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伍中豪
出生1905年
 清朝湖南省耒陽縣
逝世1930年10月
 中國江西省安福縣
國籍 中華民國
別名伍昭茀
民族漢族
母校黃埔軍校第四期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伍中豪(1905年—1930年10月),曾用名伍昭茀湖南耒陽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高級將領。

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編輯]

1920年畢業于衡陽岳雲中學,後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2年冬回到衡陽,與劉泰等人籌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地方組織。1923年冬,轉入中國共產黨[1]。1924年春,同陳芬等組建了中共耒陽支部,伍中豪任第三支部書記。1925年4月,任中共耒陽地方執行委員會宣傳委員。1925年5月,伍中豪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軍事考官,後改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2師連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此後返回湖南,任耒陽縣團防局長、農軍獨立團團長。馬日事變後,轉入武漢,任國民政府警衛團第十連連長[2]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1927年9月,伍中豪參加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副團長兼三營營長,後隨毛澤東前往井岡山[3]。10月,部隊被國軍打散,伍中豪與張子清率一部到達崇義一帶與朱德會合,後又返回井岡山[4]。1928年2月,率部進攻寧岡,取得勝利。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後,伍中豪任三十一團三營營長,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1929年1月4日,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在寧岡白露召開會議,決定紅四軍二十八團、三十一團突圍向外發展,以牽制敵人。伍中豪力主向贛南發展,獲毛澤東認可,隨後擔任團長[1]

1929年3月,任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在長汀擊潰郭鳳鳴旅。5月,伍中豪率第三縱隊再次進入閩西,先後三次攻克龍巖,全殲陳國輝旅2000多人,發動龍巖地區七縣農民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1]。1930年6月中旬,第三縱隊擴編為紅十二軍,伍中豪任軍長[5]。8月,任紅二十軍軍長、前敵委員。1930年9月,參加攻打吉安的作戰。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到贛西南各縣去摧給紅軍獨立團集中,途經安福縣城,突遭靖衛團襲擊,伍中豪突圍中彈盡援絕,被靖衛團羅漢苟殺害。彭德懷調紅12軍5000官兵報復,活捉羅漢苟並親自監斬,紅12軍政委譚震林親自操刀將其斬首。[6]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 (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精选本 3上.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0: 64–78. ISBN 7-5098-0257-1. 
  2. ^ 饒道良. 井冈山红军人物志.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52. ISBN 978-7-210-04457-4. 
  3. ^ 王健英. 中国红军人物志.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162. ISBN 7-218-03199-4. 
  4. ^ 王永均.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 133–134. 
  5.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130. ISBN 978-7-80237-381-5. 
  6.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編審委員會 (編).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5: 146. ISBN 7-5065-2383-3. 

外部連結[編輯]