當局依舊禁止英國人購買糧食,但會向英國人提供緊急需要的物資。郭士立認為這是清廷的「花招」,他們只是想騰出時間來設防。

在清廷官員拖延了五六個小時之後,查理·義律帶着一堆人購買了糧食,但隨後卻被清廷官員要求歸還糧食。[12]查理·義律聽到此消息後,被徹底激怒。[16]下午2點,查理·義律警告清廷官員,如果在半小時內未收到任何糧食,他們就會擊沉清廷船隻。當最後通牒時限已過而沒有任何結果時,亨利·史密夫英語Henr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下令朝清廷船隻開火[17]

1834年的獨桅縱帆船路易莎號(位於中間)

下午3:45,岸邊的英國炮台也向清廷帆船開火。到下午4:30,路易莎號已經發射了104發炮彈。[18]之後一度英軍彈藥不足,暫且撤退,[12][19][20]清廷船隻趁機追趕撤退的英國船隻。在英軍補充了彈藥之後,英國船隻返回參與戰鬥[17]

與此同時,英國的增援部隊也到達了,其中包括由約瑟夫·亞伯拉罕·道格拉斯(Joseph Abraham Douglas)上尉指揮的東印度商船英語East IndiamanCambridge。[20]因此清廷船隻暫時撤退到先前的位置。[19][21]戰鬥陷入僵局。[16]隨着夜晚來臨,雙方結束了交戰。第二天早上,清廷船隻撤離,查理·義律也沒有選擇繼續衝突。[22]此次小規模戰鬥總共有3名英國人受傷。林則徐報告說有2名己方人員被殺,6人受傷。 [23]

後果

[編輯]

傍晚,查理·義律亨利·史密夫英語Henr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討論了進一步擊沉清廷三艘船隻並在第二天部署人員進攻砲台的問題,但亨利·史密夫英語Henry Smith (Royal Navy officer)認為不要這麼做。查理·義律認為襲擊將摧毀村莊並給居民造成巨大的傷害和刺激。[21]

英國人在小規模衝突後開始能夠購買糧食,但價格略高。[15]清廷指揮官賴恩爵卻發出捷報,聲稱擊沉了一艘英國兩桅艦船,並造成英方至少40至50人的傷亡。[24]

備註

[編輯]
  1. ^ Hoe & Roebuck 1999, p. 91
  2. ^ Hanes & Sanello 2002, p. 61
  3. ^ Fay 1975, p. 171
  4. ^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32
  5. ^ 5.0 5.1 Hoe & Roebuck 1999, p. 92
  6. ^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33
  7. ^ Hanes & Sanello 2002, p. 62
  8.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8, p. 216
  9. ^ Hanes & Sanello 2002, p. 63
  10. ^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35
  11. ^ Hoe & Roebuck 1999, p. 93
  12. ^ 12.0 12.1 12.2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46
  13. ^ Mao 2016, p. 116
  14. ^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49
  15. ^ 15.0 15.1 Waley 1958, p. 70
  16. ^ 16.0 16.1 Hanes & Sanello 2002, p. 66
  17. ^ 17.0 17.1 Cameron 1991, pp. 21–22
  18. ^ Elleman 2001, p. 17
  19. ^ 19.0 19.1 Elleman 2001, p. 18
  20. ^ 20.0 20.1 Fay 1975, p. 175
  21. ^ 21.0 21.1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 1840, p. 447
  22. ^ Le Pichon 2006, p. 379
  23. ^ Chang 1964, p. 203
  24. ^ Elleman 2001, p. 15

參考文獻

[編輯]
  • Cameron, Nigel (1991).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84997-3.
  • Chang, Hsin-pao (1964).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The Chinese Reposi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lume 8. Canton. 1840.
  • Correspondence Relating to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T. R. Harrison. 1840.
  • Elleman, Bruce A. (2001).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 London: Routledge. ISBN 0-415-21473-4
  • Fay, Peter Ward英語Peter W. Fay (1975). The Opium War, 1840–1842.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0-8078-4714-3
  • Hanes, William Travis; Sanello, Frank英語Frank Sanello (2002). The Opium Wars: The Addiction of One Empire and the Corruption of Another. Naperville, Illinois: Sourcebooks. ISBN 1-4022-0149-4
  • Hoe, Susanna; Roebuck, Derek (1999). The Taking of Hong Kong: Charles and Clara Elliot in China Waters.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ISBN 0-7007-1145-7
  • Janin, Hunt (1999). The India-China Opium Trad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ISBN 0-7864-0715-8
  • Le Pichon, Alain (2006). China Trade and Empi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726337-2
  • Mao, Haijian (2016).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Opium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069879
  • Waley, Arthur (1958).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ISBN 0-04-95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